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相伴,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相随,积极适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谱写了一曲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新篇章。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人民法院矢志不渝的遵循。
法官员额制改革全面落实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7月3日,北京东交民巷27号,最高人民法院,推行法官员额制后首批遴选产生的367名法官庄严宣誓,标志着法官员额制改革在全国法院已经全面落实,也标志着司法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一举被啃下。
截至今年6月,全国法院共遴选产生12万余名法官,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办案一线。全国23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完成首批入额法官单独职务序列等级确定工作,9.5万余名法官按照单独职务序列等级进行管理。全国18个省(区、市)完成省以下法院编制统一管理改革。全国中级、基层法院院长均已实现由省级党委(党委组织部)管理。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复杂艰巨的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法官员额制改革是对法院工作人员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涉及每一位干警的切身利益,是一场动自己“奶酪”的硬仗。员额制改革的落实,从管理制度上为法院独立办案、公正司法垒起了坚实的基石。
公平正义不断彰显
“ 原 审 被 告 人 聂 树 斌 无罪!”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里,聂树斌72岁的母亲张焕枝流下热泪。这起历时22年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得以纠正,彰显了对人权司法保障的高度重视和对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的坚定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河北聂树斌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浙江张氏叔侄案等重大刑事冤错案件34起;2013年至2016年,各级法院共依法宣告3718名被告人无罪,依法保障无罪者不受刑事追究,提振了全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涉网案件有了专门法院
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杭州互联网法院探索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点击“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便能享受“网购”般便利的诉讼服务。起诉、立案、送达、举证、开庭、裁判,每个环节全流程在线,诉讼参与人的任何诉讼步骤即时连续记录留痕,当事人可以“零在途时间” “零差旅费用支出”完成诉讼。
打个比方,北京的网民如果因网购纠纷状告淘宝公司,可以不用到杭州来起诉,淘宝公司也不用派人到北京应诉。双方可以自愿选择由杭州互联网法院在网上审理。以前,此类案件,双方几乎都要提出管辖权异议,希望案件在自己所在地法院审理,以节省诉讼成本,这耗费了双方和法院很多精力,现在在网上就可以直接审理了。
立案登记制带来直接变化
“立案不再难”——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到法院打官司感受到的直接变化。
2015年5月1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在全国法院正式实施。截至2017年4月底,全国法院登记立案数量超过3200万件,同比上升39.83%。当场立案率超过95%,上海、重庆、宁夏等地超过98%。长期困扰群众的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年底不收案等问题得到有力整治。
从“审查”到“登记”,两个字的变化,却意味着我国司法领域一场坚决、彻底、意义深远的改革,意味着我国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从此,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起诉材料,人民法院就必须予以登记立案;当事人可以依法无障碍地行使诉权。
“立案登记首日,北京西城法院半小时受理第一案” “辽宁律师为多年难立的案件取到‘案号’”“被告人住址不详,法院帮着找”……从新闻媒体的一篇篇报道中,人们感受到立案之变、司法之变。
法院也有服务大厅
8月18日,全国首个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揭牌运行。当天,身处北京、杭州两地的当事人通过小小摄像头,在网上完成了一起案件的庭审,前后不到20分钟。而在过去,要参加一场诉讼,把立案、开庭、调解、宣判、执行都走一遍,不知要在两地奔波多少次。
“走进一个厅、事情全办清。”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推进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全国98.9%的法院建立了诉讼服务大厅,2189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781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手机应用,1734家法院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当事人集中办理除庭审之外的所有事务。
各地法院还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司法便民的新举措。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发了自助立案机,将立案时间缩短到15分钟;江苏全省法院推行网上立案服务,当事人或律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完成立案手续;福建泉州法院实行异地立案,以法院多辛苦换得当事人少跑路……
打赢“执行难”硬仗
如果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对司法判决的执行,就是这道防线上的最后一环。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法院判决得不到执行,执行积案“债台高筑”的现象非常严峻,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受到不小影响,恶意逃债的不良社会风气也由此生长。群众怨气很大。
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标志着全国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
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让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让法院执行“长出钢牙”, “老赖”们只要上了失信“黑名单”,便寸步难行。
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执行案件结案229.4万件,较去年同期上升17.8%,执行标的到位金额5553.9亿元,同比上升53%。人民群众不仅从判决书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还从判决书的执行中兑现了公平正义。
