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巧的迎合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qinghu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章家瑞的云南三部曲是在少数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对西方关注的民族文化问题讨巧的迎合。《婼玛的十七岁》迎合了西方对民族文化问题的关注;《花腰新娘》则是在民族文化背景下对女权主义的迎合;《红河》是在中越两国不同民族文化心理下,对人性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章家瑞云南三部曲迎合
  
  2003年章家瑞拍出了他的电影处女作《蜡玛的十七岁》,影片讲述了哈尼族姑娘婼玛与摄影师阿明之间朦胧的爱情故事。上映后受到西方的好评,章家瑞也开始受到关注。随后在2005年推出了以花腰彝族为背景的《花腰新娘》。2009年又推出了作品《红河》,引起热烈的讨论。章家瑞的云南三部曲受到西方强烈的关注。原因之一是其对西方所关注的民族文化问题女权主义、人性问题讨巧的迎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少数民族的文化虽然隶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但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也存在被挤压、放逐、忽视、甚至异化的情形,有的成为边缘文化。而全球化语境却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重视,并引起了西方长久的关注。章家瑞在云南三部曲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生存发展及相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西方讨巧的迎合。
  《婼玛的十七岁》中女主角婼玛显然是被赋予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与之相对的则是代表现代文明的阿明,两人偶然的结识,引发了古老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交汇、摩擦、冲突。婼玛单纯、善良:阿明世故、老道。由于交不起照相馆的房租,便说服哈尼族姑娘婼玛与游客合影,挣钱交房租。蜡玛开始接触到了现代文明的脉搏,且很快就接受、认同了这种现代文明,学着抹口红、听随身听,并且有了去昆明乘电梯的迫切愿望。也渐渐对阿明产生了异样的情愫,甚至收拾包袱要随阿明走。在这里现代文明显示出巨大的诱惑力,影片走向了高潮。然而最终阿明并没有带婼玛走。而蜡玛大病一场之后,又回到了先前的生活。影片末尾,蜡玛收到了阿明寄来的摄影杂志,看着封面上的自己,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短暂的交汇、冲突、摩擦之后又迅速的各自返回原先的状态,表达一种质疑: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民族文化该如何生存?民族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影片没有给出答案,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性”在西方人心中,是很具诱惑力,甚至充满神秘性。他们往往用猎奇的目光窥视着东方,用自己的文化标准衡量着东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东方文化绝对的话语霸权。正如萨义德所说“欧洲(西方)文化的核心正是那种使这一文化在欧洲内和欧洲外都获得霸权地位的东西——认为欧洲民族和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此外,欧洲的东方观念本身也存在着霸权,这种观念不断地重申欧洲比东方优越、比东方先进,这一霸权往往排除了更具独立意识和怀疑精神的思想家对此提出异议的可能性。”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有跟随他们、自觉地依附于他们的东方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更多的认可,否则就会遭到排挤、打压。《婼玛的十七岁》中充满了民族的符号,哈尼服饰、哈尼梯田、哈尼田问男女的对唱以及甩泥巴定情和外婆的招魂念词等等,都无不充满了民族的特色,使得影片的民族文化背景浓郁。这一切让影片具有了某种迎合后殖民主义文化话语霸权的嫌隙。
  到了《花腰新娘》。影片则巧妙地将对女权主义的迎合掩藏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
  影片一开始就对花腰彝族进行了文化阐释: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郎与新娘不能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家,此风俗称作“归家”。影片讲述的是李凤美与莫阿龙成婚后,归家之前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凤美性格刁蛮、泼辣、强势,莫阿龙规矩、保守、克己。综观全片,女权主义色彩浓厚,比如,成婚行礼时,阿龙笔直的坐姿和凤美追打苍蝇并打到身边公公的对比:阿龙陪客喝酒时的差劲与凤美豪饮的对比:凤美赤膊和男人摔跤并最终获胜等等,而且全片的大量镜头全是在表现女性,极少的男性镜头也是在表现他们的顽固守旧。如果将李凤美的这一系列强势表现归咎于其从小失去了母爱,那么影片中女舞龙队的成立、训练、参赛、获奖,则是其对女权主义思想的一次刻意的表现。影片成了女权主义的坚决拥护者,特别是小七妹这一人物的设置。小七妹由于小时候的一次意外。变成了哑巴,但性格倔强,在一次跑步训练中。失足滚下山坡,惊受刺激后突然发声,呼喊凤美,镜头随后切换到凤美从水底钻出。这是个极具隐喻性质的镜头设置,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女性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失语后,重返社会主体后宣泄式的呐喊,而作为女权主义象征的凤美则成了其呐喊的对象。
