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校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共存或共生的,如何由两者的共存关系通过良性的互动,实现两者良性共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实现良性的互动,应从互动的多样性、动态性、平等性和有效性着手。
【关键词】思想教育 良性互动 良性共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多种形式,共存或共生这种形式是普遍存在的。共存或共生的各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相互促进,旧的依存关系可以转化为新的依存关系,从而促成事物的发展。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是共存或共生的两个方面。从共存通过积极的互动,实现共生,从而达成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从四个方面来谈对学生教育的互动性。
一、 教育互动的多样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之间是存在互动的,但这种互动比较单一或简单的,更多的表现是教师对全体学生提出要求,然后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检查,根据检查出来的情况进行表扬或责罚。这种“优者”奖“劣者”罚的简单的互动,只能造成“优者”更优,“劣者”更劣,显然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宗旨。新理念下教育互动多样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动对象的多样性,二是互动的形式多样性。在传统的教育互动中,只重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因而在教育活动中,惯于用要求“对付”学生,而疏于对学生在他们的“生活圈”里的多种对象互动进行指导和评价,因而教育效果极其有限。在新理念下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们要拓宽眼界,不限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和其他群体的互动,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级、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等等互动,努力促进良性的互动,避免劣性互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把握教育互动对象的多样性的意义,主要是从学生获得更多的良性教育资源出发,来追求教育活动的更全面的教育价值,而探究教育互动形式的多样性的目的,则是从“可教”的角度出发,追求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互动形式的多样性,一是着眼于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采用不同的互动形式。如对比较自卑的学生,更多地采用宽容、同情、鼓励和帮助的方法,而对于比较自负的学生,则采用对他提出高要求、让他担任高难度角色、帮助他进行正确反思等方法。二是着眼于不同的情境而采用不同的互动形式。如对于受到挫折的学生,通过鼓励式的互动使他们树立信心。对于获得成功的学生,通过分析式的互动,使他们能客观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找到不足,避免自满。对于有情绪的学生,通过倾听和理解式的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平复,教师的言行获得认同等等。三是着于不同的互动的内容和性质而采用不同互动方式。如属于知识性的互动,必须是客观的、科学的。属于互相沟通的互动,则需要真情、坦诚;属于鼓励的互动,多找学生的闪光点,甚至可以适度的夸张表扬。
二、 教育互动的动态性。学校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会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发展过程是他与其他客体多个互动反复交替作用的过程。在传统教育观中,虽然认识到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是动态的,但它只是认为这种互动在内容上应该是由教师设定的、互动对象是单一的(只是师生互动)、互动的路径是线性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教育活动在特定内容、单一路径和简单的互动中,很难发现问题所在,不能充分应用应有的教育资源,难以挖掘教育潜力,面对存在的教育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或以简单责罚代替教育。在这样简单的互动中,教师很容易遴选出哪一位学生是“可造之材”,哪一位学生是“朽木不可雕”。而随着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可造之材”将越来越少,“朽木”则越来越多,这已是十分普遍的现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新理念下的教育观,强调教育互动的是动态的,它表现在互动内容是随机的、互动对象是多元的、互动路径是多维的。所谓教育互动内容的随机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由于人的成长环境的复杂性、人的成长的反复性和互动对象的多元性,要达成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的互动内容是不能完全预设的,是随机的。所谓教育互动对象的多元性,是指在某一阶段对某学生的教育活动中,与这一学生的互动可能教师、可能是同学、可能是家长或其他人员。由于教育互动内容的随机性和对象的多元性,促进了教育互动路径的多维性。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目标是单一的,人的成长是线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现代教育观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教育目标是多元的,人的成长是其与周围世界的多种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塑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个内心世界不是单一的,它是认知、情感、习惯、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体,即是多维的、立体的。这种多维的、立体的成长,就是教育互动路径多维性的结果。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审视教育活动的互动过程,灵活掌握教育互动内容的随机性,恰当应用教育互动对象的多元性,切实把握教育互动路径的多维性,提高教育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 教育互动的平等性。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活动中互动对象的平等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这是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不是没有人格或奴性化的人,而是需要具有独立人格、富于进取和创造力的人。培养这样的人,只有在平等、民主和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其次是,只有在宽松自由和平等民主的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才能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提高教育互动的有效性。第三,在交往和互动中,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现代社会公民平等的诉求之一。如何实现教育互动中的对象之间的平等呢?首先作为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自觉的放弃传统意识中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以极大的热情和坦诚的态度,与学生对话和交往,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诚意,愿意并大胆的与教师对话和交流。其次,信任并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的人格。许多事实表明,人在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确立自我,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第三,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沟通、学会同情和宽容,还要学会评价。评价包括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心理学表明,两种评价的交替运用,可以促进评价者深刻反思,从而促进评价者的体验和领悟。第四,在各种教育互动中,教师要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只有这样,师生间的互动才能触及要点、触及心灵,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 教育互动的有效性。衡量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主要要把握好三个指标:一是速度,二是效果,三是体验。速度和效果都比较好理解,那么体验是什么呢?体验就是互动过程的心理感受。比如有一位学生经常旷课、迟到,经教师多次批评,还是没有效果。之后,教师提升强度,通过家长的多种形式的责罚,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恐吓,因为怕,这位同学很快就改掉了旷课、迟到的习惯,这算不算是有效呢?不算!因为这一教育过程,充满了暴力,学生是因为怕才改掉不良习惯的,是“口服心不服”,所以不是有效的。如果学生的改变,是由于是乎教师耐心细致做工作,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家长的爱,自愿的改掉不良的习惯,那才是有效的。
