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无障碍 社会更和谐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08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这部法律专门辟出一章对“无障碍环境”作了规定。法律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强调改善人为环境,体现社会对所有公民的关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创造“无障碍环境”有什么意义?有哪些设施可以体现“无障碍环境”的推行?时至今日,“无障碍环境”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得如何?就此,笔者特意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无障碍环境建设成绩显著
  
  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大致有六个方面。
  ①在一切公共建筑的入口处设置坡道,其坡度应不大于1/12;②在盲人经常出入处设置盲道,在十字路口设置利于盲人辨向的音响设施;③门的净空廊宽度要在0.8米以上,采用旋转门的需另设残疾人入口;④所有建筑物走廊的净空宽度应在1.3米以上;⑤公厕应设有带扶手的座式便器,门隔断应做成外开式或推拉式,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⑥电梯的入口净宽均应在0.8米以上。
  1989年4月1日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颁布实施。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城市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人行道上醒目的盲道;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设有发声装置;许多新建的场、馆、所和生活小区的通道、环境都要求按照无障碍规划和设计;有的城市在高校和社区中推广手语,为聋哑残疾人营造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有些城市的公共汽车站牌下面配有盲文;大型公共建筑中修建了许多方便乘轮椅残疾人和老年人从室外进入室内的坡道,以及方便使用的无障碍设施(楼梯、电梯、电话、洗手间、扶手、轮椅位、客房等),如郑州“丹尼斯”各大超市的坡道电梯为乘轮椅的残疾人和老年人购物提供了方便。这为残疾人出行、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公众期待这样的和谐与进步越来越多。
  
  二、郑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现状
  
  郑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目前相对落后,同残疾人的需求有较大差距。通过对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发现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部分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例如,纬三路、经五路人行道上的盲道虽用花岗岩雕刻但纹路很浅,走上去根本没有感觉,几乎是装饰;附近有一建筑工地的围墙距离盲道只有大约10厘米,给盲人行走造成不便。
  (2)公共场所中,出入口、电梯、楼梯等没有无障碍设计。例如,多数电梯没有语音报层更没有盲人按钮;纬三路北侧的建设银行、经五路西侧的中国银行、纬五路北侧的交通银行、光大银行都设有自助取款机,下面有一级或两级台阶,然而,没有一家建有供残疾人轮椅使用的坡道;花园路东侧的“花园路邮局”门口没有坡道;设在路边的公用电话的位置太高,坐在轮椅上的人难以够到;各级学校教学楼的楼梯设计中没有残疾人通道。
  (3)无障碍设施在郑州市还不普遍,其重要意义远未被人们所认识。无障碍环境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对于社会而言,现在最大的障碍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调查中笔者意外发现一处生活小区,一年前刚建成时每个门洞都建造了残疾人坡道,现在那些坡道竟然全部被拆除。看来,在个别领导的思想上,这些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只是为了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三、创造无障碍环境的意义
  
  由于疾病、灾难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身体残疾以及由于年老体衰的弱势群体,生活、出行、社会交往有很多不便,对住宅环境、公共场所的设施要求也会与常人不同。
  资料显示,中国现有8 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因为身体或精神上的某种缺陷,残疾人以及家人无奈地承担起命运带来的不幸,他们的生命历程往往浸透了艰难、苦恼、心酸、失望等种种常人难以体味的感受。而社会为了人道与和谐,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提供更多的帮助。实现残疾人应有的平等权利,也是全社会形成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的基础。社会的救助和残疾人的自强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体现。
  人到老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肢体还是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会对台阶、沟槛、楼梯、蹲式便器等公共场所的部分设施,逐渐感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威胁。而且年事越高,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需要社会上各方面的照顾也就越多。
  一个坡道,既可使残疾人走出家门,又方便其他公民;影视字幕,既可使聋人走出无声世界,又利于社会信息传递……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形象与国际形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应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每一个人都要做到思想观念无障碍,扶老助残,使环境无障碍,让社会更和谐。▲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450001)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全球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及相互的关系,并产生危机感、紧迫感。  过程与方法:了解“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宣传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与创作漫画,启迪智慧,放飞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开发创新潜能。  二、教学媒体  计算机、网络。  三、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人类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也需要排放到环境中。不当的利用方式让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导致了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自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这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也促使人们思考建立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    一、人地关系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是我国第一本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编制的教育类专题地图集,使专题地图集的纵深发展又前进了一步。《图集》全面客观地呈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具有广阔的视野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图集》在专题内容的色彩设计上独具特色、清新淡雅、美观大方,庄重而又不失活力,与教育专题信息紧密结合,将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各类信息以地图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
高中地理必修3是典型的案例教学,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教材来看,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比较四版本教材中案例的选取可以发现一些共性,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何综合各版本精挑细选的案例,让案例教学发挥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案例用得好、使得巧。    一、地理教材案例的选取情况  比较分析四版本必修3教材中案例的选取情况,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南京即将迎来2014年青奥会,这是一件令全南京人民骄傲自豪的事情,但在高兴的同时,也令人不禁为南京现在的环境而感到担忧。  南京为世界上少有的六朝古都,和镇江、上海一样属于中国第三阶梯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城市。长江从江宁铜井进入南京,向北流入下关后折向东,在龙潭流出,进入镇江。秦淮、金川为南京两大水系,其中金川污染严重,已被列为劣五类水质。  南京总面积6 597千米2,大部分为低山丘陵,面积4 2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目的及调查对象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了解当前东莞市横沥中学环境教育开展的状况,从而发现问题,为今后的环境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利用问卷方式以横沥中学7个科82名教师和83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  收回教师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97.6%。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教师,其学科分布为地理8人,生物11人,物理9人,化学12人,数学12人,语文18人,政治10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理科学巨大进步和国际地理教育改革创新背景下,我国地理教学论学科建设虽一路颠簸却始终向前发展。这种发展是由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与地理教学理论革新交织而成的。地理教学理论革新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路向,地理教学改革实践又为地理教学理论革新奠定了厚实的实践基础。回顾30年来我国地理教学论关于其研究对象、地理教学本质、地理教学活动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与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地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必要性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它由一组能力构成。各种智能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在从事某种活动、解决某个问题时,是多种智能协同活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关于课程开发的理念,为地理课外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区域性来看,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从本地区来进行研究,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今后乡土地理的学习,还可以对学生
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合作进行了一项名为“各国对环境相关影响的评估”的研究,评估包含了造成环境退化的7项指标:天然林木损失程度、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海洋捕捞、化肥使用、水污染、碳排放和物种受到的威胁。以下是对地球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十个国家的排名。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指的每个国家总的破坏程度,而不是“人均”破坏程度。  巴西在报告包含的所有7大类别中,除海洋捕捞之外,巴西均跻身前10名:天然林木损失为第1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要位置。创新教育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展示和交流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地理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地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