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与激发学生兴趣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兴趣 课堂教学 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钟情,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趣味。
  一、趣教的关键在教师
  华罗庚指出:“就数学本身而言,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像一座绚丽多姿的百花园,而数学教师则是一名出色的导游。他只有对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溪一径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对游客要了解的情况才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引导学生漫游在数学大花园中,才能使他们愉悦中得到激励,赞叹中产生兴趣,达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境界,从而积极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
  实施趣教的重点应落在“趣”字上。教师要想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围绕“趣”字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从问题的提出到分析,最后到解决,体现“趣”“新”“活”。在概念的引入,公式的推演。规律的发现中去揭示数学的美妙,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辅之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得到认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巩固内化终生受益。同时激发出学好数学的热情,真正达到“我要学”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仅把握数学,精通数学,还要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语言技巧的锤炼,做到动情之处让人荡气回肠,诙谐之处让人捧腹开怀,豪迈之处让人信心百倍,教师进入到“角色”之中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随之波澜起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趣教的体现在课堂
  趣教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在教学中,只有运用简朴幽默的语言,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设计出新颖而且吸引力强的问题,以调起学生的胃口,再施以趣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收到教学的高效益。
  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趣教,激发兴趣。从人的生理机制看,趣味能使人的神经系统产生优势的兴奋中心,使人的精神和思维进入佳境,考虑到学生所固有的好奇心,争胜心,正确剖析数学问题中的趣因子,来领悟数学知识的美妙,激发学生的情趣;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未知数的设法,相等关系的确定会困扰学生的正确思维,使学生感到困难,此时可贴近生活选择学生较熟悉且有趣的事例:一群小孩分苹果,如果每人分5个则剩下一个,如果每人分6个则差1个,问有多少小孩多少苹果?学生置身于分苹果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两个“如果”对应的关系,从而设出有X个人,Y个苹果得到方程组使学生感受到客观世界中,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问题感到亲切自然,增加学好用好方程组来解实际问题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此题,渗透类比,比较的数学思想,采用变式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以上题目可变为:某班学生外出旅游要住宿,如果每间房住4人,则有11人住不下,如果每间房住6人,则差5人才住满,问有多少学生多少间房?同时还可提出新的要求,利用题目再改成行程问题,工作问题的题目,创设这样的变式训练情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身进入“角色”,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争先发言,效果良好。达到了学一题会一类题的目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除了趣味性强,内容新活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外,好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引导分析与探索同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初一学生对求代数式的值感到枯燥无味,可给学生一点兴奋剂,给出题目:已知:3x 2y 4z=23 2x 3y z=12求x y z的值,初学时学生不一定会求,可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找出条件式与结论式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联系,通过把两条件式相加得到5x 5y 5z=35得到x y z=7。这时学生会在解题方法的体验中愉悦情感,感受成功喜悦。此时再组织学生进入到具体问题中:如小王去超市买3件甲种物品,2件乙种物品,4件丙种物品共付款23元,如果买2件甲种物品,3件乙种物品,1件丙种物品应付款12元,问买甲、乙、丙三种物品各1件需付多少钱?稍加变式改编为:小王买3件甲种物品,2件乙种物品,4件丙种物品共花9元,那么买2件甲种物品,3件丙种物品应付多少钱?这时学生大彻大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总之新鲜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中注意抓住问题的“新”“活”之处,设置问题注意它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分析问题力求有新意,解决问题做到思路新颖,方法灵活,不重复自己,不描摹别人敢于标新立异,想人所未想,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会大有好处。
  除了对知识本身的挖掘处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处,教师诙谐的语言,精彩的表演同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成功的表演、演示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把观察现象得到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例如教学方程组的应用举例时行程问题可让两名学生表演,其余学生观察,相遇问题中分二人同时不同速行驶,同速不同时行驶追及问题中也按以上要求演示,尤其是绕圆周运动的情况,通过观察演示现象,便于理解其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组)求解。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趣味需求,他们会更多的渴求在综合运用方面,提高分析能力方面得到满足,毕业复习阶段尤其如此。教师可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精选题目,对解题方法进行探索,体现知识混用,一题多解,如几何问题的几何解法,代数解法,三角解法在同一题目中应用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在具体分析中,可从不同角度,找准切入点进行分析,体现发散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相关的数学知识通过音像播放出来,更能达到激发情趣的目的,例如学习全等△相似△时,对应元素,在屏幕上“动”显出来学生兴致高,学得好,掌握得牢。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就好,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实例,做到“识趣”,即找出问题中现实中的趣味点,“引趣”把带“趣味”性的问题,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适时“激趣”,这是目的,通过激发兴趣,激活教学活动,以趣促学,收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其他文献
【摘要】与式教学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数学课堂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地阅读、思考探讨,教师只是向导,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责任制。我的作法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自主探究获取新知;探索尝试寻求方法;经历体验实践探索。  【关键词】数学 课学教学 参与式  参与式教学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数学课堂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部分。目前,小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不高,且经常会出现错误,所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下文就对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次,我们在计算
期刊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在安宁河流域共采集硬刺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 firmispinatus Wu et Wu,1988)582尾,对其年龄结构、生长特点和繁殖特性等基础生物学进行研究,旨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就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分别从德育,心理,学习方法,创新意识等几方面展开了论述,希望能对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数学 课堂 德育 思维  素质教育能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开发智慧潜能,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
【摘要】本文从“创设情景、贴近生活、重视过程、合作探究、探索拓展”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又要注重知识和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充分利用好教材,从“创设情景
本实验以鱤(Elopichthys bambusa)为试验对象,通过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碳水化合物,探讨鳃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和代谢情况,旨在为研究鱤的营养需求和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
【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对于各种各类应用题,教师只能够按照教材内容,依据大纲的要求教学,而忽视教材的特点和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来因材施教。结果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这种教学方法,偏重技能的训练,没有突出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不佳。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  【关键词】能力 应用题 数学教学  能力是什么?能力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