以动态的观点来审视教育活动,以平等和民主的态度来切入教育过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互动,就能够提高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教育 良性互动 良性共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多种形式,共存或共生这种形式是普遍存在的。共存或共生的各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相互促进,旧的依存关系可以转化为新的依存关系,从而促成事物的发展。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是共存或共生的两个方面。从共存通过积极的互动,实现共生,从而达成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拟从四个方面来谈对学生教育的互动性。
一、 教育互动的多样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之间是存在互动的,但这种互动比较单一或简单的,更多的表现是教师对全体学生提出要求,然后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检查,根据检查出来的情况进行表扬或责罚。这种“优者”奖“劣者”罚的简单的互动,只能造成“优者”更优,“劣者”更劣,显然背离了学校教育的宗旨。新理念下教育互动多样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动对象的多样性,二是互动的形式多样性。在传统的教育互动中,只重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因而在教育活动中,惯于用要求“对付”学生,而疏于对学生在他们的“生活圈”里的多种对象互动进行指导和评价,因而教育效果极其有限。在新理念下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们要拓宽眼界,不限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和其他群体的互动,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级、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等等互动,努力促进良性的互动,避免劣性互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把握教育互动对象的多样性的意义,主要是从学生获得更多的良性教育资源出发,来追求教育活动的更全面的教育价值,而探究教育互动形式的多样性的目的,则是从“可教”的角度出发,追求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互动形式的多样性,一是着眼于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采用不同的互动形式。如对比较自卑的学生,更多地采用宽容、同情、鼓励和帮助的方法,而对于比较自负的学生,则采用对他提出高要求、让他担任高难度角色、帮助他进行正确反思等方法。二是着眼于不同的情境而采用不同的互动形式。如对于受到挫折的学生,通过鼓励式的互动使他们树立信心。对于获得成功的学生,通过分析式的互动,使他们能客观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找到不足,避免自满。对于有情绪的学生,通过倾听和理解式的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平复,教师的言行获得认同等等。三是着于不同的互动的内容和性质而采用不同互动方式。如属于知识性的互动,必须是客观的、科学的。属于互相沟通的互动,则需要真情、坦诚;属于鼓励的互动,多找学生的闪光点,甚至可以适度的夸张表扬。
二、 教育互动的动态性。学校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会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发展过程是他与其他客体多个互动反复交替作用的过程。在传统教育观中,虽然认识到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是动态的,但它只是认为这种互动在内容上应该是由教师设定的、互动对象是单一的(只是师生互动)、互动的路径是线性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教育活动在特定内容、单一路径和简单的互动中,很难发现问题所在,不能充分应用应有的教育资源,难以挖掘教育潜力,面对存在的教育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或以简单责罚代替教育。在这样简单的互动中,教师很容易遴选出哪一位学生是“可造之材”,哪一位学生是“朽木不可雕”。而随着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可造之材”将越来越少,“朽木”则越来越多,这已是十分普遍的现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新理念下的教育观,强调教育互动的是动态的,它表现在互动内容是随机的、互动对象是多元的、互动路径是多维的。所谓教育互动内容的随机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由于人的成长环境的复杂性、人的成长的反复性和互动对象的多元性,要达成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的互动内容是不能完全预设的,是随机的。所谓教育互动对象的多元性,是指在某一阶段对某学生的教育活动中,与这一学生的互动可能教师、可能是同学、可能是家长或其他人员。由于教育互动内容的随机性和对象的多元性,促进了教育互动路径的多维性。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目标是单一的,人的成长是线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现代教育观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教育目标是多元的,人的成长是其与周围世界的多种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塑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个内心世界不是单一的,它是认知、情感、习惯、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体,即是多维的、立体的。这种多维的、立体的成长,就是教育互动路径多维性的结果。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审视教育活动的互动过程,灵活掌握教育互动内容的随机性,恰当应用教育互动对象的多元性,切实把握教育互动路径的多维性,提高教育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 教育互动的平等性。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活动中互动对象的平等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这是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不是没有人格或奴性化的人,而是需要具有独立人格、富于进取和创造力的人。培养这样的人,只有在平等、民主和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其次是,只有在宽松自由和平等民主的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才能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才能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提高教育互动的有效性。第三,在交往和互动中,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现代社会公民平等的诉求之一。如何实现教育互动中的对象之间的平等呢?首先作为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自觉的放弃传统意识中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以极大的热情和坦诚的态度,与学生对话和交往,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诚意,愿意并大胆的与教师对话和交流。其次,信任并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的人格。许多事实表明,人在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确立自我,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第三,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沟通、学会同情和宽容,还要学会评价。评价包括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心理学表明,两种评价的交替运用,可以促进评价者深刻反思,从而促进评价者的体验和领悟。第四,在各种教育互动中,教师要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只有这样,师生间的互动才能触及要点、触及心灵,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 教育互动的有效性。衡量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主要要把握好三个指标:一是速度,二是效果,三是体验。速度和效果都比较好理解,那么体验是什么呢?体验就是互动过程的心理感受。比如有一位学生经常旷课、迟到,经教师多次批评,还是没有效果。之后,教师提升强度,通过家长的多种形式的责罚,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恐吓,因为怕,这位同学很快就改掉了旷课、迟到的习惯,这算不算是有效呢?不算!因为这一教育过程,充满了暴力,学生是因为怕才改掉不良习惯的,是“口服心不服”,所以不是有效的。如果学生的改变,是由于是乎教师耐心细致做工作,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家长的爱,自愿的改掉不良的习惯,那才是有效的。
以动态的观点来审视教育活动,以平等和民主的态度来切入教育过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互动,就能够提高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