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准备,离不开系列问题的引导,离不开师生、文本的对话交流,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就已经调配了所有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要,可能进行操作转化,以便于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学生的朗读就是在教师有目的的语境设问下,通过学生自身的顿悟、与同学的交流、与教师的对话等环节来实现的一种动态激情诵读。阅读教学的切入其实很简单,要么从情切入,要么从彩切入,具体情况还得与教材相适应,从而实现教学的顺畅和自然。
一、扣题导读,步步深入
文本是作者生活经历和生命活动的结晶,阅读文本时,读者自己各种学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也都要向读物的聚光点奔涌,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正确认读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容信息,而是要以自身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即要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
《军神》这篇课文以“军神”为线索贯穿始终。教学时可让学生从审题入手:在生活中你听说过神吗?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我们今天要学的“军神”是神仙吗?这个“神”该怎么理解?然后扣住“军神”二字,抛出统帅全文的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作为研读的主线,便可化繁为简。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再如,《一定要争气》全文突出“争气”二字,教学时可扣住“争气”设疑:谁“一定要争气”?他要争什么“气”?这个“气”是怎样争的,结果怎样?这样单刀直入,绘出主线,可以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有了总领的话题,学生在读书中就有了奔头,有了对话的条件。接下来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
二、抓住线索,辐射全篇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组织合作探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读过《水浒》的学生知道,虽然表面上看柴进是大官人,吃喝无忧,但是这些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没过多久,柴进也被打入高唐州大牢,柴进也是不幸的。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被这个切入点引发后,就必然会发生碰撞,引发学生向体验深层追寻:造成这些不幸的根源是高太尉和他背后强大的封建制度,社会恶势力相互勾结,人们生活无着。面对一连串的打击,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这种不幸是精神的、心灵的千百年来受封建礼教影响的结果。一个切入点如能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到民族心理的层面,那么,以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就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三、把握中心,探究内涵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课应该姓“语”,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课堂上语文味浓浓,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便是许多教师追求的境界。课文中往往有些句子或揭示题旨,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重点句,便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如,《孔子游春》一文片段,师:面对这盎然的春景,这波澜壮阔的泗水,孔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并划出孔子论“水”的段落。教师播放课件。师:大家听了孔子对水的一番谈论,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分小组学习,相互讨论。生:水有德行,它是万物生长之源,有了它,岸边才有绿树红花……生:水有情义,总是顺应着地势的变化而变化。从来没有砥砺……生:水有志向,它总是奔腾不息,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生:水能荡涤污垢,净化心灵。师:你对孔子的哪句话比较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根据自己的实践展开深化理解,为下文对弟子谈论自己的志向做好铺垫。师:能读好这些语句吗?学生练习朗读。教师出示课件(有关名人名家与“水”的情愫。)唤起学生对水的美好感受。
教师采取重点读好孔子“论水”的语句去体味语言的美。感受水的“品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如,“你对孔子的哪句话最感兴趣?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水乃真君子”一说,对水的品性——“它好像有德行,它好像有情义,它好像有志向,它好像善施教化”的体悟变成了立体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教学中还设计了美文欣赏这一环节,让学生赏读一些有关“水”的美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语言的无限魅力,从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熏陶。学生充分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找小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使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好的呈现。
四、品味语言,体会作用
文本要细读,就是说要关注具体文本的结构、细节以及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爱如茉莉》,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指文本细节:“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流淌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中。语言是有温度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教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深入文章的细处,通过对“直奔”的“奔”、对“阳光探进来”的“探”字以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等词汇的分析,由文字引发情感的波澜,对“爱如茉莉”有了深切的体悟。在叙述性的文章中,“细节”是最昂贵的组成,它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是千钧一发的。抓住有生命力的细节以及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才能“咀嚼”出文本中最丰满、最细腻的汁水的滋味。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有个学生在读了资料后提出,难道敌人只是扔绸缎?仅仅是砸碎大镜子?那些保存了2400多年的拿不走的奇珍异宝他们是怎么对待的呢?窦老师随即心动,趁机引导:“请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还会怎么做?”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生:对那些历史名画,他们给撕毁太可惜了。生:还用炮轰大烛台。生:用枪射击还不算,还用榔头捶青铜器。生:还砸那些瓷器,太让人心疼了。生:拿不了的就用斧子砍,比如,上好的家具。生:还有,会把那些字画摔在地上,然后再用脚踩。生:最后,用大火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一个“任意毁坏”,被学生用“砸、摔、扔、踩、捶、砍、踢”等鲜活的动词,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再现得淋漓尽致,强烈地表现了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恨和对圆明园遭受灾难的惋惜。这个“辣”味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理解的,更是窦老师不断尝试、揣摩、更改的智慧所在,对我们的今后备课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五、学用结合,注重实践
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如,在《半截蜡烛》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用心地读读课文,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接着,我又出示问题: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学生交流,我则给予补充、点拨。
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义,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更重要的是想让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有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其实这样的课文很多。
