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学生参与、教学形式、教育观念都有特殊要求。目前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思想重视不够、教学组织不力、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实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必须要构建保障机制、完善实践基地、建立促进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062-04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2005年中宣部与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012年,教育部与中宣部等七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课”)更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实践中转化的课程[2]。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设计好实践教学的路径,实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是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是“思修与法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能够起到验证和强化理论教学重点、补充和拓展理论教学内容的作用。加强“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目标的新理念;又是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热潮中,培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时代青年的新要求。“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实践教学要实现受教育者思想内化与行为外化的有机统一。“思修与法基课”就其课程性质来讲,就是要通过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使青年学生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法制观念方面实现“在理论知识上认知”——“在思想观念上认同”——“在行为实践上转变”这样一个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实现让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实践是认知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动力。课堂上再三强调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可能不如带领学生到赛场上为班级摇旗呐喊来得更直接。因此,在课堂理论教学进行灌输学习的基础上,必须要通过形式各异但却主题突出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切身体验并参与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体现和检验理论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从理论知识的内化到行为实践的外化的转变和飞跃,实现课程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题。“思修与法基课”的内容是一门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社会发展联系极为紧密的课程,每一年都会有新的知识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要充分使受教育者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目的,作为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師作为“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者,必须要对实践教学的内容、途径、方式、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仔细谋划、认真组织,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的活动内容;又要有设计和把握实践全局的能力,能够整合和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实践服务。概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组织设计实践活动,切忌千篇一律、一套实践方案管用若干年[3]。例如,党的十八大结束后,邀请十八大代表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就能够起到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的作用与效果。
三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要体现敏锐的政治观和全面的大局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育人的根本表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育人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所以思修与法基实践课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把实践的内容、实践的主题、实践的目的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与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这就要求组织实践教学时,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要视野更开阔:,一方面要全面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求,另一方面要找准学生成长成才中存在的困惑或者某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的放矢的“补课”,促进学生成才。如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时普遍有“北上广”等大城市情结,而急需人才的广大的农村、林区、西部地区则较少有人关注。“思修与法基实践课”可以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如辩论、展示、基层走访等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真正了解这些地区、了解某些行业,激发大学生树立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观念。这对于学生成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工作。
四是实践教学的体系要因校制宜突出特色。虽然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大纲基本相同,实践的主要目的一致,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历史不一样,办学特色各不相同,学校文化彼此存在差异,所以,思修与法基实践课要因校制宜,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传统,不能千篇一律。没有被感动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只有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了解校情、突出学校特色与优势,才能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因此,作为农业类院校,要发挥学校特有的农业示范基地等实践实验基地的作用,开展与之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接地气”中接触农业生产,感受农民艰辛,从而培养道德情操,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热爱所学专业,立志为“三农”服务。
二、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但是由于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不到位、不全面。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把“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如有的高校专门出台文件,制定了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体制、教学投入、基地建设、教学组织等完整的教学计划,分配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但从实践运行来看,形式胜于内容,实践教学远没有理论教学那样被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到位”。一是政策保障不到位。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主要还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教学还是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连实践教学的教学工作量都不予认可或者大打折扣,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许多高校都存在缺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况,现有师资主要承担理论教学任务,没有更多精力承担实践教学,而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运行不畅,导致实践教师缺少。三是经费投入不到位。大部分学校没有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经常靠挤占其他经费或者校内“化缘”搞实践教学,开展实践教学困难重重。四是教学资源开发不到位。学校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没有协调好社会资源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没能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没有建立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4]。 第二,实践教学的操作措施不规范、不落实。虽然各高校情况不一样,但是对“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组织不力的问题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教学管理部门在具体安排和组织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规范、不落实的情况,使实践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偶然性和主观性[5]。主要表现为“三无”:一是无教学大纲。目前“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性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极容易造成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环节不规范,教学时数不统一,教学要求不一致的不利局面。二是无教学体系。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少要包括实践教学领导体系、组织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奖惩体系等,“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性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许多学校还是靠教师“心血来潮”的随机性教学,有的学校甚至只是在课堂教学或者学生自学的外面包了一个“实践教学”的外衣,其实无任何实质性教学内容。三是无教学标准。“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标准均没有明确规定,经常出现减少实践课时,压缩实践内容,腾挪实践经费等现象。
