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要走向深处必须避开模式化、套路化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扣文体思维,以语言为载体,着力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从而进行深度阅读,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以古典诗歌教学为例,应抓住诗歌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等文体特点,进行深度阅读。
关键词:文体思维;深度阅读;古典诗歌
文体思维就是按照文体特点进行阅读,不同的文体预示着不同的阅读方法。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把小说当作小说来读,把诗歌当作诗歌来读,把散文当作散文读。”同时新课标指出:“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注重學生的阅读体验,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文体思维来进行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核,把握文本的深刻意蕴。调研发现,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活动,轻视文本分析。诗歌教学课堂设置五花八门的活动,看似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2)偏重细节,未能实现教学目标。部分教师认为深度阅读就是将诗歌读细致,在课堂上多讲解细节,缺少整体系统的目标设置,致使课堂教学目标不明。(3)注重技能训练,文体意识薄弱。课堂多注重刷题训练,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构思的讲解,文体意识薄弱。长此以往,学生深陷做题解题的的困境之中,缺少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基于此,笔者认为要想深入展开文本阅读必须基于文体的特点,构建文体思维。笔者以部编版初语教材中古诗为例,探讨文体思维在深度阅读中的有效构建。
一、体悟诗歌语言美,以声悟情
古诗最大的特点是用凝炼、跳跃的语言表达含蓄的情思。学生要想进入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就必须了解诗歌的语言特质。而诵读可以训练学生的口、眼、耳,让学生在言语感知中深入文本,体悟情感。
首先,注重有声朗读,把握韵律美。在进行深度阅读时,教师可以借助有声诵读,还原诗歌语言的节奏,从而品味出诗歌的深刻内涵。比如,执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可以设置以下诵读任务: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诗歌的韵脚和停顿;将诗歌改为四言诗和五言诗。两个任务采用自由读、改写等形式,让学生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需要注意的韵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啼”“溪”“西”就是韵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将这首诗歌读好?”学生会发现:朗读前两句诗歌应该语速放慢,读出凄凉之感,体现出“苍凉”之意,而朗读后两句语速应适当加快,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投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诗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诵读,从而将诗歌的寓意、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在改写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每句诗的音节是固定的,但是音节与音节之间是密切相连的,在每个音节组合中都有韵律感,也蕴含着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有的学生学生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改为四言诗歌:花落子啼/龙标过溪/愁心明月/随风到西……看起来似乎还有音韵美,但是诗歌的情感表达变得浅薄、单一。
其次,感受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声悟情。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用富有音乐美的文字传达情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往往浑然一体,教师需要抓住诗歌的这一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章叠句”。比如,学习《诗经·蒹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重章叠沓的语言美,从而探究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的对应。学生把“苍苍”替换为“苍盛”,从而体会叠音的味道,领悟“双声”效果。还有的学生体会到第一小节
关键词:文体思维;深度阅读;古典诗歌
文体思维就是按照文体特点进行阅读,不同的文体预示着不同的阅读方法。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把小说当作小说来读,把诗歌当作诗歌来读,把散文当作散文读。”同时新课标指出:“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注重學生的阅读体验,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文体思维来进行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核,把握文本的深刻意蕴。调研发现,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活动,轻视文本分析。诗歌教学课堂设置五花八门的活动,看似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2)偏重细节,未能实现教学目标。部分教师认为深度阅读就是将诗歌读细致,在课堂上多讲解细节,缺少整体系统的目标设置,致使课堂教学目标不明。(3)注重技能训练,文体意识薄弱。课堂多注重刷题训练,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构思的讲解,文体意识薄弱。长此以往,学生深陷做题解题的的困境之中,缺少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基于此,笔者认为要想深入展开文本阅读必须基于文体的特点,构建文体思维。笔者以部编版初语教材中古诗为例,探讨文体思维在深度阅读中的有效构建。
一、体悟诗歌语言美,以声悟情
古诗最大的特点是用凝炼、跳跃的语言表达含蓄的情思。学生要想进入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就必须了解诗歌的语言特质。而诵读可以训练学生的口、眼、耳,让学生在言语感知中深入文本,体悟情感。
首先,注重有声朗读,把握韵律美。在进行深度阅读时,教师可以借助有声诵读,还原诗歌语言的节奏,从而品味出诗歌的深刻内涵。比如,执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可以设置以下诵读任务: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诗歌的韵脚和停顿;将诗歌改为四言诗和五言诗。两个任务采用自由读、改写等形式,让学生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需要注意的韵脚,《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啼”“溪”“西”就是韵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将这首诗歌读好?”学生会发现:朗读前两句诗歌应该语速放慢,读出凄凉之感,体现出“苍凉”之意,而朗读后两句语速应适当加快,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投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诗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诵读,从而将诗歌的寓意、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在改写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每句诗的音节是固定的,但是音节与音节之间是密切相连的,在每个音节组合中都有韵律感,也蕴含着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有的学生学生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改为四言诗歌:花落子啼/龙标过溪/愁心明月/随风到西……看起来似乎还有音韵美,但是诗歌的情感表达变得浅薄、单一。
其次,感受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声悟情。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用富有音乐美的文字传达情意。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往往浑然一体,教师需要抓住诗歌的这一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章叠句”。比如,学习《诗经·蒹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重章叠沓的语言美,从而探究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的对应。学生把“苍苍”替换为“苍盛”,从而体会叠音的味道,领悟“双声”效果。还有的学生体会到第一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