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南联大,文学突出的反映了文人莘莘学子八年岁月中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西南联大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紧贴时代脉搏”做一些论述。西南联大文人既坚持文学的独立风格,“又不拒绝对生活现实的介入”,紧贴时代脉搏,关注战争,关注现实生活,透出了反抗的亮点。
【关键词】西南联大文学;关注战争;关注现实
【中图分类号】 I266 【文献标识码】A
西南联大文人主张热烈拥抱生活,如穆旦所说:“一和生活有距离,作品就毁了。”“但他们不赞成机械的反映生活,而是主张将生活现实转化为艺术现实。”①此时,抗日战争正在进行。“由文人学者开展的文化精神的抗战虽不如军人的疆场抗战那样波澜壮阔,但同样是这场民族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②西南联大文人以前所未有的热忱,密切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现实,他们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思索寄托在自己的诗文里。
一、关注战争
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闻一多经历了徒步三千公里的“南渡”,沿途的所见所闻,触动了一个爱国诗人火热的心。抗日的浪潮和社会的黑暗,使诗人的正义感从书斋中爆发出来,他参加到民主斗争的行列中。他的杂文表现出了历史战斗意义。如《最后一次演讲》,体现了战斗性:“反动派的末日,就是我们的光明!”“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与李公朴被反动派枪杀这一现实紧密相连,既表现了英雄的气概,又体现了爱国诗人关注现实情况的烈火般的衷肠。而“《八教授颂》,正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向破坏爱国民主运动、维护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正统学者、官僚政客进行辛辣讽刺,以诗的形式发出了战斗的鼓声。”《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此文说道:“在全民族浴血抗战的年代,田间的诗能给人鼓舞。”抗战,精神的鼓励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此文标志着一个民主斗士已经诞生了。
陈铨的长篇小说《狂飙》,着重写薛立群、王慧英、李国刚、黄翠心之间的感情纠葛。分别以薛、王两人为中心,组成两组三角恋爱关系,从32章开始,描写重心转向抗日战争,贯穿着日军疯狂的侵略行径和血腥屠杀的罪行,表现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坚贞不屈。
汪曾祺的《跑警报》也反映了当代战争的频繁。八年抗战时期的昆明,警报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物,人们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词语“跑警报”。在昆明,跑警报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人们对于它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害怕了。因为用“躲”太消极,而用“逃”又让人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生动的表现了昆明人对待战争的平和心态。
关注战争的作品很多。如:辛代的《纪翻译》,揭露汉奸和鞭挞侵略者。马尔俄《炉边的故事》,写人民在敌人的奸杀、轰炸下的觉醒。他的《飓风》和卢静的《夜莺曲》都写国际友人对我国抗战的支持。
后来,黄子卿教授在1945年8月10日写的一首诗反映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秋风万里客边城,飘渺燕去故王情。
八载昏霾顷刻散,雨中残梦笛三声。
二、关注现实生活
西南联大文人立足于现实,同情下层老百姓,为人们的不幸而不平和抗争。对抗日战争中的阴暗面和不合理的人生现象,感到愤懑并加以抨击。
在当时,战争的介入,教授和学生们的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简陋。“书归天路禄,人在首阳山。”这是联大教授们当时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一则谜语:“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谜底竟是联大穿得破了底的鞋。生活的贫困,黄子卿教授于1941年写的诗表现出来:
饭甑凝尘腹半虚,维摩病榻拥愁居。
草堂诗好难驱疟,既典征裘又典书。
李广田的小说反映了农民战时生活。如《废墟中》和《欢喜团》。前者塑造了王木匠的性格特征:敌机把六家人所住的院坝炸为废墟,疏散到外地的人陸续回来后,发现院坝已被木匠收拾得“到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而《欢喜团》更多表现抗战中下层人士的生活,它在开头即以王科长的天伦之乐来衬托我(周先生)家的不幸:因生活贫困,所以“常常在家里使小性子”,“对小孩加以斥打”,因而父女不和。在过年时,周先生下决心买了一个欢喜团,给孩子以欢喜。不幸,米花团打烂了。如果不是生活困顿,米花团打烂本是小事,可如今,“小孩哭个不止”,欢喜团惹出了不欢喜。
西南联大的有些作品反映了停滞而落后的社会人生世态。《没有名字的人们》写小谷子的父母没有名字。《活在谎话里的人们》中满长庚的父母靠自我欺骗才能活下去。《冬景》写被骗婚。《吃石头的人们》写老道士对人群的戏弄。
西南联大作品中有反映大学生生活的。如林元的《王孙》《大学生》;卢静的《骑士录》。它们无一例外地对大学生的不健康思想、消极的现象进行批判。
联大许多作品都面对现实,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它们表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反映了我们的祖国、民族和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苦难生活;讴歌了人民的觉醒和抗争,愤怒解释了社会的黑暗,对光明、自由、美好未来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透出反抗的亮点。
参考文献
[1]张同道.中国现代诗与西南联大诗人群[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02):29.
