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精品教材的培育应坚持“转观念、立标准、重研究、强实践”,充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更新教材建设思路及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估体系、注重教材建设研究工作以及加强实践实习类教材编写工作等途径全方位提高精品教材质量。
关键词:精品教材;建材建设;教学;课程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纵观已有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如教材建设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方向;教材评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教材分类不均,且多有重复,教材建设缺乏系统、严谨的调查及研究;教材内容多适用于基础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教材严重不足等。教材承载着影响教学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更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而,“十二五”期间,精品教材建设应仍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持续的关注与投入。笔者认为,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精品教材的培育应坚持“转观念、立标准、重研究、强实践”,充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转观念——注重“三个结合”,更新教材建设思路及理念
1. 精品教材建设应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
回顾历史,我国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经历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的历史时期。根据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校对教材种类及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教材及其建设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许多原先适合于精英教育阶段的教材已不再符合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大量新建专业课程、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以及其他新设课程缺乏与其相匹配的教材等。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地方和高校分别开始加大教材建设及改进力度,教材建设工作获得蓬勃发展,较好的回应了这一阶段性转变时期出现的问题。
放眼当下,我国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正经历着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期。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167万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若干意见》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其中,稳定规模旨在“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
面对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高校与出版社应紧密结合,积极将内涵式发展的思想落实到精品教材建设的实际工作中。首先,在总体思路上,将教材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不贪大图多,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其次,在规模上,按照稳定规模的指导思想,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上,适度控制本科教学的教材数量,着重优化其教材结构;在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民办教育等方面适度扩大教材的数量与种类,以积极应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最后,在教材建设的具体工作中,注重分类指导,实施分类建设。《若干意见》第二条明确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强调“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高校的发展需要合理定位、各展所长,相应的教材也应合理分类,各显特色,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进行规划、编写与遴选,从而在教材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分类指导的思想。
2. 精品教材建设应与国家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紧密结合
精品教材既要适应,同时又要反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内容,特别是要与国家正在推行的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相结合。这些重大改革项目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需要相应的教材进行诠释,同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也需要通过教材向外辐射。
例如,当前国家正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基础、五卓越”计划。具体包括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卓越教师等教育培养计划。这些改革项目中的人才培养计划对教材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涵盖具有前沿性、国际性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符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就需要相应的高品质的教材做支撑。与此同时,这些改革项目具有实验性与探索性,毋庸置疑,改革的成果需及时编入教材,让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共享改革成果,这一过程也可促成大量精品教材的诞生。再如,教育部还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以及《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同时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开设。由此,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就迫切需要出版部门及各高校尽快推进相关教材的建设工作,形成精品,有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 精品教材建设应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
教材建设不仅要与国家的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相结合,同时也要与各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在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教材能独具特色,符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由此形成的精品教材将更加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完善,从而有效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例如,南京大学正在推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等在内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目前,南京大学已经启动了通识教育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并遴选了首批优秀教材建设项目,以凝练一批优秀教改课程的教学内容,巩固已取得的课程创新成果。 二、立标准——明确教材评估标准,建立 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所谓精品教材,其内容必须反映国内外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在体现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又要能够经得起市场和实际教学的检验。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教材数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这为高校教材的选用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然而,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材内容多有雷同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特别是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是教材的编写者的现象。
为此,笔者认为,在精品教材建设工作中,有必要明确教材的评估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来说,各高校及出版社应共同研究、建立适用于评定精品教材的评估标准,确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教材的作者、内容、体例、编校以及配套服务等也都应做出相应的要求。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既有利于评审者对教材质量的审核从而评定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同时也有利于使用者选择恰当的教材进行教与学。此外,各高校应将精品教材的评估标准与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对正在使用的精品教材进行有效地跟踪、检查,并及时予以反馈,从而确保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重研究——注重教材建设研究工作,以研究促发展
对教材的研究是精品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可以为教材的规划以及后续的编写等工作提供针对性的参考意见。目前,有必要从三个层面进一步强调教材研究。首先,在宏观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好区域内的教材研究、规划等工作。目前,从省、部级到各高校均有不同形式的教材建设规划及相应的经费支持,但常常出现相同内容的同一教材的重复立项,而很多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大局出发,在宏观上做好教材研究工作的分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引导。其次,在中观层面,各出版社和高校应加强教材研究的合作,共同推进精品教材建设。出版社应积极介入高校精品教材规划与研究的顶层设计阶段,成为精品教材战略的发动机,整合区域高校和名师力量,从学科专业的整体上系统开展精品教材建设工作。在微观层面,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总体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经费、人事、政策等方面对教材研究工作予以激励和推动。此外,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深入探索,对国内外同类教材进行比对研究和评价,积极听取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定期组织学科内教师进行教材编写及使用经验交流。只有对教材进行充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精品教材。
四、强实践——加强实践实习类教材编写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十一五”期间,我国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实践教学教材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发的《若干意见》中专门提到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由此可见,实践实习类教材编写工作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可以从两方面加强实践实习类教材的编写工作。一方面,考虑到实践实习的教材只有与现代社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所以,应采取措施鼓励高校与有关行业企业合作编写教材,让行业企业的专家充分参与到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中,确保教材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用于野外实践的教材应专门立项,鼓励多年从事野外实践教学、具有丰富野外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教材编写工作。目前,南京大学正在根据新的实践教学需求,特别是创新型和研究型实践教学的要求,编写新的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以期更好地推动实践教学环节的展开。
总之,努力建设精品教材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不论是更新教材建设思路及理念还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估体系,不论是注重教材建设研究工作还是加强实践实习类教材编写工作,其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培育高质量的精品教材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当然,精品教材的建设也绝不局限于本文所提到的方法内容,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高校、出版社等部门以及高校的师生和学界的研究者们齐力配合,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与创新精品教材的建设路径。
