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自1981~1990年共收甲胺磷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42例,男13例,女24例;年龄16~64岁。口服或皮肤接触甲胺磷至治疗开始时间为1~28小时,平均7小时。
对16例高原肺水肿(HAPE)患者治疗前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醛固酮(ALD)浓度,并与14例初入高原健康人和9例急性高原反应(HAAR)患者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显著增强,并对其临床意义作了初步分析。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中华医学会于1992年11月1日~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日医学大会-1992”,并于11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庆祝报告会。作为大会的一项活动,内科学会经与日本内科学会共同努力,于1992年11月2日~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中日内科学术会议”。参加人数日方32人,中方约50余人。到会的有中华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王宝恩教授、副主任委员罗慰慈教授、黎磊石教授;日方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40例HBsAg和HBeAg均阴性的原发性肝癌(PHC)和肝硬化(LC)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X和S基因进行检测。发现X和S基因的检出结果基本一致,S基因阳性例数稍多于X基因。HBVDNA在HBV五项标志均阴性PHC和LC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6.3%(9/16)和45.5%(5/11),在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和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阳性病例分别为4
按照第十届国际组织相容性专题研讨会标准及术语,首次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27例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一个DCM家系中的7个高危个体及17个正常对照个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HLA-DQB1、-DRB1基因,并根据产生的限制性片段对HLA-DR、-DQw进行基因分型。结果D-DQw8频率在病人组显著增高(P<0.05),D-DQw4频率也明显增高,但卡方值校正后差异不显著;高危个体中
血液灌流是血液净化新技术之一,是将患者血液引入装有固态吸附剂的灌流器中,以清除血液中某些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并将净化了的血液回输到体内的一种方法。我们于1991年开始应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5例,现就其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对10例健康正常人和27例肺心病伴心力衰竭病人进行了内生洋地黄样物质的观察。结果正常组为0.51±0.18ng/ml,心功能Ⅱ级组为0.82±0.24ng/ml,Ⅲ级组为1.45±0.51ng/ml,Ⅳ级组为2.31±1.22n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小于0.05、0.001、0.001。认为内生性洋地黄样物质与外源性洋地黄具有同样的功能,肺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