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重在考察学生对作品内容、主旨和手法的把握,对关键句子的解读和对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的理解、赏析与表述。影响学生得分的主要因素,往往不是知识和能力,更多的是阅读品质、答题方法与答题思路的问题,不善于依旨会文、依文会题,或脱离主旨,或以空对空,或以偏概全。
一.游离主旨,流于肤浅
高考文学作品的阅读,重在理清文本结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文章主旨。这样无疑能够强化答题的准确性,提高阐释的有效性,减少答题的盲目性、片面性、表象性。例如2008年湖北卷第16题,要求从主旨的角度概括“雾”的特点,70%的考生都能精炼地概括出“雾大”、“雾浓”、“雾白”的特点,却只能得0分。不能说这些考生都没有概括能力,只是没有结合文章主旨深入分析“雾”的“模糊性”、“遮蔽性”,忽视了对文意的整体把握,缺少答题时主旨元素的注入意识。因此,阅读答题的关键程序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整体领会并提炼出文章主旨之后再依旨答题至关重要。并能在各题的解答中自觉地注入主旨元素,如图:
如此依旨会意,依旨答题,就会减少盲目性,避免雾里看花,真正做到成竹在胸,有效答题,不打擦边球。
二.抽象笼统,以空对空
问题:《总想为你唱支歌》第五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7安徽卷)
学生答案实录:“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写胡杨林。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文章表达效果的阐释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和主旨(什么对象的什么精神)来回答,不能就一个“形象生动”了事。枯死的胡杨林没有生命,但作者却赋予其生命情态(挺立着不肯倒下),把死的东西写活了,这种写活的手法就是拟人。同时把枯死的胡杨林比作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把死去却不肯倒下萎败的胡杨林想像成牺牲却不肯倒下的战士来写,这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胡杨林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所以第二问的答案应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题干中如果有“试析”、“简析”、“说说”这类词语,答题时就常常需要三步拓展,
考生答题往往千篇一律地写上一些诸如“含蓄”、“明快”、“形象”、“生动”等抽象术语,就草草收笔。答题时要尽可能关注题干中关键词,读懂题意及要求,尽量结合文本内容作答,并且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不打插边球。
三.以偏概全,挂一漏万
问题:《总想为你唱支歌》最后写到“戈壁石”有什么作用?(2007安徽卷)
学生答案实录:“戈壁石是大西北美丽的象征和代表,写戈壁石可以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
答案指出了戈壁石某方面的作用,但还没能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回答此题,一要弄清本段文字所写戈壁石的特点;二要结合主旨,而全文的主旨就是歌颂大西北精神,号召走进大西北,改造大西北,而戈壁石乃大西北的象征,如此可以从三个方面答题:(1)戈壁石的美丽揭示了大西北的美丽;(2)以戈壁石的诱人突出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3)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的主旨。
考生阅读答题往往以只言片语代替整体感悟,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结果难以获得高分。回答此类问题常常需三步拓展:
四.疏于审题,答非所问
2008年湖北卷第18题为:“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6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学生答案实录:“我”陶醉在模糊想像中,雾虽不会说话,但呈现出美妙而神秘的面貌,它了解模糊给人的美丽。这个答案为0分,它完全没有按照题干要求从筛选信息的角度切入,无法回答“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的理由这个问题。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参考答案为:(1)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2)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想像从而增加审美情趣。
本题答案的第一个方面是作者的观点,第二个方面是对这个观点的阐发。所以这第三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侧面,一是与清晰的事物比较,二是激发想像,三是增强审美情趣。
为了避免答非所问,必须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主旨),如何表达主旨(手法)。在读懂文意的前提下,看清题目的要求,审视题目的限制,想好答题的取向,然后最大限度地满足题目的要求,不打乌龙球。
邝培祥,华中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一.游离主旨,流于肤浅
高考文学作品的阅读,重在理清文本结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文章主旨。这样无疑能够强化答题的准确性,提高阐释的有效性,减少答题的盲目性、片面性、表象性。例如2008年湖北卷第16题,要求从主旨的角度概括“雾”的特点,70%的考生都能精炼地概括出“雾大”、“雾浓”、“雾白”的特点,却只能得0分。不能说这些考生都没有概括能力,只是没有结合文章主旨深入分析“雾”的“模糊性”、“遮蔽性”,忽视了对文意的整体把握,缺少答题时主旨元素的注入意识。因此,阅读答题的关键程序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整体领会并提炼出文章主旨之后再依旨答题至关重要。并能在各题的解答中自觉地注入主旨元素,如图:

如此依旨会意,依旨答题,就会减少盲目性,避免雾里看花,真正做到成竹在胸,有效答题,不打擦边球。
二.抽象笼统,以空对空
问题:《总想为你唱支歌》第五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7安徽卷)
学生答案实录:“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写胡杨林。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生动。”
文章表达效果的阐释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和主旨(什么对象的什么精神)来回答,不能就一个“形象生动”了事。枯死的胡杨林没有生命,但作者却赋予其生命情态(挺立着不肯倒下),把死的东西写活了,这种写活的手法就是拟人。同时把枯死的胡杨林比作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把死去却不肯倒下萎败的胡杨林想像成牺牲却不肯倒下的战士来写,这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胡杨林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所以第二问的答案应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题干中如果有“试析”、“简析”、“说说”这类词语,答题时就常常需要三步拓展,

考生答题往往千篇一律地写上一些诸如“含蓄”、“明快”、“形象”、“生动”等抽象术语,就草草收笔。答题时要尽可能关注题干中关键词,读懂题意及要求,尽量结合文本内容作答,并且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不打插边球。
三.以偏概全,挂一漏万
问题:《总想为你唱支歌》最后写到“戈壁石”有什么作用?(2007安徽卷)
学生答案实录:“戈壁石是大西北美丽的象征和代表,写戈壁石可以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
答案指出了戈壁石某方面的作用,但还没能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回答此题,一要弄清本段文字所写戈壁石的特点;二要结合主旨,而全文的主旨就是歌颂大西北精神,号召走进大西北,改造大西北,而戈壁石乃大西北的象征,如此可以从三个方面答题:(1)戈壁石的美丽揭示了大西北的美丽;(2)以戈壁石的诱人突出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3)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的主旨。
考生阅读答题往往以只言片语代替整体感悟,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结果难以获得高分。回答此类问题常常需三步拓展:

四.疏于审题,答非所问
2008年湖北卷第18题为:“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6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学生答案实录:“我”陶醉在模糊想像中,雾虽不会说话,但呈现出美妙而神秘的面貌,它了解模糊给人的美丽。这个答案为0分,它完全没有按照题干要求从筛选信息的角度切入,无法回答“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的理由这个问题。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参考答案为:(1)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2)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想像从而增加审美情趣。
本题答案的第一个方面是作者的观点,第二个方面是对这个观点的阐发。所以这第三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侧面,一是与清晰的事物比较,二是激发想像,三是增强审美情趣。
为了避免答非所问,必须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主旨),如何表达主旨(手法)。在读懂文意的前提下,看清题目的要求,审视题目的限制,想好答题的取向,然后最大限度地满足题目的要求,不打乌龙球。
邝培祥,华中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