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次作文”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6857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奋斗在一线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这一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困惑,学生也感到很迷茫——自己学习了三年的写作,为什么作文只得这一点分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作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写得很精、亮点不能突现,不能让自己的作文在有限的阅卷时间内抓住老师的眼睛。
  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从很多理科老师的教学方法那里得到启示,很多数学、物理、化学老师让学生都准备了改错本,每次出现的错误都做在这个专门的本子上,老师的解释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常性的错题做熟,尤其是基础题,那么在考试中可以非常流畅地答题,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能不能也采取这样的方法呢?我想是可行的,这就是我想谈的“二次作文”。
  
  一.关于“二次作文”写什么的思考
  
  在上面写到了“二次作文”是对作文中的一些关键部分进行重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关键部分呢,我想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老师预先设计的训练内容,二是学生作文中出现问题的部分。
  我想就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简单举两个课例说明。我们老师经常在一起探讨的时候讲到,只要学生在每一次作文中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提高就是很大的进步,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材料的选择。我们经常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关于苏轼、司马迁的材料,而很多学生的语言都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受腐刑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坚定志向,完成了《史记》……”或者“苏轼,被贬之后没有消沉,而是寄情山水、笑看人生,赋诗作词,为我们展现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之类的语言,那么如果我们老师预先设计的训练内容是要求学生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话,那么这样的部分就是需要“二次作文”的部分,因为这样的语言根本达不到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再如,如果学生的作文出现了入题很慢,或者结尾如果首尾呼应会更好而学生没有做到等问题的时候,那么这些问题比较大的部分也是需要“二次作文”的地方。
  
  二.关于“二次作文”中具体操作的细节问题
  
  明白了“二次作文”是什么、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落实了,我想要把这个工作做好,老师和学生都需要下工夫,大致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老师要细致认真设计作文训练重点,并在批改作文中善于发现问题,认真检查“二次作文”的落实情况;二是学生一定要动手去写,善于积累。
  教师在布置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此次作文的训练目的是什么,而不是说给个题目写一下,粗浅地完成一次作文训练就够了,这样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老师可以在作文前把训练重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作文中下意识地去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学生在此次作文中的落实情况,尤其要在体现学生此次训练目的的作文点上做出旁批,尤其是写得不好的地方,要求学生重新写,对“二次作文”的情况更要注意检查落实。还是举上面的例子,在训练语言的生动传神的时候,对学生那种干瘪的语言要做出批注,在评讲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生动传神的,怎么样才能生动传神。
  再就是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去写,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后,可以告诉学生怎么样才符合要求,才能抓住老师的眼睛,写司马迁可以用一种描写式的语言来引出人物,例如“一盏昏黄的油灯,一个瘦削的身影,一枝如椽的大笔……”学生也许会很深刻地记住这样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表面上看是掌握了,但是实际上是很粗浅的了解,只是了解了老师的这样的“二次作文”的美妙之处,学生必须动笔去写,学生写的时候的感觉可能就是还是只记得老师念的这几个句子,没有拓展和延伸,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构思,去组织语言,这个时候的文字才是学生经过自己思考而得到的,才能印象深刻,才真正做到了“二次作文”。
  学生完成了“二次作文”后,老师还要对学生的文字进行批改,好的部分要大胆肯定,不好的部分还要进行修改,必须落实。
  我想只要老师认真去规划作文训练,学生认真领悟,老师仔细修改,学生再对处理得不好的局部文字进行“二次作文”,每一次作文都发现问题,每一次作文都改正问题,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积累很多关于作文的知识,当学生翻开“二次作文本”的时候,平时作文中的一些“伤疤”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而具体的“诊疗”措施也了然于心,这样无论在平时的作文还是考试作文中,学生就会避开一些常见的作文错误或者是俗套的作文模式,让自己的作文精彩不断。
  
  毛儒仙,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其他文献
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不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思考,我认为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根本、最有效地途径是向课本学习,从课本中汲取营养。这里结合《想北平》一文谈谈如何从课文中汲取营养。    一.选材要小    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很浓的作家,他写北平能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如在第六节写道:“但我却喜欢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