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y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对于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由于经济社会各种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地提高人的素质,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两个部分。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使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品德,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实现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出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从而确保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保证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切实解决发展中的一些不协调问题。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才能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实践中去。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重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下,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同时还要重视第三次分配问题(捐赠、慈善、志愿等)。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必须更加注重公平。特别是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收入分配差距面前,群众要的是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坏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
  现阶段,我们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平、公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生机、朝气蓬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它是千百年来民众所期待的“政通人和”,也是理想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05-02-20(1).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3]徐华,周忠.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隋志坚.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宁夏党校学报,2005,(9).
  [5]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他文献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陕西省2010—2016年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增长态势平稳,
本文分析了宽带互联网宏观发展趋势,对新一代宽带接入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设策略和方案,供电信运营商及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首次使用KromasilCHI TBB手性柱在正相条件下直接拆分了泮托拉唑钠对映异构体,考察了流动相组成、酸碱调节剂用量以及流速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优化后的分析条件为:流动相组
中药制剂醒脑静注射剂中的麝香酮含量较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需要长时间的提取富集才能进行含量测定.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SPME-GC)对醒脑静注射剂中的麝香酮含量进
研究了烷基键合氧化锆微球固定相(C12-ZrO2)的化学稳定性及其对碱性化合物的色谱保留特征,发现C12-ZrO2在pH为2~12时稳定,碱性化合物在该固定相上为典型的反相色谱保留机理.基
本文主要阐述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利用有价值的内容、设置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从而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阐述满足学生表现欲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
一、当前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两种典型现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满腔热情地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只是把对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方式的落实转变成为课堂教学行为的目的。致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合作学习只是徒有其“名”,而没有真正达到效果。下面就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两个典型的现象:  第一种现象:学生虽然分组了,但其中的大部分学生都保持沉默,小组中学习最好的学生在“汇报”小组成果时,他或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