第三,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表面化、简单化。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思修与法基课”的实践教学,但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过于简单,对学生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一些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还停留在提问题写作业、参观考察写心得、参加活动写感想方面,真正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实践内容,真正符合课程要求的实践情景体验,真正体现与时俱进观念的实践组织形式等还较少[6]。主要表现为“三缺”:一是内容缺新意。简单的参观考察可能只是学生放松心情的过程,内心的收获和共鸣很少;例行的听报告,教育效果取决于报告主讲人的能力、学识和水平,许多照本宣科的报告通常令学生昏昏欲睡。二是组织缺特色。许多学校把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完全等同于“思修与法基课”的实践教学,从理论上说得通,但是这些活动学团部门是主体,学生社团组织是主体,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地位无从发挥,组织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活动较为困难。三是活动缺实效。有的“思修与法基课”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可能在表现形式上将课程实践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真正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的较少,学生在热闹过后收到的思想启迪与启发甚少,这就陷入了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僵化模式,起不到检验和增强理论教学效果的目的[7]。
三、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
1.构建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包括师资保障、经费保障、管理保障和考核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够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要建立结构优化、素质较强的師资队伍。要建立实践教学“带头人”制度,实行思修与法基实践教学“带头人”负责制,真正把实践教学提升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高度。要按照专兼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建立一支过硬的“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素质和敬业精神,要把实践课教师统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系列,在评职晋级、学历教育、培训提高等方面平等对待。
要建立保障有力、专款专用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要对“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投入专门经费,用于支付实践教学的交通费、场地费、资料费和教师的课时费、补助费等。而且专项经费要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保证满足基本的实践课程需要。对于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课程实践活动,可以由学生部门、团委等部门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实践教学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更不能作为办公经费、实习经费支出,切实发挥经费的保障作用。
要建立顺畅高效、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统一协调组织,以马克思主义学院(部)为主,学工、共青团、工会等部门密切配合与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学校党委要像重视理论教学那样重视实践教学,教务部门要将实践课列入教学计划,要在课时津贴等政策上实现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一视同仁。“思修与法基课”主讲教师要多参与、多参加学生部门、共青团组织的学生活动,要把课程实践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防止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可以将“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的双重轨道,让辅导员做“思修与法基课”的助课教师,而课外的实践教学则由辅导员直接参与组织,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和活动的需要负责指导。
要建立有效激励、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学校教务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如参加实践的态度、实践的总结、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等,可以采取由班级同学打分的方法,再加上教师的评价,在加权计算后,得出学生的最后成绩。教务部门对教师的考核,要注重通过学生的现实思想表现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考核,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考评机制,细化量化各项指标,纳入成绩考核和学分评定。主要应该从实践课的组织设计、实践课的效果、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入手,综合评定。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为使“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当务之急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国家或各级地方政府、高校根据高等学校教育目标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而与社会联合建设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的场所。实践教学基地教育作为“思修与法基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对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强化教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因校(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要从课程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际出发,统筹考虑诸种基地建设与完善的规划与布局,考虑资金来源、场地。要从当地现有教育资源、场地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场地,又要考虑到潜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要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建设好各种教育实践基地。二是量力而行,勤俭节约的原则。实践基地建设需要相当多的资金和物力,各校应广开门路,采取共建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一方面争取共建单位承担一部分资金和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争取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可能得到多方面的资助和参与建设,以减轻学校的负担,争取少花钱,建设好多种实践基地。三是一地多用,功能整合的原则。在建设、完善基地建设过程中,既要致力于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诸种基地的一地多用和多种功能的整合,充分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思修与法基课”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列馆和其他纪念场所。通过学生到纪念馆等实践基地的参观、听取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如我省的“七三一侵华日军遗址”、“革命领袖视察哈尔滨纪念馆”等。二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发展建设的纪念馆、博物馆。可以通过学生的实地考查,感受我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在国家建设中表现出来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如我省的“北大荒博物馆”、“大庆铁人纪念馆”、“苏宁陈列馆”等。三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良好法纪认知与良好行为养成的实践基地。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思修与法基课”理论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如与城市园林部门共建植树基地,每年春季带领学生进行植树义务劳动;在各区法院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学生参与法庭的一些工作,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社区建立公益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送文娱活动进社区、为社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送温暖等活动,树立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