十八大以来,建设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完成全国布局……一项项改革举措的实施,让人民看到希望、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人民法院矢志不渝的遵循。
法官员额制改革全面落实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7月3日,北京东交民巷27号,最高人民法院,推行法官员额制后首批遴选产生的367名法官庄严宣誓,标志着法官员额制改革在全国法院已经全面落实,也标志着司法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一举被啃下。
截至今年6月,全国法院共遴选产生12万余名法官,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办案一线。全国23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完成首批入额法官单独职务序列等级确定工作,9.5万余名法官按照单独职务序列等级进行管理。全国18个省(区、市)完成省以下法院编制统一管理改革。全国中级、基层法院院长均已实现由省级党委(党委组织部)管理。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复杂艰巨的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法官员额制改革是对法院工作人员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涉及每一位干警的切身利益,是一场动自己“奶酪”的硬仗。员额制改革的落实,从管理制度上为法院独立办案、公正司法垒起了坚实的基石。
公平正义不断彰显
“ 原 审 被 告 人 聂 树 斌 无罪!”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里,聂树斌72岁的母亲张焕枝流下热泪。这起历时22年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得以纠正,彰显了对人权司法保障的高度重视和对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的坚定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河北聂树斌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浙江张氏叔侄案等重大刑事冤错案件34起;2013年至2016年,各级法院共依法宣告3718名被告人无罪,依法保障无罪者不受刑事追究,提振了全社会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涉网案件有了专门法院
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杭州互联网法院探索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点击“杭州互联网法院诉讼平台”,便能享受“网购”般便利的诉讼服务。起诉、立案、送达、举证、开庭、裁判,每个环节全流程在线,诉讼参与人的任何诉讼步骤即时连续记录留痕,当事人可以“零在途时间” “零差旅费用支出”完成诉讼。
打个比方,北京的网民如果因网购纠纷状告淘宝公司,可以不用到杭州来起诉,淘宝公司也不用派人到北京应诉。双方可以自愿选择由杭州互联网法院在网上审理。以前,此类案件,双方几乎都要提出管辖权异议,希望案件在自己所在地法院审理,以节省诉讼成本,这耗费了双方和法院很多精力,现在在网上就可以直接审理了。
立案登记制带来直接变化
“立案不再难”——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到法院打官司感受到的直接变化。
2015年5月1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在全国法院正式实施。截至2017年4月底,全国法院登记立案数量超过3200万件,同比上升39.83%。当场立案率超过95%,上海、重庆、宁夏等地超过98%。长期困扰群众的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年底不收案等问题得到有力整治。
从“审查”到“登记”,两个字的变化,却意味着我国司法领域一场坚决、彻底、意义深远的改革,意味着我国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从此,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起诉材料,人民法院就必须予以登记立案;当事人可以依法无障碍地行使诉权。
“立案登记首日,北京西城法院半小时受理第一案” “辽宁律师为多年难立的案件取到‘案号’”“被告人住址不详,法院帮着找”……从新闻媒体的一篇篇报道中,人们感受到立案之变、司法之变。
法院也有服务大厅
8月18日,全国首个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揭牌运行。当天,身处北京、杭州两地的当事人通过小小摄像头,在网上完成了一起案件的庭审,前后不到20分钟。而在过去,要参加一场诉讼,把立案、开庭、调解、宣判、执行都走一遍,不知要在两地奔波多少次。
“走进一个厅、事情全办清。”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推进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实施,全国98.9%的法院建立了诉讼服务大厅,2189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781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手机应用,1734家法院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当事人集中办理除庭审之外的所有事务。
各地法院还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司法便民的新举措。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发了自助立案机,将立案时间缩短到15分钟;江苏全省法院推行网上立案服务,当事人或律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完成立案手续;福建泉州法院实行异地立案,以法院多辛苦换得当事人少跑路……
打赢“执行难”硬仗
如果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对司法判决的执行,就是这道防线上的最后一环。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法院判决得不到执行,执行积案“债台高筑”的现象非常严峻,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受到不小影响,恶意逃债的不良社会风气也由此生长。群众怨气很大。
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标志着全国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
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让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让法院执行“长出钢牙”, “老赖”们只要上了失信“黑名单”,便寸步难行。
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执行案件结案229.4万件,较去年同期上升17.8%,执行标的到位金额5553.9亿元,同比上升53%。人民群众不仅从判决书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还从判决书的执行中兑现了公平正义。
十八大以来,建设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完成全国布局……一项项改革举措的实施,让人民看到希望、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