[2]赵新林,张国龙.西南联大:战火的洗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2.
[3]王富仁.闻一多名著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06):614.
(编辑:陈岑)
【关键词】西南联大文学;关注战争;关注现实
【中图分类号】 I266 【文献标识码】A
西南联大文人主张热烈拥抱生活,如穆旦所说:“一和生活有距离,作品就毁了。”“但他们不赞成机械的反映生活,而是主张将生活现实转化为艺术现实。”①此时,抗日战争正在进行。“由文人学者开展的文化精神的抗战虽不如军人的疆场抗战那样波澜壮阔,但同样是这场民族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②西南联大文人以前所未有的热忱,密切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现实,他们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思索寄托在自己的诗文里。
一、关注战争
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闻一多经历了徒步三千公里的“南渡”,沿途的所见所闻,触动了一个爱国诗人火热的心。抗日的浪潮和社会的黑暗,使诗人的正义感从书斋中爆发出来,他参加到民主斗争的行列中。他的杂文表现出了历史战斗意义。如《最后一次演讲》,体现了战斗性:“反动派的末日,就是我们的光明!”“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与李公朴被反动派枪杀这一现实紧密相连,既表现了英雄的气概,又体现了爱国诗人关注现实情况的烈火般的衷肠。而“《八教授颂》,正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向破坏爱国民主运动、维护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正统学者、官僚政客进行辛辣讽刺,以诗的形式发出了战斗的鼓声。”《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此文说道:“在全民族浴血抗战的年代,田间的诗能给人鼓舞。”抗战,精神的鼓励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此文标志着一个民主斗士已经诞生了。
陈铨的长篇小说《狂飙》,着重写薛立群、王慧英、李国刚、黄翠心之间的感情纠葛。分别以薛、王两人为中心,组成两组三角恋爱关系,从32章开始,描写重心转向抗日战争,贯穿着日军疯狂的侵略行径和血腥屠杀的罪行,表现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坚贞不屈。
汪曾祺的《跑警报》也反映了当代战争的频繁。八年抗战时期的昆明,警报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物,人们创造了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词语“跑警报”。在昆明,跑警报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人们对于它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害怕了。因为用“躲”太消极,而用“逃”又让人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生动的表现了昆明人对待战争的平和心态。
关注战争的作品很多。如:辛代的《纪翻译》,揭露汉奸和鞭挞侵略者。马尔俄《炉边的故事》,写人民在敌人的奸杀、轰炸下的觉醒。他的《飓风》和卢静的《夜莺曲》都写国际友人对我国抗战的支持。
后来,黄子卿教授在1945年8月10日写的一首诗反映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秋风万里客边城,飘渺燕去故王情。
八载昏霾顷刻散,雨中残梦笛三声。
二、关注现实生活
西南联大文人立足于现实,同情下层老百姓,为人们的不幸而不平和抗争。对抗日战争中的阴暗面和不合理的人生现象,感到愤懑并加以抨击。
在当时,战争的介入,教授和学生们的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简陋。“书归天路禄,人在首阳山。”这是联大教授们当时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一则谜语:“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谜底竟是联大穿得破了底的鞋。生活的贫困,黄子卿教授于1941年写的诗表现出来:
饭甑凝尘腹半虚,维摩病榻拥愁居。
草堂诗好难驱疟,既典征裘又典书。
李广田的小说反映了农民战时生活。如《废墟中》和《欢喜团》。前者塑造了王木匠的性格特征:敌机把六家人所住的院坝炸为废墟,疏散到外地的人陸续回来后,发现院坝已被木匠收拾得“到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而《欢喜团》更多表现抗战中下层人士的生活,它在开头即以王科长的天伦之乐来衬托我(周先生)家的不幸:因生活贫困,所以“常常在家里使小性子”,“对小孩加以斥打”,因而父女不和。在过年时,周先生下决心买了一个欢喜团,给孩子以欢喜。不幸,米花团打烂了。如果不是生活困顿,米花团打烂本是小事,可如今,“小孩哭个不止”,欢喜团惹出了不欢喜。
西南联大的有些作品反映了停滞而落后的社会人生世态。《没有名字的人们》写小谷子的父母没有名字。《活在谎话里的人们》中满长庚的父母靠自我欺骗才能活下去。《冬景》写被骗婚。《吃石头的人们》写老道士对人群的戏弄。
西南联大作品中有反映大学生生活的。如林元的《王孙》《大学生》;卢静的《骑士录》。它们无一例外地对大学生的不健康思想、消极的现象进行批判。
联大许多作品都面对现实,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它们表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反映了我们的祖国、民族和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苦难生活;讴歌了人民的觉醒和抗争,愤怒解释了社会的黑暗,对光明、自由、美好未来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透出反抗的亮点。
参考文献
[1]张同道.中国现代诗与西南联大诗人群[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02):29.
[2]赵新林,张国龙.西南联大:战火的洗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2.
[3]王富仁.闻一多名著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06):614.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