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4r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插图,启发想象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导,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的。插图是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丰富学生想象的凭借。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画面提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地、大胆地进行想象,让插图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教《日月潭》一课,为了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我就让学生看台湾地形图,让学生想象:台湾的地形,像什么?学生回答说:“像一片树叶”。我就引用了“落叶归根”这一词语,告诉学生台湾的根就在我们祖国大陆,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其实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配着插图的课文。根据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创设情景,丰富想象
  
  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景,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材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的共鸣,让学生触景生情,由情创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夜宿山寺》,在学生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我以诗化的语言描述意境,并配上音乐,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然后配乐诵读,让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验,感悟。使学生先在头脑中勾勒出古诗所描绘的图画,体会了古诗的意境,理解了古诗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变换角度,唤起想象
  
  情节是课文的骨架,由此,我通过课文情节的假设和延伸来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让学生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学生领会了本文的寓意,也能比较生动地复述故事了。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顿时,课堂上又热闹起来了,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真美,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说:“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外面的世界真大,天无边无际,知道小鸟说的是对的。”还有的说:“青蛙来到果园里,还看到果子熟了……”我动情地夸学生们爱动脑子。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到新的境地。
  
  四、抓住景物,深化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如《小音乐家杨科》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杨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启发学生想象白桦树为什么号叫,它会号叫些什么?通过想象,学生从“杨科无端被毒打”致死这个现象,认识了那时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本质。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了,与作者的感觉贴近了。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也是对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地、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