3.建立实践教学的促进机制
落实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在坚持以人为本、以情动人上下工夫,切实把“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落实为具体的举措,落实在长效促进机制的建立上。
一是建立课内实践教学的促进机制。要改变长期以来“思修与法基课”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如开展道德故事宣讲、道德情景模拟、法律案例剖析等,把开展必要的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落实到教学管理中。
二是建立实践活动课程化的促进机制。大学校园里有大量而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如理论学习研讨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这些课外活动都可以有效地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教师等要通过“课外调查”、“道德实践”、“校园服务”等形式,有目的地推进学生课外活动的课程化,把校园内的课外活动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坚持常抓不懈。
三是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机制。“思修与法基课”的实践教学是校园文化的拓展和延伸,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实践教学的氛围营造、实践理念的深入人心、实践效果的人格内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设施环境,体现的是大学的理念和办学特色,展示的是大学里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品质风貌,是对大学生最重要的隐性教育。校园文化中都有躬行实践的要求,校风内涵中都有脚踏实地的要求[9]。因此,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激励学生投身于思修与法基课的实践环节,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验证、在行动中促进,使学用结合、学用相长。
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替代的,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修与法基课”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高校“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必须要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坚持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實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03].http://www.jyb.cn/info/jyzck.
[2] 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5-129.
[3] 荆钰婷,谭劲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0(23):54-57.
[4] 王丽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学理论,2010(33):286-288.
[5] 曾裕华.简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实效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82-85.
[6] 张桂霞,曹 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 [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6-29.
[7] 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2006(4):96-99.
[8] 陈淑庄.构建“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08-109.
[9] 韩云忠,毛建群.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80-82.
[责任编辑:庞 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062-04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2005年中宣部与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012年,教育部与中宣部等七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课”)更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实践中转化的课程[2]。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设计好实践教学的路径,实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是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是“思修与法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能够起到验证和强化理论教学重点、补充和拓展理论教学内容的作用。加强“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目标的新理念;又是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热潮中,培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时代青年的新要求。“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实践教学要实现受教育者思想内化与行为外化的有机统一。“思修与法基课”就其课程性质来讲,就是要通过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使青年学生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法制观念方面实现“在理论知识上认知”——“在思想观念上认同”——“在行为实践上转变”这样一个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实现让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实践是认知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动力。课堂上再三强调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可能不如带领学生到赛场上为班级摇旗呐喊来得更直接。因此,在课堂理论教学进行灌输学习的基础上,必须要通过形式各异但却主题突出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切身体验并参与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体现和检验理论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从理论知识的内化到行为实践的外化的转变和飞跃,实现课程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主题。“思修与法基课”的内容是一门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社会发展联系极为紧密的课程,每一年都会有新的知识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要充分使受教育者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目的,作为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師作为“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者,必须要对实践教学的内容、途径、方式、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仔细谋划、认真组织,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的活动内容;又要有设计和把握实践全局的能力,能够整合和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实践服务。概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组织设计实践活动,切忌千篇一律、一套实践方案管用若干年[3]。例如,党的十八大结束后,邀请十八大代表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就能够起到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的作用与效果。
