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针对中职生学习基础、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普遍较弱的特点,中职会计专业课改革,应从教学模式改革入手,构建新型课堂,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变“备课”为“设计”,变“教室”为“学堂”,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竞争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92-03
一、前 言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要求学生有一技之长,“一技之长就是就业之本”的观念已深入到广大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我们且来看看中职学生的素质变化。
1.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基础薄弱。
随着高考扩招,上大学不再是件难事,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学生,中考时就会选择就读高中,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学习基础大多数比较薄弱。由于学习基础差,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因为喜爱这个专业而来到中职学校的不多。本人曾对所带的2009届金融(3)班学生做过一次入学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全班50人,第一志愿报读且被本校录取的有3人,占全班人数的6%;考不上第一志愿高中被校录取的有39人,占全班人数的78%;其他原因来到本人校的6人,占12%。可见,本班学生大多数是普通高中升学的落榜生。后来,通过家访了解到家长对孩子来到职中就读要求不高,学生对就读职中兴趣也不大。
2.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佳。
家访当中,发现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多数对所报读的专业了解甚少,对将来的目标不明确,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在教学中,本人发现中职学生上课,基本上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都是直接听课,从头听到尾,好笑的就记住了,重点的、枯燥的就和没有上过一样,课后作业在学校草率完成,抄袭现象严重。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很聪明,只是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知识缺失。
然而,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的“账房先生”如今必须持证上岗,会计从业人员从原来只会记账、算账、报账逐步发展成集会计、管理、预算、决算于一身,且要求通晓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考取会计从业资格的对中职学生而言门槛越来越高。
一方面是中职学生素质的下滑,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以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必须顺应社会的变化,投入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并将其进一步推进。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展多年,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本人不断接触各种课程改革的理念,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本人尝试着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法,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内涵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求知欲,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1.“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内涵
学案导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是一种课堂操作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学案为载体,以探究为途径,以导学定位教师角色,最终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案导学具有探究性、针对性、实践性的特点。
2.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身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学案导学过程重知识的探究,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会计教学主要以解释概念,讲授会计核算程序,进行课中、课后练习为主,习惯了“我讲你听”、“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单向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佳,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预习的习惯,即使想预习,也不知道怎样去预习,上课时不能积极参与等情况,以致出现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的现象。“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和谐统一,以发挥最大效益。
三、“学案导学”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课程贯穿于他们三年的学习,本人所在学校的会计课程开设包括职一年级的《基础会计》课程,职二年级的《财务会计》课程和《考证会计》课程,职三年级的《成本会计》课程和《会计实习》课程等,可见,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学好会计课程的重要性。
以职二年级的《考证会计》课程为例,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这一内容授课过程开展“学案导学”教学作些简单的阐述。
(1)教学内容:《考证会计》课程中“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考证会计》课程的开设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参加广州市财政局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核进行考前辅导。
(2)教学对象:职二年级学生。他们一年级已经学习过基础会计,二年级学习过财务会计,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已有所接触,缺少的是“实践”。本节课就是对学生这一知识自行进行整合。
(3)组织形式:小组学习。
(4)实施过程:
首先,完成预习学案(课前15~20分钟)。
该学案分为两部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表1)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表2)。《“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的完成只是让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作为新知识学习的铺垫,同时给出思考的指向,让学生轻松简单地就可以完成预习学案。
其次,完成课堂学案。
(5)学生展示交流。最快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的小组到黑板上展示计算结果,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给表现好的学生或小组加分并及时鼓励。
(6)教师查缺补漏。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正常编制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需要先将错账更正再进行编制、逆向编制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解答和补充。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巩固练习。
(8)教学反馈与反思。在这节课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难度不大,通过批改,发现学生基本上能顺利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的“逆向编制”题型变换做铺垫。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里的两道“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题目从表面上看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给出的题目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换了数字,当运算时,却发现大有乾坤,同学们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发现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记录和银行对账单记录里同一笔经济业务出现了两个不同金额,这需要同学们共同研讨、认真分析、找出原因,然后更正错账,最后才能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同样,《“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的练习2,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经济事项相同,但已知条件发生了变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就变得复杂了,同学们依然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进行逆运算才能完成。其实,《“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的题目之间是有梯度的。
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型的题目,借助《“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的学习指导让学生自己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生课堂的归纳总结不一定很准确,但正是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在课上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而且,在一组又一组同学的成果展示中,会把学生的自信一点点找回来。从课后反馈来看,利用学案导学,“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的知识系统性强了,由于是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因此记忆也比较深刻,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学案导学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它的适用性。总体而言,本人认为在中职会计教学中使用学案导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学生在职一学习基础会计中,基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不需要全面使用,结合具体教学需要,有选择性的使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中职会计教学上,“以能力为本位”这一指导思想是越来越凸显。我校设置《考证会计》课程目的主要是对学生参加广州市财政局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核进行考前辅导,使学生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有一技之长,为他们日就业做准备。近年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出题方向也越来越偏重于能力的测试,以我校为例,2009年6月,我校会计从业资格证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92-03
