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忧民生逢喜雨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en87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秀道中
  曾 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涼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诗人由苏州去嘉兴途中,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是鲜明的对比。诗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一觉醒来,白天烈日的余威已被全部扫除,代之以清凉舒适的夜风,原来天下起了大雨。这两句虽然是实事实写,但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诗人同时又选了“梦回”这一时刻,来表达自己这份心情,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诗人已经盼望很久了。
  次联写对雨的感受,用江西诗派诗人的惯技,融化前人诗句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诗虽用前人成句,但贴切眼前景事,与首联一意相贯,在原句基础上加了“不愁”“且喜”二语,在旧句上翻出了新意,达到了自成佳句的要求。诗是写听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
  第三联仍写喜雨。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江西诗派学杜,在炼字上花功夫,尤注重虚字的锤炼。这联中的“应”字、“最”字,都下得很有精神,加深了句意。不过,出句的“千里稻花应秀色”,也见唐殷尧藩《喜雨》诗,不知是偶同还是有意袭用。钱钟书《宋诗选注》对这联的对句有独到的评价:“在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照例是个教人失眠添闷的境界,像唐人刘媛的《长门怨》说:‘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断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又如温庭筠《更漏子》词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曾几这里来了个旧调翻新,听见梧桐上的潇潇冷雨,就想象庄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着,那也是‘喜而不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这句诗很有帮助。当然,说到底,这样的写法就是将旧事翻新,打破常规,也就是江西诗派要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及“脱胎换骨”。
  尾联纯抒情,把原来的情感更转高一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雨,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雨水的农夫们呢?诗用“犹”“何况”数字承前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正因为诗人没田,他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所以清纪昀评说:“精神饱满,一结尤完足酣畅。”
  这首诗从谋篇到句法,都是典型的江西诗派风格。但诗写得情真意切,所以不觉得峭硬。尤其可贵的是,江西诗派学杜,常常表现在技巧上;这首诗学杜甫,除技巧外,还学习了杜诗关心民瘼,注意在诗歌中树立自我形象,讲究诗格,所以更为成功。
其他文献
①无论在任何一个群体中,总有人一言九鼎,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当大家为某个问题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休之时,总要请他定夺。这样的人,不一定财大气粗,也不一定位高权重,但他说出的话、做出的决定,大家愿意听,信服。为何?有威信。  ②人的威信是从何处来?贾平凹去秦岭看望一位老人。老人是他们那条峪里六七个村寨中最有威望的,几十年来无论哪个村寨有红白事,他都被请去做执事。即便如今年事已高,但谁家和邻居闹了矛盾、
爸爸不懂我,从我记事起一直是这样。  小学时,有一次学校举行广播操比赛,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双黑色的鞋子。正值夏日,我准备买一双黑色网面鞋,妈妈因工作太忙,便让爸爸陪我去。到了鞋店,我和爸爸分头找。  “来,这里有!”不到半分钟,爸爸就朝我挥了挥手。  我兴奋地跑过去,爸爸指指这双,指指那双:“这双不错,这双也不错……”他几乎把所有黑色的鞋子都指了一遍。有些一看就是男款,还有一些一看就是中老年人穿的
翻开农历,那古老厚重的历史经卷中,二十四节气如椽如柱,如时光的纬编,岁月的链扣,莹莹烁烁,璀璨无比。它们或如窈窕淑女,卓然而立,倩影芬芳,或如洒脱儒生,羽扇纶巾,经纶满腹,述说天道与地脉的关联,引导大地上的生长与收获,生存与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是时光的碑刻。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它是一本历书,从天演而来,从太阳俯瞰万物的目光中提炼出秘笈,为地气所用,为物候贴上标签,由此,天人合一,万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这首清新隽永的《采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富有民歌风味。  标题为《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女采摘莲子的过程,也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前两
有无数的人无数次地说过江南的繁盛与美好,那是一个使人迷醉的地域,因为它是如此靠近天堂,靠近到可以看到天堂的神话。它们铺洒在江南的每一寸泥土里,天使们会在某一个夜晚闯入你江南的梦境,把它们诉说给你听,把你带到同天堂一样的高贵气息里。  缓缓的流水,青青的石板路,白墙青瓦的民居,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这就是江南小镇,一幅晕染开来的水墨画。游江南水乡要坐船才有味道,在窄窄的河道中,小木船悠悠地穿行于临
沿着太仓市致和塘边的绿化带行走,一不留心就会撞见一处名胜古迹。什么“太师府”呀,“太师第门楼”啦,“李时珍上岸处”啦,等等。于是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两个词有了不一般的感受。一个秋日的午后,不知不觉间我已穿过人民路,走过卖秧桥,来到了城西。  只见一座庄严肃穆的院落,静静地被路边的梧桐树掩映着。一方水磨清砖上镌刻着四个淡雅清秀的大字——“张溥故居”。哦,张溥,晚明杰出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古
由于材料内容和思维因素的丰富性,提供了多角度分析、命题的客观基础。所以一般而言,一首诗(词)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推敲、剖析来命题。诗歌阅读理解题目的考查一般包括:理解诗歌内容、情感,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表现手法,感悟诗词哲理,迁移,拓展,等等。只有了解了命题的视角,我们在复习时才能一一来应对,也只有这样,在考场上解答诗词阅读理解题时,才不会留下缺憾。  视角一:从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角度来命题  诗歌内
【文题展示】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的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其实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  请以“幸福的
【考点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有个考点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其中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该要求是2008年起新增加的,渗透了新课程标准的命题精神。  【知识梳理】  一、怎样使语言准确  1.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力求符合特定的情境。书面语庄重典雅,口语则通俗易懂,它们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使用的情境、场合不同而已。口语、书面语的选用,须
有一个关于孟孟国国王的故事。  孟孟国的国库里早已装满了不计其数的绝世珍品,但国王却依旧不满足,他命令士兵搜刮百姓,巧取豪夺。一日,国王出去游玩,途中遇到了一位老者,那老者一见到国王,立即掏出一颗有国王头颅般大小的夜明珠,国王想要,老者却不紧不慢地说:“除非用您母亲的生命来换,否则,我就将其焚为灰烬。”话音刚落,国王像中了魔咒一般,猛地点头。数天之后,在他从得到夜明珠的喜悦中慢慢平静下来以后,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