三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要体现敏锐的政治观和全面的大局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育人的根本表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育人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所以思修与法基实践课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把实践的内容、实践的主题、实践的目的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与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这就要求组织实践教学时,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要视野更开阔:,一方面要全面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求,另一方面要找准学生成长成才中存在的困惑或者某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的放矢的“补课”,促进学生成才。如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时普遍有“北上广”等大城市情结,而急需人才的广大的农村、林区、西部地区则较少有人关注。“思修与法基实践课”可以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如辩论、展示、基层走访等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真正了解这些地区、了解某些行业,激发大学生树立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观念。这对于学生成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工作。
四是实践教学的体系要因校制宜突出特色。虽然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大纲基本相同,实践的主要目的一致,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历史不一样,办学特色各不相同,学校文化彼此存在差异,所以,思修与法基实践课要因校制宜,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传统,不能千篇一律。没有被感动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只有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了解校情、突出学校特色与优势,才能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因此,作为农业类院校,要发挥学校特有的农业示范基地等实践实验基地的作用,开展与之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接地气”中接触农业生产,感受农民艰辛,从而培养道德情操,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热爱所学专业,立志为“三农”服务。
二、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各高校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但是由于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不到位、不全面。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把“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如有的高校专门出台文件,制定了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体制、教学投入、基地建设、教学组织等完整的教学计划,分配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但从实践运行来看,形式胜于内容,实践教学远没有理论教学那样被高度重视。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到位”。一是政策保障不到位。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主要还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教学还是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连实践教学的教学工作量都不予认可或者大打折扣,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许多高校都存在缺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况,现有师资主要承担理论教学任务,没有更多精力承担实践教学,而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运行不畅,导致实践教师缺少。三是经费投入不到位。大部分学校没有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经常靠挤占其他经费或者校内“化缘”搞实践教学,开展实践教学困难重重。四是教学资源开发不到位。学校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没有协调好社会资源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没能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没有建立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4]。 第二,实践教学的操作措施不规范、不落实。虽然各高校情况不一样,但是对“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组织不力的问题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教学管理部门在具体安排和组织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规范、不落实的情况,使实践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偶然性和主观性[5]。主要表现为“三无”:一是无教学大纲。目前“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性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极容易造成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环节不规范,教学时数不统一,教学要求不一致的不利局面。二是无教学体系。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少要包括实践教学领导体系、组织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奖惩体系等,“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性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许多学校还是靠教师“心血来潮”的随机性教学,有的学校甚至只是在课堂教学或者学生自学的外面包了一个“实践教学”的外衣,其实无任何实质性教学内容。三是无教学标准。“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标准均没有明确规定,经常出现减少实践课时,压缩实践内容,腾挪实践经费等现象。
第三,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表面化、简单化。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思修与法基课”的实践教学,但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过于简单,对学生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一些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还停留在提问题写作业、参观考察写心得、参加活动写感想方面,真正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实践内容,真正符合课程要求的实践情景体验,真正体现与时俱进观念的实践组织形式等还较少[6]。主要表现为“三缺”:一是内容缺新意。简单的参观考察可能只是学生放松心情的过程,内心的收获和共鸣很少;例行的听报告,教育效果取决于报告主讲人的能力、学识和水平,许多照本宣科的报告通常令学生昏昏欲睡。二是组织缺特色。许多学校把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完全等同于“思修与法基课”的实践教学,从理论上说得通,但是这些活动学团部门是主体,学生社团组织是主体,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地位无从发挥,组织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活动较为困难。三是活动缺实效。有的“思修与法基课”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可能在表现形式上将课程实践教学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真正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的较少,学生在热闹过后收到的思想启迪与启发甚少,这就陷入了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僵化模式,起不到检验和增强理论教学效果的目的[7]。
三、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
1.构建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包括师资保障、经费保障、管理保障和考核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够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要建立结构优化、素质较强的師资队伍。要建立实践教学“带头人”制度,实行思修与法基实践教学“带头人”负责制,真正把实践教学提升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高度。要按照专兼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建立一支过硬的“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素质和敬业精神,要把实践课教师统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系列,在评职晋级、学历教育、培训提高等方面平等对待。
要建立保障有力、专款专用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要对“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投入专门经费,用于支付实践教学的交通费、场地费、资料费和教师的课时费、补助费等。而且专项经费要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保证满足基本的实践课程需要。对于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课程实践活动,可以由学生部门、团委等部门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实践教学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更不能作为办公经费、实习经费支出,切实发挥经费的保障作用。