一、前 言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要求学生有一技之长,“一技之长就是就业之本”的观念已深入到广大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我们且来看看中职学生的素质变化。
1.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基础薄弱。
随着高考扩招,上大学不再是件难事,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学生,中考时就会选择就读高中,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学习基础大多数比较薄弱。由于学习基础差,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因为喜爱这个专业而来到中职学校的不多。本人曾对所带的2009届金融(3)班学生做过一次入学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全班50人,第一志愿报读且被本校录取的有3人,占全班人数的6%;考不上第一志愿高中被校录取的有39人,占全班人数的78%;其他原因来到本人校的6人,占12%。可见,本班学生大多数是普通高中升学的落榜生。后来,通过家访了解到家长对孩子来到职中就读要求不高,学生对就读职中兴趣也不大。
2.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佳。
家访当中,发现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多数对所报读的专业了解甚少,对将来的目标不明确,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在教学中,本人发现中职学生上课,基本上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都是直接听课,从头听到尾,好笑的就记住了,重点的、枯燥的就和没有上过一样,课后作业在学校草率完成,抄袭现象严重。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很聪明,只是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知识缺失。
然而,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的“账房先生”如今必须持证上岗,会计从业人员从原来只会记账、算账、报账逐步发展成集会计、管理、预算、决算于一身,且要求通晓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考取会计从业资格的对中职学生而言门槛越来越高。
一方面是中职学生素质的下滑,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以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必须顺应社会的变化,投入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并将其进一步推进。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展多年,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本人不断接触各种课程改革的理念,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本人尝试着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法,并在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内涵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求知欲,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1.“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内涵
学案导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是一种课堂操作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学案为载体,以探究为途径,以导学定位教师角色,最终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案导学具有探究性、针对性、实践性的特点。
2.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身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学案导学过程重知识的探究,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会计教学主要以解释概念,讲授会计核算程序,进行课中、课后练习为主,习惯了“我讲你听”、“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单向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佳,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预习的习惯,即使想预习,也不知道怎样去预习,上课时不能积极参与等情况,以致出现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的现象。“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和谐统一,以发挥最大效益。
三、“学案导学”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课程贯穿于他们三年的学习,本人所在学校的会计课程开设包括职一年级的《基础会计》课程,职二年级的《财务会计》课程和《考证会计》课程,职三年级的《成本会计》课程和《会计实习》课程等,可见,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学好会计课程的重要性。
以职二年级的《考证会计》课程为例,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这一内容授课过程开展“学案导学”教学作些简单的阐述。
(1)教学内容:《考证会计》课程中“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考证会计》课程的开设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参加广州市财政局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核进行考前辅导。
(2)教学对象:职二年级学生。他们一年级已经学习过基础会计,二年级学习过财务会计,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已有所接触,缺少的是“实践”。本节课就是对学生这一知识自行进行整合。
(3)组织形式:小组学习。
(4)实施过程:
首先,完成预习学案(课前15~20分钟)。
该学案分为两部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表1)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表2)。《“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的完成只是让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作为新知识学习的铺垫,同时给出思考的指向,让学生轻松简单地就可以完成预习学案。
其次,完成课堂学案。
(5)学生展示交流。最快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的小组到黑板上展示计算结果,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给表现好的学生或小组加分并及时鼓励。
(6)教师查缺补漏。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正常编制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需要先将错账更正再进行编制、逆向编制这些重点、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解答和补充。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巩固练习。
(8)教学反馈与反思。在这节课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难度不大,通过批改,发现学生基本上能顺利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的“逆向编制”题型变换做铺垫。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里的两道“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题目从表面上看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给出的题目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换了数字,当运算时,却发现大有乾坤,同学们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发现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记录和银行对账单记录里同一笔经济业务出现了两个不同金额,这需要同学们共同研讨、认真分析、找出原因,然后更正错账,最后才能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同样,《“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的练习2,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经济事项相同,但已知条件发生了变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就变得复杂了,同学们依然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进行逆运算才能完成。其实,《“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预习学案》的题目之间是有梯度的。
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型的题目,借助《“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课堂学案》的学习指导让学生自己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生课堂的归纳总结不一定很准确,但正是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在课上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而且,在一组又一组同学的成果展示中,会把学生的自信一点点找回来。从课后反馈来看,利用学案导学,“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的知识系统性强了,由于是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因此记忆也比较深刻,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学案导学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它的适用性。总体而言,本人认为在中职会计教学中使用学案导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学生在职一学习基础会计中,基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不需要全面使用,结合具体教学需要,有选择性的使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中职会计教学上,“以能力为本位”这一指导思想是越来越凸显。我校设置《考证会计》课程目的主要是对学生参加广州市财政局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核进行考前辅导,使学生能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有一技之长,为他们日就业做准备。近年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出题方向也越来越偏重于能力的测试,以我校为例,2009年6月,我校会计从业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