[责任编辑:吴芳和]
关键词:精品教材;建材建设;教学;课程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纵观已有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如教材建设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方向;教材评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教材分类不均,且多有重复,教材建设缺乏系统、严谨的调查及研究;教材内容多适用于基础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教材严重不足等。教材承载着影响教学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更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而,“十二五”期间,精品教材建设应仍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持续的关注与投入。笔者认为,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精品教材的培育应坚持“转观念、立标准、重研究、强实践”,充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转观念——注重“三个结合”,更新教材建设思路及理念
1. 精品教材建设应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
回顾历史,我国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经历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的历史时期。根据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校对教材种类及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教材及其建设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许多原先适合于精英教育阶段的教材已不再符合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大量新建专业课程、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以及其他新设课程缺乏与其相匹配的教材等。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地方和高校分别开始加大教材建设及改进力度,教材建设工作获得蓬勃发展,较好的回应了这一阶段性转变时期出现的问题。
放眼当下,我国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正经历着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期。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167万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若干意见》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其中,稳定规模旨在“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
面对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高校与出版社应紧密结合,积极将内涵式发展的思想落实到精品教材建设的实际工作中。首先,在总体思路上,将教材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不贪大图多,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其次,在规模上,按照稳定规模的指导思想,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上,适度控制本科教学的教材数量,着重优化其教材结构;在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民办教育等方面适度扩大教材的数量与种类,以积极应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最后,在教材建设的具体工作中,注重分类指导,实施分类建设。《若干意见》第二条明确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强调“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高校的发展需要合理定位、各展所长,相应的教材也应合理分类,各显特色,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进行规划、编写与遴选,从而在教材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分类指导的思想。
2. 精品教材建设应与国家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紧密结合
精品教材既要适应,同时又要反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内容,特别是要与国家正在推行的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相结合。这些重大改革项目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需要相应的教材进行诠释,同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也需要通过教材向外辐射。
例如,当前国家正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基础、五卓越”计划。具体包括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卓越教师等教育培养计划。这些改革项目中的人才培养计划对教材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涵盖具有前沿性、国际性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符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就需要相应的高品质的教材做支撑。与此同时,这些改革项目具有实验性与探索性,毋庸置疑,改革的成果需及时编入教材,让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共享改革成果,这一过程也可促成大量精品教材的诞生。再如,教育部还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以及《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同时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开设。由此,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就迫切需要出版部门及各高校尽快推进相关教材的建设工作,形成精品,有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 精品教材建设应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
教材建设不仅要与国家的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相结合,同时也要与各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在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教材能独具特色,符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由此形成的精品教材将更加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完善,从而有效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例如,南京大学正在推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新生研讨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等在内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目前,南京大学已经启动了通识教育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并遴选了首批优秀教材建设项目,以凝练一批优秀教改课程的教学内容,巩固已取得的课程创新成果。 二、立标准——明确教材评估标准,建立 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所谓精品教材,其内容必须反映国内外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在体现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又要能够经得起市场和实际教学的检验。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教材数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这为高校教材的选用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然而,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材内容多有雷同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特别是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是教材的编写者的现象。
为此,笔者认为,在精品教材建设工作中,有必要明确教材的评估标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来说,各高校及出版社应共同研究、建立适用于评定精品教材的评估标准,确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教材的作者、内容、体例、编校以及配套服务等也都应做出相应的要求。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既有利于评审者对教材质量的审核从而评定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同时也有利于使用者选择恰当的教材进行教与学。此外,各高校应将精品教材的评估标准与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对正在使用的精品教材进行有效地跟踪、检查,并及时予以反馈,从而确保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重研究——注重教材建设研究工作,以研究促发展
对教材的研究是精品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可以为教材的规划以及后续的编写等工作提供针对性的参考意见。目前,有必要从三个层面进一步强调教材研究。首先,在宏观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好区域内的教材研究、规划等工作。目前,从省、部级到各高校均有不同形式的教材建设规划及相应的经费支持,但常常出现相同内容的同一教材的重复立项,而很多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大局出发,在宏观上做好教材研究工作的分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引导。其次,在中观层面,各出版社和高校应加强教材研究的合作,共同推进精品教材建设。出版社应积极介入高校精品教材规划与研究的顶层设计阶段,成为精品教材战略的发动机,整合区域高校和名师力量,从学科专业的整体上系统开展精品教材建设工作。在微观层面,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总体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经费、人事、政策等方面对教材研究工作予以激励和推动。此外,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深入探索,对国内外同类教材进行比对研究和评价,积极听取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定期组织学科内教师进行教材编写及使用经验交流。只有对教材进行充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精品教材。
四、强实践——加强实践实习类教材编写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十一五”期间,我国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实践教学教材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发的《若干意见》中专门提到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由此可见,实践实习类教材编写工作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可以从两方面加强实践实习类教材的编写工作。一方面,考虑到实践实习的教材只有与现代社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所以,应采取措施鼓励高校与有关行业企业合作编写教材,让行业企业的专家充分参与到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中,确保教材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用于野外实践的教材应专门立项,鼓励多年从事野外实践教学、具有丰富野外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教材编写工作。目前,南京大学正在根据新的实践教学需求,特别是创新型和研究型实践教学的要求,编写新的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以期更好地推动实践教学环节的展开。
总之,努力建设精品教材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不论是更新教材建设思路及理念还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估体系,不论是注重教材建设研究工作还是加强实践实习类教材编写工作,其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培育高质量的精品教材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当然,精品教材的建设也绝不局限于本文所提到的方法内容,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高校、出版社等部门以及高校的师生和学界的研究者们齐力配合,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与创新精品教材的建设路径。
[责任编辑:吴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