藿香奶奶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位善良的农村“五保”老人,大家都称她为“藿香奶奶”。
   藿香奶奶是一位烈士家属,新中国成立前,丈夫在战场上牺牲了,年轻时就守寡,没有子女,一直自食其力,丧失劳动能力后,由政府负责赡养。
   老奶奶深居简出,从不到邻居家串门,也不出门走亲戚,在我的印象中,她好像一直处在“世外桃源”中。她身体硬朗,很少生病,偶尔有点小毛病也不需看医生。她的住房不大,一厅一室,客厅兼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住房的南侧有一块空地,面积不大,十平方米左右,屬于她的自留地,在当时的农村一般是用来种菜的,可是她种的全是藿香。
   每年夏天,她家的藿香都长得十分茂盛,散发出阵阵清香。她家的藿香从来都不卖,全部免费供全村人享用。每当有人到她家去要藿香,她总是慷慨地说:“你自己去摘。”
   天气炎热的时候,来摘藿香的人多,她就会吩咐一句:“不要摘太多。”大家都很自觉地摘几片叶子就走。实在没有可摘的藿香叶了,她会把篱笆门打开让你看一下说:“过几天,等藿香叶子长大点再来摘。”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邻居们估计藿香叶已经可以摘了,大人不好意思出头去要,就让家里的小孩儿出面去。老太太看看藿香,再看看小孩儿,然后说:“你叫我一声奶奶才让摘。”这时候,每个小孩儿都会高声叫一声“奶奶!”就连我这样小时候性格内向,很少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人也不例外,每次去摘藿香都会很自然、很主动、很响亮地叫一声“奶奶”。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我们村庄边上的河道要拓宽改造,整个村子要搬迁,“藿香奶奶”的房子紧靠河边,自然也要搬迁。考虑到老奶奶年事已高,政府相关部门在征得老太太的同意后,把她安排到一个远房侄女家生活。临走的时候,老奶奶除了带上生活日用品,还特意挖走了几棵藿香。
   我想,奶奶一定是想继续为他人提供“藿香”。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1939年初秋的一个晚上,中国政府驻香港代表陈策将军忽然得到台湾黑道大豪林仔滚的一封密信,说要介绍一位朋友和陈策“单独谈一谈”。  这位朋友的名字叫做林介之助。林仔滚说,这位朋友来自日本特务机关特高课。特高课的日本特务找自己干什么?恐怕陈策当时也是吓了一跳。陈策正琢磨着走进客厅,便见到一个目光犀利的来客。此人身材瘦高,年龄大约30岁上下。见到陈策,他用标准日本式的谦恭微微鞠了一躬,用流利的汉语自我
这个酒店位于市中心,餐厅在二十一楼,可以俯瞰整个石家庄。我以前来过一次,和姜来一起,他团购了双人套餐,说赚到钱了,怎么也得浪漫一次。我们坐在靠窗位置,蜡烛搁桌上缓缓燃烧,大厨为我们煎牛排,边吃边欣赏夜景。但今时不同往日,同样的酒店,周围一片嘈杂,服务生忙前忙后布置舞台,破坏了美感。这是我爸的第三次婚礼,大屏幕上放着他俩的结婚照,背景是蓝色的大海。我仔细看了看,画面中的女人顶多二十多岁,鹅蛋脸,细了
睢宁,是一幅画。   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生存、繁衍;商周时期,这里就建有下邳古国;秦汉时即已建县,并曾做过徐州的州治;自金兴定二年始置睢宁县起,至今八百余年,虽朝代有更迭,隶属有变迁,而县名始终未变。“睢水安宁”一直是这方土地上老百姓的美好愿景。“一部三国史,半部在下邳”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睢宁博物馆,在下邳城遗址,在故黄河,在圯桥,在那一块块粗犷而细腻的汉画像石里,在那孤独而悲怆的
(接上期)  121章 2017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七),星期一  三天前,母亲就来电话,问哪天扫墓。我说这几天有客人要陪,估计要到清明那天才会有空。  往年,我一般会在清明前一两天就会扫好墓,然后在县城分批次接待从外地回乡扫墓的朋友,可是今年不一样,好朋友鲁智和建荣两家七口分别从南京和苏州来饶,我于前天起陪同他们在婺源游玩,今天上午又到龟峰观景,中饭后鲁智一家人返回南京,我与建荣一起回到广丰老
集市上的香气  我又想念故乡的集市了,也往往这个时候,脑子里会突然想起《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  莎拉布莱曼的声音犹如天籁,纯净得不带一丝尘土和繁华,听过一次就忘不了,像生长在斯卡布罗小镇上的着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香气迷死人。斯卡布罗是英国曾经繁华的古镇,而我的故乡,是在浙江新昌的江南小镇———儒岙。儒岙的集市,曾经与许多乡村的集市一样,热闹而又质朴,能从心底里长出来温暖的花来。  出门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讲述蒙古草原小狼传奇的儿童小说,改编自长篇小说《狼图腾》。故事主要围绕知青陈阵和他收养的小狼展开,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似乎随时要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的故乡在梅山沟壑纵横的皱褶深处。小时候对太阳从东边的山头升起总是充满欣喜,对山的那一边充满无限遐想,一种奔赴他乡闯荡世界的志向,早已随着那朝阳日复一日地在心底潜滋暗长。离开故乡的日子久了,慢慢地就又有了另一种回望,故乡也像围城,在家的幻想出远门,在外的想回家,不知不觉间,故乡终究成为人心无以替代的熨帖和抚慰,成为人心柔软、温馨的源泉。无论身处何地,故乡的背景常在。
一   与时间赛跑,苏北的脚步一寸又一寸拉近。   走进睢宁,山亲,水也亲。  二   九曲古黄河,静默无声。古邳,被睢宁捧在掌心。黄石公的神秘兵书低声地倾诉着,波澜不惊的黄河故道,仿佛水月禅寺里禅定千年的高僧。   这些起起伏伏的山丘与平原,这些曲曲折折的河流与水域,怎样为睢宁布局谋篇?   乡村与城市,以怎样的姿勢拥抱?油画与水墨,以怎样的技法交融?  三   淮河流淌,依旧以古老
我走进川汇  走进了一片诗意浩瀚的湖泊  远古《千字文》的丽韵  早已化作沙颍贾鲁河的涛声  镌刻进豫东大地流淌的岁月  夏日的风 卷着柳絮  在空中飘逸成诗句  掛在关帝庙的画栋雕梁上  忠义光日月  春秋贯古今  这句我万千敬仰写下的诗  这位从疆场上走来的圣人  我知道积淀千年的“中原农耕文明”  又要在川汇这块厚实肥沃的土地上  高筑起“中原大粮仓”  时光会永远讲述——  周口小灌台龙山
记得那是我很小的时候,一次和几个小孩在任营村头玩耍,看到大路上一个盲人向村头走来。他手拿一根竹竿(盲杖,盲人叫它马杆子),在地面上划拉着小心地到了村头的一棵树下。他从肩上搭着的布袋里拿出两块钢板,很有节奏地敲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他的身边围来了几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老头。我和小朋友们也挤了上去,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残疾人。他闭着一双眼睛,看上去很丑陋。当他和别人说话时,那双闭着的眼睛偶尔睁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