  颇值玩味的是影片的结尾,凤美最终“归家”,有了孩子。并且在田里背着孩子劳作,远处阿龙又带着另一支全是女性组成的舞龙队在训练,这时候凤美看见天上出现了神似龙体的云彩,随后又极快的消失。影片在民歌的背景下结束。可以说全片都在渲染、铺陈着女权主义色彩,先将其捧上神坛。影片的末尾。却留给我们一个深意藏焉的尾巴,又将女权主义拉下神坛。影片似乎在以女性是否“归家”来划割与女权主义者的区别,留给我们的则是女性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的暗示。
  比起前两部影片,《红河》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因为国家地域性因素的掺入而更加驳杂。影片主要讲述了中国瑶族青年阿夏、越南黑帮老大沙巴及越南籍智障女孩三者之间的故事。影片的微妙之处在于在复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背景中演绎人性的复杂,这与中国电影注重揭示人物命运的起伏,注重提升影片社会意义,偏爱宏大叙事的传统有着分明的差异,在影片演绎的深层思路上与西方近似。
  阿桃因智障而成长为一个纯洁简单的少女,她使阿夏和沙巴在繁乱混浊、险恶从生的人世重新看到了人性纯洁美好的一面,触动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使他们不约而同的对阿桃产生了微妙复杂的感情。阿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瑶族青年,每天在底层挣扎谋生,无意间成为阿桃已逝父亲的情感替代,阿桃像尊重父亲一样尊重他。倾尽全力在生活上照顾他。在生意上帮助他,起初阿夏并不明白,在了解了阿桃身世之后,对她由怜生爱。阿夏带阿桃参加了瑶族的婚礼,婚礼上情投意合的男女咬指定情唤醒了阿桃内心深处的情爱意识,这时父爱与情爱合而为一,隐喻了二人在男女情爱关系上性的深入,但这也是他们悲剧的开始。
  阿夏与沙巴分别是两个国家两个地域两个民族男性的代表,沙巴是打过越战后来又成为黑社会老大的越南人,沙巴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和平时期每天仍在以生命作赌注,随时随地提防陷井与暗算,从不相信任何人,直到偶然遇到了天真无畏的越南少女阿桃。阿桃如同~个天使,为他黑暗压抑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带八了明媚的阳光。在阿桃面前,他只是一个正常而平凡的普通人。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她打开心扉,毫不犹豫地信任她,这使他感到了一种异样的幸福,于是阿桃成了救命稻草,他像溺水已久的人猛然看到了生的希望,不顾一切地要抓住阿桃。
  这样三个人在感情上就出现了矛盾,阿夏和阿桃的感情投射是互动的,良性的。可发展的,而沙巴和阿桃之间不存在相互的感情投射,是沙巴一厢情愿的蛮横霸道的单向投射,对阿夏更是视为不除不快的情感仇敌。两种情感矛盾地集中在阿桃身上,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张力,阿桃越爱阿夏,沙巴越要得到阿桃,沙巴越是威逼,二人的关系越亲密。沙巴为了阿桃这块生命中难得的净土,无情地殴打阿夏,甚至差点杀了他,而阿桃在失去了阿夏的精神支撑后,在绝望中射杀了沙巴。
  在全球化语境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及与之相关的问题都是西方关注的重要内容,章家瑞的云南三部曲虽然有迎合讨巧的嫌隙,但影片在讨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上人性问题的探讨等仍是比较成功的。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社会主体文化的缺失。不成熟的企业价值理念,设计师在各个方面的素质不高,都是造成中国产品设计风格趋向混沌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难以形成真正的“中国风格”。  [关键词]混沌 中国风格 产品设计 主体文化    中国的经济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经在世界强国占有一席之地了,可是目前中国的产品设计还无法以风格而论。每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在产品设计上都会有自己鲜明
【摘要】在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以不同的模式为电影的画面服务,构建了电影艺术声画统一的整体性。音乐就好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电影的历史从无声跨入到有声。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艺术形式,音乐使它变得更加完整,观赏者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对于艺术欣赏的视听感官的全部功能。  【关键词】无声电影有声电影音乐    电影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好的音乐会增加电影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而音乐对