有效的课堂设问是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情境的通道,在与文字感知转化为鲜活的形象后,促使学生灵动地进入角色,与作品、与作者形成思想的共鸣、精神的同感、灵魂的默契,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春华小学)
一、扣题导读,步步深入
文本是作者生活经历和生命活动的结晶,阅读文本时,读者自己各种学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也都要向读物的聚光点奔涌,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正确认读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容信息,而是要以自身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即要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
《军神》这篇课文以“军神”为线索贯穿始终。教学时可让学生从审题入手:在生活中你听说过神吗?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我们今天要学的“军神”是神仙吗?这个“神”该怎么理解?然后扣住“军神”二字,抛出统帅全文的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作为研读的主线,便可化繁为简。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再如,《一定要争气》全文突出“争气”二字,教学时可扣住“争气”设疑:谁“一定要争气”?他要争什么“气”?这个“气”是怎样争的,结果怎样?这样单刀直入,绘出主线,可以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有了总领的话题,学生在读书中就有了奔头,有了对话的条件。接下来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
二、抓住线索,辐射全篇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组织合作探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读过《水浒》的学生知道,虽然表面上看柴进是大官人,吃喝无忧,但是这些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没过多久,柴进也被打入高唐州大牢,柴进也是不幸的。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被这个切入点引发后,就必然会发生碰撞,引发学生向体验深层追寻:造成这些不幸的根源是高太尉和他背后强大的封建制度,社会恶势力相互勾结,人们生活无着。面对一连串的打击,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这种不幸是精神的、心灵的千百年来受封建礼教影响的结果。一个切入点如能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到民族心理的层面,那么,以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就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三、把握中心,探究内涵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课应该姓“语”,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课堂上语文味浓浓,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便是许多教师追求的境界。课文中往往有些句子或揭示题旨,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重点句,便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如,《孔子游春》一文片段,师:面对这盎然的春景,这波澜壮阔的泗水,孔子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读课文,并划出孔子论“水”的段落。教师播放课件。师:大家听了孔子对水的一番谈论,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分小组学习,相互讨论。生:水有德行,它是万物生长之源,有了它,岸边才有绿树红花……生:水有情义,总是顺应着地势的变化而变化。从来没有砥砺……生:水有志向,它总是奔腾不息,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生:水能荡涤污垢,净化心灵。师:你对孔子的哪句话比较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根据自己的实践展开深化理解,为下文对弟子谈论自己的志向做好铺垫。师:能读好这些语句吗?学生练习朗读。教师出示课件(有关名人名家与“水”的情愫。)唤起学生对水的美好感受。
教师采取重点读好孔子“论水”的语句去体味语言的美。感受水的“品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如,“你对孔子的哪句话最感兴趣?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水乃真君子”一说,对水的品性——“它好像有德行,它好像有情义,它好像有志向,它好像善施教化”的体悟变成了立体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教学中还设计了美文欣赏这一环节,让学生赏读一些有关“水”的美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语言的无限魅力,从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熏陶。学生充分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找小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使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好的呈现。
四、品味语言,体会作用
文本要细读,就是说要关注具体文本的结构、细节以及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爱如茉莉》,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指文本细节:“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流淌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中。语言是有温度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教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生深入文章的细处,通过对“直奔”的“奔”、对“阳光探进来”的“探”字以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等词汇的分析,由文字引发情感的波澜,对“爱如茉莉”有了深切的体悟。在叙述性的文章中,“细节”是最昂贵的组成,它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是千钧一发的。抓住有生命力的细节以及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才能“咀嚼”出文本中最丰满、最细腻的汁水的滋味。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有个学生在读了资料后提出,难道敌人只是扔绸缎?仅仅是砸碎大镜子?那些保存了2400多年的拿不走的奇珍异宝他们是怎么对待的呢?窦老师随即心动,趁机引导:“请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还会怎么做?”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生:对那些历史名画,他们给撕毁太可惜了。生:还用炮轰大烛台。生:用枪射击还不算,还用榔头捶青铜器。生:还砸那些瓷器,太让人心疼了。生:拿不了的就用斧子砍,比如,上好的家具。生:还有,会把那些字画摔在地上,然后再用脚踩。生:最后,用大火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一个“任意毁坏”,被学生用“砸、摔、扔、踩、捶、砍、踢”等鲜活的动词,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再现得淋漓尽致,强烈地表现了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恨和对圆明园遭受灾难的惋惜。这个“辣”味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理解的,更是窦老师不断尝试、揣摩、更改的智慧所在,对我们的今后备课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五、学用结合,注重实践
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如,在《半截蜡烛》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用心地读读课文,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接着,我又出示问题: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学生交流,我则给予补充、点拨。
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义,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更重要的是想让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有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其实这样的课文很多。
有效的课堂设问是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情境的通道,在与文字感知转化为鲜活的形象后,促使学生灵动地进入角色,与作品、与作者形成思想的共鸣、精神的同感、灵魂的默契,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春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