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洲:人生需要勇气、智慧和兴趣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zhanyu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擅长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作家,他和他的团队让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点;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但他做事跟年轻人一般干脆利落,还像个孩子一样酷爱糖果和甜点,对社会葆有一种近乎天真的热情和好奇——他就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编剧之一黄亚洲。也正是因为这部剧,这个名字开始被广大80后、90后所熟悉。其实,在这之前,黄亚洲这个名字就因创作了《开天辟地》《日出东方》《邓小平·1928》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旋律剧而被世人熟知。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笔下的伟人的呢?
  邓小平是一个有大勇气和大智慧的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说实话,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的收视率一直不高,但最近《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持续热播,不仅吸引了经历过这些历史节点的人,也吸引了不少80后、90后,您觉得这部片子最大的吸引力在哪儿?
  黄亚洲(以下简称黄):从观众群的情况分析,对60后之前的人群,这部片子能够较深地触动他们的青春记忆。剧中讲述的,都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历史(仿佛为了印证这句话,当天的采访异常艰难,因为采访过程中不断有认识他的人激动地跑过来谈他们自己对这部剧的看法)。看到这部剧,他们仿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青春,更何况剧本还披露了一些他们当年并不完全知道的历史内情,所以有吸引力,这很正常。对于80后和90后,父辈的经历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宝贵的财富。年轻人应该也会好奇中国的今天是怎么来的。
  从创作手法来说,这部剧采用的是平民化视角。整部片子跳脱出了以往人物传记“高大上”的创作模式,努力用平民化的叙事手法让伟人走下神坛,让观众了解更真实的伟人,这一表达方式也让许多观众为之感动。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种题材的相对稀少。这部片子打破了历史政治题材的常规叙事手法,真实大胆地展现了一些历史过程,还首次将华国锋的形象搬上了荧屏,这些都是创新。创新之处,就是眼球紧盯之地。
  记:要写这样题材的作品不容易吧?因为牵涉到太多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但又不是纪录片,要兼顾故事性和可看性。这个跟您以前创作的电影《邓小平1928》有哪些区别?
  黄:虽然同样是写邓小平,但对于剧本创作来说,这次要严谨得多。不是说写年轻时候的邓小平不需要严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关于邓小平有很多历史细节不可考了。比如邓小平16岁去法国勤工俭学,但在他21岁之前的一段时间,参与革命之后的回忆较多,参与革命之前的经历就少有人提及,书面记载较少。人物史料的缺失,对编剧来说是种缺憾,有碍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但同时也蕴藏了创作空间。我在《邓小平1928》里就绘声绘色地描述过邓小平的婚礼。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不一样,一切都有据可查,而且很多当事人都还健在,所以资料准备期的工作量就特别大,看的材料也是海量的,也进行了很多采访,邓小平那些年到过的地方,我们都走了不止一次。好在这个戏的编剧工作,始终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指导下进行,有一种依傍的感觉。
  另外,正如你所说,这是一部电视剧,不是纪录片,所以需要故事,这就又要虚构一些人物的命运来推动这个故事。真实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之间的故事要有机对接,这当然有难度,需要考验编剧的智慧和勇气。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难写,但这部剧,我认为是战术上最艰难而战略上最轻松的一次创作——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创作团队一致认为,既然是写邓小平,就该有直面历史的勇气,历史怎么演绎,我们怎么写,这不会错。
  记:您从邓小平的青年时代写到邓小平的老年,您觉得他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作为一代伟人,他最大的人格魅力是什么?
  黄:邓小平的一生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但我觉得他身上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的智慧,还有他的勇气。在文革余波未消的时候,他用一种大智慧,为中国的未来设计了一张发展蓝图,这就是我们称他为“总设计师”的原因。然后,为了实现这张蓝图,他做了很有力的推动,比如为冤假错案平反、打破“两个凡是”的枷锁、恢复高考、让知青回城、推动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确定以国民利益为中心的外交格局、开放特区,等等。他是拼着命去做这些推动的,是承担了很大风险的,没有他的勇气和智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开创性局面。
  说到人格魅力,除了智慧和勇气,邓小平还是一个具有非凡的坚定信仰和坚韧性的人,没有这种坚韧性,他不可能挺过那么多的大风大浪。
  记:以现在的高中生看来,高考已是一种天然的存在,当年恢复高考就是让大家重新考试而已。您能告诉大家,恢复高考这件事对于整个时代、整个国家甚至民族的走向,具有何种重大意义?
