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使学生掌握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1 提出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问题存在就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启动。问题存在的方式是多样的,对于学生来说提出怎样的问题有意义、可探究,又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 探究问题是教学的中心
探索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观察、实验、观测中获得数据,并指导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后形成证据。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解决问题就是利用科学证据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解释。科学解释以推理为基础,为现象的产生提供理由,并和证据、逻辑论证相关且一致。科学解释必须接受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相关的一般认知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科学证据进行归纳、综合后才做出正确的科学解释,并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创新,超越现有的知识,提出新见解,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 科学评价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的升华
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首先组织学生回顾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证据是否科学;其次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解决方法是否正确。进行交流能使学生有机会对解释提出质疑、审查证据、鉴别逻辑对错,使解释更加完善和巩固,还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学生探究的结果得到科学评价和进行交流,既使他们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使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1 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亚里斯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瓦特从水壶盖跳动生疑,发明创造了蒸汽机;法拉第从奥斯特的“电生磁”受到启发提出“磁能否生电”的问题,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氢原子光谱和原子是个稳定的系统,面对这一问题,玻尔建立了准量子模型,从而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由此可见,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只有问题的存在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而探究性教学是始终围绕问题来开展的,所以探究性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2 探究性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和应用多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它主要包括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主要表现为求异性和多样性。在探究性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往往要通过多种思维交杂互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出发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如“采用哪些方法可测定重力加速度?”是一个灵活性强的开放性问题,它可以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进而得到用落球法、滴水法、纸带法,以及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创造品质
创造力绝非一种知识特征,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优秀的个性品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重组和应用,而且表现为一种追求超越的意识,一种敢于探索、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人格特征。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主体意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艰难曲折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得到了锤炼,这样就可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
三、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以实验为手段,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探究因素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比如,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这一节中,在学生了解磁场对电流有力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讨论后提出各种假设,再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选出最佳方案用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剔除与实验结果相矛盾的假设,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2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学会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加工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最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的教学设计中,在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相应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采用他们熟悉的表格、图象、公式等加工处理数据,从而寻找出气体压强随着气体体积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自主地进行。
3 以知识为载体、方法为主线,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全面的物理教育不仅包括物理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而且还包括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主线,采取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观察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测量及记录相关物理量、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进行科学抽象、提出假设和建立物理模型、验证假设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渗透科学方法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教师再辅以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使学生的科学态度得到培养。
4 以情感为动力,在探究过程中激活创造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民主和谐、融洽合作的课堂气氛和师生互动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创造信心,推动其创造思维。在探究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交往、同学合作的情感因素,以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愉快合作关系。教师引导得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就会激活其创造思维。因此,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5 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在课堂上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力时,所探究的问题一般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不一定都能完全彻底解决。同时,问题的引伸和拓展会引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活动时指导学生自主地探究解决。将探究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探究性活动、创造性学习引向深入,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探究性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合作的状态中,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展,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能够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培养。
责编 黎雪娟 王学军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1 提出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问题存在就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启动。问题存在的方式是多样的,对于学生来说提出怎样的问题有意义、可探究,又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 探究问题是教学的中心
探索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观察、实验、观测中获得数据,并指导他们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后形成证据。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解决问题就是利用科学证据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解释。科学解释以推理为基础,为现象的产生提供理由,并和证据、逻辑论证相关且一致。科学解释必须接受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相关的一般认知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科学证据进行归纳、综合后才做出正确的科学解释,并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创新,超越现有的知识,提出新见解,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 科学评价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的升华
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首先组织学生回顾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证据是否科学;其次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解决方法是否正确。进行交流能使学生有机会对解释提出质疑、审查证据、鉴别逻辑对错,使解释更加完善和巩固,还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学生探究的结果得到科学评价和进行交流,既使他们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使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1 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亚里斯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瓦特从水壶盖跳动生疑,发明创造了蒸汽机;法拉第从奥斯特的“电生磁”受到启发提出“磁能否生电”的问题,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氢原子光谱和原子是个稳定的系统,面对这一问题,玻尔建立了准量子模型,从而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由此可见,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只有问题的存在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而探究性教学是始终围绕问题来开展的,所以探究性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2 探究性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和应用多种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它主要包括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主要表现为求异性和多样性。在探究性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往往要通过多种思维交杂互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出发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如“采用哪些方法可测定重力加速度?”是一个灵活性强的开放性问题,它可以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进而得到用落球法、滴水法、纸带法,以及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创造品质
创造力绝非一种知识特征,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优秀的个性品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重组和应用,而且表现为一种追求超越的意识,一种敢于探索、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人格特征。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主体意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艰难曲折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得到了锤炼,这样就可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
三、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以实验为手段,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探究因素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比如,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这一节中,在学生了解磁场对电流有力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讨论后提出各种假设,再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选出最佳方案用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剔除与实验结果相矛盾的假设,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2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学会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加工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最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的教学设计中,在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相应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采用他们熟悉的表格、图象、公式等加工处理数据,从而寻找出气体压强随着气体体积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自主地进行。
3 以知识为载体、方法为主线,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全面的物理教育不仅包括物理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而且还包括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主线,采取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观察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测量及记录相关物理量、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进行科学抽象、提出假设和建立物理模型、验证假设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渗透科学方法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教师再辅以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使学生的科学态度得到培养。
4 以情感为动力,在探究过程中激活创造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民主和谐、融洽合作的课堂气氛和师生互动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创造信心,推动其创造思维。在探究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交往、同学合作的情感因素,以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愉快合作关系。教师引导得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就会激活其创造思维。因此,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5 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在课堂上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力时,所探究的问题一般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不一定都能完全彻底解决。同时,问题的引伸和拓展会引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活动时指导学生自主地探究解决。将探究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探究性活动、创造性学习引向深入,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探究性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合作的状态中,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展,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能够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培养。
责编 黎雪娟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