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因地制宜开展勤工俭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且也发挥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勤工俭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虽然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必须要通过实践应用,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勤工俭学这个途径,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改变学生的固有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非常敬仰读书的知识分子,而对劳动和劳动者是非常鄙视的,这些错误思想对学生是有一些不良影响的。同时,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的孩子也不多,家长多是娇生惯养,一手包办,甚至一切生活琐事都不用孩子插手,使得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于那些在孩子眼中“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更是避而远之了。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摒弃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新型的劳动观,引导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的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组织学生通过劳动进行勤工俭学,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进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优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有些学生虽然在学习上能力不高,但是在勤工俭学劳动中,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劳动能力都不错,是其他学生无法比拟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扬鼓励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适度劳动可以调节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团队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懂得和他人合作的高素质人才,因而素质教育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勤工俭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途径。在很多的勤工俭学活动中,或者需要全班合作,或者是小组合作,都要与人合作,并肩作战,才能完成任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形成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将自己的能力融入到集体中去,以便发挥更大的力量。在这样的团队合作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比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效果更好。
(四)增强校本资源的开发力度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资源,勤工俭学就是开发校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打造富有特色的校本资源开发项目,可以是劳动基地,也可以是实验基地,这都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进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比如学校建立一个劳动基地,这就要涉及很多知识,如丈量土地、准备苗种、病虫害的防治等等,学生在实践中既复习、运用了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数的。这样的校本资源开发既符合实际又富有成效,无疑是成功的。
(五)实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使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实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在知识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比实践产生很多的疑问,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在这些探索中必将出现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这样萌芽发展了,创造性活动也会随之展开。
二、因地制宜开展勤工俭学的具体措施
(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多方考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开展不同的勤工俭学项目,切忌不合时宜、盲目追风。这里所说的从实际出发,一是要看学校实际,即看看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经济结构,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决定勤工俭学的项目,或者是发展养殖业,或者是发展种植业,不要搞“一刀切”。比如学校是寄宿制学校,那么可以发展养殖业,利用学校食堂的剩菜剩饭养一些猪,作为对学校经费的适当补充。二是要看学生实际。也就是说看看学生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如在非寄宿制学校发展养殖业,就是不可取的。因此,开展勤工俭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学校和学生两方面,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达到勤工俭学的经济效益。
(二)拓宽思路,争取多方面、多渠道的支持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校内,还要拓宽思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以便将勤工俭学项目落到实处。比如学校想要建立农业劳动基地,就要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在划拨基地、种苗培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学校也要和林、牧、农各部门以及社会上的企业取得联系,有合适的项目一起合作,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帮助。这些途径都可以使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更加广泛,对学生的锻炼更加多样化。
(三)将勤工俭学与学科教育、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勤工俭学项目与一些科目教学联系起来,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能完成勤工俭学任务,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比如,将勤工俭学与劳动技术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或者让学生去完成某项劳动任务,或者是举行一些“小科技”“小发明”等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再如,可以将勤工俭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让学生设身处地亲身感受劳动的辛苦,正确认识劳动和劳动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四)把握勤工俭学的正确方向,确保勤工俭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勤工俭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育人,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便使学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目的,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选择与学校育人目的一致的勤工俭学项目,加强规范管理,并不断地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把握勤工俭学的正确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考核、表彰办法并形成制度,确保勤工俭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学校要重视勤工俭学活动,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坚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并不断地推进、深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务。
(责编 张翼翔)
一、通过勤工俭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虽然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必须要通过实践应用,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勤工俭学这个途径,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改变学生的固有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非常敬仰读书的知识分子,而对劳动和劳动者是非常鄙视的,这些错误思想对学生是有一些不良影响的。同时,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的孩子也不多,家长多是娇生惯养,一手包办,甚至一切生活琐事都不用孩子插手,使得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于那些在孩子眼中“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更是避而远之了。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摒弃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建立新型的劳动观,引导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的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组织学生通过劳动进行勤工俭学,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进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优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有些学生虽然在学习上能力不高,但是在勤工俭学劳动中,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劳动能力都不错,是其他学生无法比拟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扬鼓励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适度劳动可以调节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团队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懂得和他人合作的高素质人才,因而素质教育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勤工俭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途径。在很多的勤工俭学活动中,或者需要全班合作,或者是小组合作,都要与人合作,并肩作战,才能完成任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形成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将自己的能力融入到集体中去,以便发挥更大的力量。在这样的团队合作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比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效果更好。
(四)增强校本资源的开发力度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资源,勤工俭学就是开发校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打造富有特色的校本资源开发项目,可以是劳动基地,也可以是实验基地,这都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进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让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比如学校建立一个劳动基地,这就要涉及很多知识,如丈量土地、准备苗种、病虫害的防治等等,学生在实践中既复习、运用了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数的。这样的校本资源开发既符合实际又富有成效,无疑是成功的。
(五)实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使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实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在知识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比实践产生很多的疑问,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在这些探索中必将出现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这样萌芽发展了,创造性活动也会随之展开。
二、因地制宜开展勤工俭学的具体措施
(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多方考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开展不同的勤工俭学项目,切忌不合时宜、盲目追风。这里所说的从实际出发,一是要看学校实际,即看看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经济结构,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决定勤工俭学的项目,或者是发展养殖业,或者是发展种植业,不要搞“一刀切”。比如学校是寄宿制学校,那么可以发展养殖业,利用学校食堂的剩菜剩饭养一些猪,作为对学校经费的适当补充。二是要看学生实际。也就是说看看学生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如在非寄宿制学校发展养殖业,就是不可取的。因此,开展勤工俭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学校和学生两方面,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达到勤工俭学的经济效益。
(二)拓宽思路,争取多方面、多渠道的支持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校内,还要拓宽思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以便将勤工俭学项目落到实处。比如学校想要建立农业劳动基地,就要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在划拨基地、种苗培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学校也要和林、牧、农各部门以及社会上的企业取得联系,有合适的项目一起合作,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帮助。这些途径都可以使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更加广泛,对学生的锻炼更加多样化。
(三)将勤工俭学与学科教育、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勤工俭学项目与一些科目教学联系起来,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能完成勤工俭学任务,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比如,将勤工俭学与劳动技术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或者让学生去完成某项劳动任务,或者是举行一些“小科技”“小发明”等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再如,可以将勤工俭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让学生设身处地亲身感受劳动的辛苦,正确认识劳动和劳动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四)把握勤工俭学的正确方向,确保勤工俭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勤工俭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育人,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便使学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目的,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选择与学校育人目的一致的勤工俭学项目,加强规范管理,并不断地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把握勤工俭学的正确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考核、表彰办法并形成制度,确保勤工俭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学校要重视勤工俭学活动,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坚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并不断地推进、深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务。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