  黄:可以这么说,没有恢复高考这件事,邓小平设计的蓝图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就不会是现在这种格局,不可能在短短的30年内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当时,邓小平已经看到了人才断层带来的可怕后果,所以迫不及待地要恢复高考,选拔人才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这是国家层面的,对国家来讲,是性命攸关的事。一个民族出现文化与智力的断层是不是最危险的事?从个人层面上讲,恢复高考,改变了很多有知识的年轻人的命运,让他们有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现在所有行业的中流砥柱,几乎都是那些恢复高考之后脱颖而出的人才。同学们不妨可以去问问家里的长辈,感受下他们对高考的看法。应该说,当时,中国成千上万的家庭对国家恢复高考这件事,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
  记:您1991年写电影《开天辟地》,现在又写《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您创作这两部剧间隔的20多年内,您觉得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了哪些变化?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黄:这20多年,在我看来,中国社会基本就是在邓小平设计的轨道上运行与发展。因为有了总设计师的蓝图,中国有了长足的进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GDP增长了18倍,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果,怪不得世界上老是在议论“G2”这个概念。当然,GDP不是一切,这些年,也出现了腐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负面问题,很严重,社会非继续改革不行,我觉得社会的进步在于,当我们处在社会转折的历史时期时,有政治勇气去面对和改正,而不是固步自封,只知道“维稳”。
其他文献
我们被要求写过许多畅想未来的作文,比如《写给未来》《致未来的自己》,比如《20年后的我》《20年后我们再相见》……好奇怪为什么总是20年呢?好像也从没人来解释一下。  2014年暑假,杭州高级中学的校园里迎来了一群可爱的“老男孩”“老女孩”,他们穿着牛仔裤,束起白T恤,回到阔别已久的高中校园,赴一场青春的盛会。这是一场高中毕业20周年的同学会。回到那间教室里,坐在昔日的座位,除了与老师同学天南海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你是不是经常会为了一些在你看来是常识的问题和同学争论不休?甚至气到无语?比如,你觉得水蜜桃当然是又甜又水的好吃啦,但是有人告诉你最讨厌这种桃子,他喜欢吃又硬又脆的。再比如,你觉得香菜是世界上最讨人嫌的食物,可有人觉得这味道简直让人迷恋!再比如,你总是看不惯某些同学的衣着、发型乃至行为习惯,但想不到他还很有人缘!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经验说:我们长着一样的大脑,看到的世界一定是相同的。  实验说:
“那个孤独的月亮啊!”  不知道你看到这句话会怎么想,而此时我想模仿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那个经典的开头——许多年后,曾豆豆将会想起,她的兄弟姐妹陪着她披星戴月往学校走的那个清晨。  曾豆豆住在南北方分界线秦岭的山脚下,这里的冬天没有因秦岭山脉的阻隔而温暖一点,倒是因为过了秦岭便没了暖气供应,成为最冷的南方。  她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门前的河还是条大河,胆大的人拿根棍子一撑就在上面溜冰,或是俩人抬
暑假,难得的清凉天气。漫步在杭州第十四中学宁静的校园里,耳边传来一阵阵响亮的喝彩声。循着声响,记者来到了位于体艺楼二楼的体操房,只见一位身形舒展、姿态矫健的少年,正在众人的围观之下,做着各种健美操基本动作的示范。跳跃,翻滚,弓步,落地成俯撑……他就是第25届世界健美操冠军赛国际年龄二组(15~17周岁)男子单人操冠军张泽铖。  光线通透的体操房里,满溢着青春的气息。  有点急躁的少年  从美国回来
One  接到苏墨电话的时候,我正好走在校园里的石板小路上。他的声音无比激动而又如释重负般地轻松:“于悦,高考结束了!”  我没有忘记。那是6月8号,初夏,傍晚6点。橙色夕阳浸染着远方的天空,空气中有洁白的栀子花尽展的芬香。  Two  我和苏墨是因为画画相识的。  初二的时候,我所在的中学主办了一次全市中学生绘画比赛。尽管这次比赛只在地方报纸不起眼的角落里登了个消息,但对我们来说,算得上一场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