[摘要]一直以来,艺术都在自律与他律的协同下实现着自己的发展,而研究门类艺术及其关系是艺术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在当今这个为“影像”所包裹的时代,影像艺术尤其是电影在积极从各门类艺术汲取灵感的同时亦因其自身的复杂性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关于艺术门类之间如何实现借鉴、交叉与综合亦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图像 影像 非物质影像    我们常常给这个时代冠以读图时代的称谓,诚然,
摘要 韩国偶像剧中塑造了一种为了追求自我价值而离开男人的“娜拉”式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即在与男性的妥协中或丧失了自我的爱情,或在对男性的反抗、独立中走向爱情的绝望。  关键词 韩国偶像剧 “娜拉”式的女性 “天使型”女性    1923年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文艺会上作了《娜拉走后怎样》的讲演,他针对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于1879年创作的《玩偶之家》表达了自
摘要 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具有意义功能,还应具有审美功能,不仅应该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还应从审美的高度对新闻稿件进行最优化处理。道德上的同情心,将苦难升华为悲剧的力量,参与式的深入采访和完全投入式的叙事视角是优秀的新闻作品所应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 意义功能 审美功能 审美同情 刻板成见 审美距离    德国美学家和心理学家里普斯认为人们对于美的欣赏是通过移情实现的。发生移情作用的心理机制可以解释为
摘要 在对姜文新片《太阳照常升起》和其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对比解读中,从结构叙事、票房等角度入手,对《太阳照常升起》一片进行分析。  关键词 结构与叙事 成长故事 主流与边缘    在刚刚结束的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无功而返,似乎并没有挫伤姜文及制片方的信心,9月14日发行方保利博纳全国投入650个拷贝,瞄准即将到来的黄金周,赶在李安的《色戒》之前让这轮并未映红水城的“太阳”与国内观众见面。
地球上的生態状况主要看鸟类王国的家园是否健全,鸟儿的生活是否快乐,是否有充足的食物来源,是否有不受打扰的居住环境……这一切对于热爱拍摄鸟类的摄影师而言,一定是心中有数。作为一名钟爱鸟类摄影的女性摄影师,庞万芹时常背着沉重的器材游走于城市或山林之间,观察并记录着鸟类的生存状态,并通过图片向人们展示着环境保护对生态和谐的重要意义。安家 庞万芹摄/佳能EOS-1D X Mark II,600mm焦距,光
电影是语言的艺术,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通过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情节的发展。《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这方面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叶如棠的上海话    上海人。退休女人。老年人。宽宽的姨妈。这些中性的定义都不能穷尽叶如棠的属性。她在上海屋檐下的生活简单但充满张力与不甘,在她老了的时候,她不安的内心与前半生流传的因果找上了她。  叶如棠老了,但她心还是年轻的,她一遍
本期征集主题为“秋意”,反映秋天意味、意境的作品都可以投稿。关于秋的审美与思考,可以从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获得启发。现代人也许很奇怪,秋天这么美,又是粮食满仓,硕果累累的时候,古人为什么会“悲秋”,原因不少,因为秋季万物开始萧瑟,天气转凉,人会感应到生命的流逝,难免感慨。古代的秋天,也往往是征发劳役的时候,或者是开战的时候,人们实在是高兴不起来。中国诗词中悲秋的很多,但是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  唐
[摘要]宋元时期福建建阳建窑所生产的黑釉茶盏,以其瑰丽的釉色变化,精湛的工艺水品,卓越的艺术水准而扬名于世,它的出现将中国古代黑釉艺术的研制与生产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所取得辉煌的成就,不仅在当时是空谷之音,即便是在科技相当发达的今天,在某些方面我们仍然难以望其项背。这篇文章期望通过对建盏釉色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全面认识建窑瓷盏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了解我国古代黑釉瓷盏所特有的美的质地、美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