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精彩”擦肩而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cuiCUI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更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把握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契机。前不久,在我校举行的一次集体备课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中的一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值得品味。
  片断回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特异功能,想见识一下吗?(想)请你们同桌商量一下,在计数器上拨出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是一位数、二位数,也可以是三位数、四位数。(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只要让我看一下你们拨出的数,不用计算,我就可以说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谁愿意第一个来挑战?请把你的数拿到前面来。
  生1(出示计数器):我们拨的数是93。
  师:93是3的倍数,请大家计算来验证。
  生(动手计算后):真的,93除以3正好除完。
  生2:我知道老师的特异功能。
  师(手指放在嘴上,做了一个“嘘”的动作):谁再来挑战?
  生3(出示计数器):这个数是427。
  师(神气地):427不可能是3的倍数,不相信的可以算算看。
  生4(出示计数器):2049。
  师:2049是3的倍数,大家再算算看。
  生2:我知道这个秘密。
  师:老师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请你先替老师保守这个秘密。(师生继续进行游戏,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兴趣盎然,但是这名男生却始终闷闷不乐)
  ……
  课后交流:
  在听后的评课交流中,当问及执教教师为什么不让生2说出他的想法时,该教师这样回答:“精彩的引入是成功的一半。猜数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在一开始就让他说出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就会失去研究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降低。”为了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我找到了这位学生,在与他的交谈中,我发现教师的担心竟失去了一次与学生思维碰撞的机会。原来这位学生是根据2和5倍数的特征的学习,再加上老师猜出93和2049是3的倍数,他就认为只要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听后反思:
  有人认为,精彩的生成只会出现在专家、名师的课堂上,我不赞同这样的看法。数学课堂是生命的集合体,只要教师善于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思维展示的平台,用心去聆听学生“思维的声音”,我想,精彩不会从我们的课堂上擦肩而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生成来“敲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1.敢于调整教学思路。
  众所周知,游戏是小孩子的最爱。巧妙地把游戏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玩中学,这是智慧之举,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在学生的见识是越来越广泛,甚至有些学生的所见所知远超于教师,出现教师还沒教学生已经会了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上述教学中,教师不计算就能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当经过一次次的“拨数——判断——验证”之后,学生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会主动去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但是,如果有学生已经间接地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的引入对他来说也就不再神秘了。这时,教师要敢于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让课堂展现出灵动之美。如上述案例中,当学生指出知道教师猜数的奥秘时,教师完全可以把“猜数”的角色放手给学生,这样全体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此时,教师要灵活地进行捕捉,如果个别学生确实掌握了判断的方法,教师不妨采取“兵教兵”的策略,学会智慧地“偷懒”一下;如果学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判断的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大胆地猜想,相信在不断的猜想和验证中,数学课堂一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合理地改变教学任务。
  我们知道,衡量一堂好课不是看教学环节安排多么严密、时间分配多么恰当、教师教得多么精彩,而主要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一定的发展。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如果教师愿意给学生机会,用心去倾听学生内心判断的方法时,就会与学生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在第一次猜想不成立时,自然产生第二次、第三次的猜想。这样的一次次交流会使学生的猜想与真实判断的方法越来越近,直至他们亲自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整个过程可能会占去完成练习的时间,但是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又远不止是做几道练习题所能实现的。可以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还可以在下一节课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学生探究创新的火花不是周而复始的。学生那富有创造性的生成是一闪即逝的,不经意间就有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结合的良机。一个智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敢于“取舍”,才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争论  素质教育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5月19日,邓小平在会议上作报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
一、是鬼还是人?  写这篇文章我很是无奈,在理性上,我并不想写这样的东西,在这个尘世,我希望植物人才最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也不喜欢“植物人”这个词,这个词是1972年医学家在著名杂志《柳叶刀》上率先提出的,这是你在穹庐下被动接受的名字,写不进户口本也印不上身份证的名字。  增加了如此的名字,你一切皆空了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你毕竟还算活着,与“死去元知万事空” 不沾边,尽管躺入了生活的最底层
一  到处兵荒马乱。  花满月还在牌桌上。  她的脸通红,亢奋中她心无旁骛。出牌的啪啪和洗牌的哗啦啦像是火上的柴,一直在燃烧她。似乎几次有人叫她,她都只是袖子一摆,说,一边去!然后继续她的牌局。最后一次,是家里的车夫王四。王四嗫嚅着说,老爷太太等不及,都走了,叫我过来接你。直接到码头会合,今天有船去上海。  花满月隐约听到王四的说话,却没回头,只是大声道,不是说好了打满一百圈吗?现在才一半哩。王四
助学寄语  同学们,万事万物各有特点,也各有其美。本单元的文章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说清一件或一类事物,为我们展示了大千世界的奇妙和美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与学习。  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为例,抓住了其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等特点进行说明;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抓住了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特点进行说明;法布尔的《蝉》抓住了蟬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有点像我当下的情状。退下公职后投靠儿子迁居岭南,每天周旋于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为百分百的“闾里小知者”,闲时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诉诸纸笔。如此“君子弗为”的“小道”,未“必有可观者”,不敢指望它能“致远”,甚至不如“刍荛狂夫之议”,但对我自己,却是一种心灵的安顿。  《没有故乡》的开篇,是发表在《北京文学》的《空的记忆》,继而是《花·时间》《
年关之前的那场雪,下得着实有一点儿狷狂,只是挥手之间,便已繁花漫天。成瓣成朵的冰雪之花,如蝶如舞,如纷然凋谢的素梅,尽着劲儿地向下飘洒。虽然无声也无香,却还是让人清晰地感觉到了一种静谧的奢华与铺张。  不知道躲在天幕背后的操控者怀着怎样的一种心绪和意愿,竟不惜动用如此绚丽的词语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渲染。其真正的用心,或许正如人们久久的期待,极其深远,又极其良苦,即所谓的祥瑞之兆吧?如果是祝福,这无边无
2月20日,2019年度全省教育系统全面履行三项职责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全面回顾了2018年工作,并对2019年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全面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安全稳定三项职责,奋力推进各项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回顾2018年:重点工作有创新,难点工作有突破,亮点工作有影响  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生动实践中,湖北教育
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江苏常熟的女翻译姚梦瑶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2003年,姚梦瑶毕业于江苏省常熟中学,在老师眼中,她文静中不失活泼,不仅好学而且责任感很强。“梦瑶在英语上的天赋是出类拔萃的,但更重要的是她从小就培养的学习习惯。”常熟中学英语老师沈英姿告诉记者,小学时的姚梦瑶就已经开始听原声磁带。2007年,姚梦瑶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姚梦瑶的现场翻译娴熟淡定,其“小清新
[摘 要]数学教学归根到底是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支持儿童成长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和策略。要使“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实现教学品质的根本提升,教师必须关注把握知识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发展情感态度、设计关键问题、应用合作学习、暴露思维过程、审视生活经验几个方面。  [关键词]数学教学;儿童成长;成长支持;关键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存在如下问题: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畏惧老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