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的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不是由逼尿肌收缩压或膀胱壁对尿液的张力压引起的。其特点是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腹压突然增高时尿液自动流出。腹压增加下不自主溢尿是最典型症状,而尿急、尿频、急迫尿失禁和排尿后膀胱区胀满亦是常见的症状。80%张力性尿失禁患者伴有膀胱膨出。我国2006年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张力性尿失禁在成年女性发生率18.9%。张力性尿失禁给中年女性带来的生理和心理负担是巨大的。通过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张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疗效满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避免了手术治疗的痛苦。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张力性尿失禁患者84例,经妇科检查排除其他妇科疾病,压力试验、指压试验、棉签试验、尿动力学检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Ⅰ级张力性尿失禁观察组27例,对照组24例,Ⅱ级张力性尿失禁观察组25例,对照组28例,两组在症状分级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隔日1次,4周1个疗程。对照组仅给予盆底肌功能训练(包括收缩肛门、收缩阴道等)。
治疗方法: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先平卧在治疗床上休息3分钟,适应环境彻底放松,接通电源,启动计算机。并把治疗仪与计算机相连接,取出消毒电极,令患者取侧卧位,将电极轻轻插入阴道内直至电极颈末端,计算机启动UROSLYMTM软件后点击患者目录打开患者文件,开始刺激治疗,根据患者感受,通过“+-”键调整电刺激的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通常刺激强度10~25mA,刺激时间20分钟。整个治疗过程中由治疗师一直指导患者有规律地进行阴道及肛门的收缩,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做主动收缩盆底肌肉训练,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5秒,松弛休息5秒,如此反复15次,每天训练4~8次。
评价方法:两组3个月后随访,评定均由同1个医生完成。效果评定以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为良好、减轻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盆底肌收缩力强度采用oxfordseme评分标准(0~5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 X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PSS13.0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经过3个疗程的康复治疗,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15例(36%),症状改善16例(38%),无效11例(26%),总有效率73%。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6例(14%),症状改善7例(17%),无效29例(69%),总有效率31%。两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讨论
女性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尿道、阴道和直肠则经此贯穿而出。张力性尿失禁一般有解剖型及尿道内括约肌障碍型。解剖型张力性尿失禁>90%,为盆底组织松弛引起,盆底松弛主要有妊娠与阴道分娩损伤和绝经后雌激素减低等因素。最被广泛接受的压力传导理疗认为张力性尿失禁的病因在于因盆底支持结构缺损而使膀胱颈/近端尿道脱出于盆底外,所以,咳嗽引起的腹腔内压力不能平均地传递到膀胱和近端的尿道,增加的膀胱内压力大于尿道内压力而出现漏尿。盆底肌训练是指有节律地进行盆底肌群的主动收缩和放松运动,加强盆底肌的力量,提高女性有意识地控制这些肌肉的能力,电刺激资治疗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探头传递不同的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增加盆底肌强度及力量。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训练技术,通过不易被觉察的肌肉生理给视觉和听觉信号,并反馈给患者,使患者确实感觉到肌肉运动,并学会如何改变和控制生理过程。通过生物功能波唤醒盆底肌神经细胞技术,提升局部敏感度,增强盆底肌群弹性。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能有效地收缩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组织的肌肉,刺激尿道括约肌,抑制膀胱的收缩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加强储尿能力。本研究提示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的患者其张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盆底肌力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认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张力性尿失禁患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手术机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0-392.
2续奇志,邵晋凯,申丽萍.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中度压力性尿失禁[J].山西职工医学院报,2009,19(3):3-5.
3刘玉冰,谭鹰,曾彩芬.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100例临产分析[J].海南医学,2009,20(5):210-211.
4刘秋芬.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在产科中的应用[J].临产合理用药,2011,4(3):103-104.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张力性尿失禁患者84例,经妇科检查排除其他妇科疾病,压力试验、指压试验、棉签试验、尿动力学检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Ⅰ级张力性尿失禁观察组27例,对照组24例,Ⅱ级张力性尿失禁观察组25例,对照组28例,两组在症状分级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隔日1次,4周1个疗程。对照组仅给予盆底肌功能训练(包括收缩肛门、收缩阴道等)。
治疗方法: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先平卧在治疗床上休息3分钟,适应环境彻底放松,接通电源,启动计算机。并把治疗仪与计算机相连接,取出消毒电极,令患者取侧卧位,将电极轻轻插入阴道内直至电极颈末端,计算机启动UROSLYMTM软件后点击患者目录打开患者文件,开始刺激治疗,根据患者感受,通过“+-”键调整电刺激的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通常刺激强度10~25mA,刺激时间20分钟。整个治疗过程中由治疗师一直指导患者有规律地进行阴道及肛门的收缩,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做主动收缩盆底肌肉训练,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5秒,松弛休息5秒,如此反复15次,每天训练4~8次。
评价方法:两组3个月后随访,评定均由同1个医生完成。效果评定以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为良好、减轻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盆底肌收缩力强度采用oxfordseme评分标准(0~5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 X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PSS13.0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经过3个疗程的康复治疗,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15例(36%),症状改善16例(38%),无效11例(26%),总有效率73%。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6例(14%),症状改善7例(17%),无效29例(69%),总有效率31%。两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讨论
女性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尿道、阴道和直肠则经此贯穿而出。张力性尿失禁一般有解剖型及尿道内括约肌障碍型。解剖型张力性尿失禁>90%,为盆底组织松弛引起,盆底松弛主要有妊娠与阴道分娩损伤和绝经后雌激素减低等因素。最被广泛接受的压力传导理疗认为张力性尿失禁的病因在于因盆底支持结构缺损而使膀胱颈/近端尿道脱出于盆底外,所以,咳嗽引起的腹腔内压力不能平均地传递到膀胱和近端的尿道,增加的膀胱内压力大于尿道内压力而出现漏尿。盆底肌训练是指有节律地进行盆底肌群的主动收缩和放松运动,加强盆底肌的力量,提高女性有意识地控制这些肌肉的能力,电刺激资治疗通过放置在阴道内的探头传递不同的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增加盆底肌强度及力量。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训练技术,通过不易被觉察的肌肉生理给视觉和听觉信号,并反馈给患者,使患者确实感觉到肌肉运动,并学会如何改变和控制生理过程。通过生物功能波唤醒盆底肌神经细胞技术,提升局部敏感度,增强盆底肌群弹性。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能有效地收缩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组织的肌肉,刺激尿道括约肌,抑制膀胱的收缩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加强储尿能力。本研究提示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的患者其张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盆底肌力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认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张力性尿失禁患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手术机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0-392.
2续奇志,邵晋凯,申丽萍.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中度压力性尿失禁[J].山西职工医学院报,2009,19(3):3-5.
3刘玉冰,谭鹰,曾彩芬.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100例临产分析[J].海南医学,2009,20(5):210-211.
4刘秋芬.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在产科中的应用[J].临产合理用药,2011,4(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