要建立顺畅高效、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统一协调组织,以马克思主义学院(部)为主,学工、共青团、工会等部门密切配合与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学校党委要像重视理论教学那样重视实践教学,教务部门要将实践课列入教学计划,要在课时津贴等政策上实现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一视同仁。“思修与法基课”主讲教师要多参与、多参加学生部门、共青团组织的学生活动,要把课程实践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防止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可以将“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管理的双重轨道,让辅导员做“思修与法基课”的助课教师,而课外的实践教学则由辅导员直接参与组织,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和活动的需要负责指导。
要建立有效激励、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学校教务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两种。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如参加实践的态度、实践的总结、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等,可以采取由班级同学打分的方法,再加上教师的评价,在加权计算后,得出学生的最后成绩。教务部门对教师的考核,要注重通过学生的现实思想表现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考核,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考评机制,细化量化各项指标,纳入成绩考核和学分评定。主要应该从实践课的组织设计、实践课的效果、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入手,综合评定。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为使“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当务之急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国家或各级地方政府、高校根据高等学校教育目标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而与社会联合建设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的场所。实践教学基地教育作为“思修与法基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对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强化教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因校(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要从课程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际出发,统筹考虑诸种基地建设与完善的规划与布局,考虑资金来源、场地。要从当地现有教育资源、场地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场地,又要考虑到潜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要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建设好各种教育实践基地。二是量力而行,勤俭节约的原则。实践基地建设需要相当多的资金和物力,各校应广开门路,采取共建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一方面争取共建单位承担一部分资金和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争取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可能得到多方面的资助和参与建设,以减轻学校的负担,争取少花钱,建设好多种实践基地。三是一地多用,功能整合的原则。在建设、完善基地建设过程中,既要致力于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诸种基地的一地多用和多种功能的整合,充分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思修与法基课”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列馆和其他纪念场所。通过学生到纪念馆等实践基地的参观、听取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如我省的“七三一侵华日军遗址”、“革命领袖视察哈尔滨纪念馆”等。二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发展建设的纪念馆、博物馆。可以通过学生的实地考查,感受我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在国家建设中表现出来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如我省的“北大荒博物馆”、“大庆铁人纪念馆”、“苏宁陈列馆”等。三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良好法纪认知与良好行为养成的实践基地。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进一步加深对“思修与法基课”理论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如与城市园林部门共建植树基地,每年春季带领学生进行植树义务劳动;在各区法院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学生参与法庭的一些工作,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社区建立公益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送文娱活动进社区、为社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送温暖等活动,树立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
3.建立实践教学的促进机制
落实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在坚持以人为本、以情动人上下工夫,切实把“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落实为具体的举措,落实在长效促进机制的建立上。
一是建立课内实践教学的促进机制。要改变长期以来“思修与法基课”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如开展道德故事宣讲、道德情景模拟、法律案例剖析等,把开展必要的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落实到教学管理中。
二是建立实践活动课程化的促进机制。大学校园里有大量而丰富的学生课外活动,如理论学习研讨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这些课外活动都可以有效地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教师等要通过“课外调查”、“道德实践”、“校园服务”等形式,有目的地推进学生课外活动的课程化,把校园内的课外活动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坚持常抓不懈。
三是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机制。“思修与法基课”的实践教学是校园文化的拓展和延伸,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实践教学的氛围营造、实践理念的深入人心、实践效果的人格内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设施环境,体现的是大学的理念和办学特色,展示的是大学里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品质风貌,是对大学生最重要的隐性教育。校园文化中都有躬行实践的要求,校风内涵中都有脚踏实地的要求[9]。因此,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激励学生投身于思修与法基课的实践环节,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验证、在行动中促进,使学用结合、学用相长。
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替代的,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修与法基课”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高校“思修与法基课”实践教学必须要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坚持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實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03].http://www.jyb.cn/info/jyzck.
[2] 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5-129.
[3] 荆钰婷,谭劲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0(23):54-57.
[4] 王丽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学理论,2010(33):286-288.
[5] 曾裕华.简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实效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82-85.
[6] 张桂霞,曹 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 [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6-29.
[7] 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2006(4):96-99.
[8] 陈淑庄.构建“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08-109.
[9] 韩云忠,毛建群.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课堂教学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80-82.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