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08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这部法律专门辟出一章对“无障碍环境”作了规定。法律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强调改善人为环境,体现社会对所有公民的关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创造“无障碍环境”有什么意义?有哪些设施可以体现“无障碍环境”的推行?时至今日,“无障碍环境”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得如何?就此,笔者特意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无障碍环境建设成绩显著
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大致有六个方面。
①在一切公共建筑的入口处设置坡道,其坡度应不大于1/12;②在盲人经常出入处设置盲道,在十字路口设置利于盲人辨向的音响设施;③门的净空廊宽度要在0.8米以上,采用旋转门的需另设残疾人入口;④所有建筑物走廊的净空宽度应在1.3米以上;⑤公厕应设有带扶手的座式便器,门隔断应做成外开式或推拉式,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⑥电梯的入口净宽均应在0.8米以上。
1989年4月1日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颁布实施。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城市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人行道上醒目的盲道;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设有发声装置;许多新建的场、馆、所和生活小区的通道、环境都要求按照无障碍规划和设计;有的城市在高校和社区中推广手语,为聋哑残疾人营造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有些城市的公共汽车站牌下面配有盲文;大型公共建筑中修建了许多方便乘轮椅残疾人和老年人从室外进入室内的坡道,以及方便使用的无障碍设施(楼梯、电梯、电话、洗手间、扶手、轮椅位、客房等),如郑州“丹尼斯”各大超市的坡道电梯为乘轮椅的残疾人和老年人购物提供了方便。这为残疾人出行、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公众期待这样的和谐与进步越来越多。
二、郑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现状
郑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目前相对落后,同残疾人的需求有较大差距。通过对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发现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部分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例如,纬三路、经五路人行道上的盲道虽用花岗岩雕刻但纹路很浅,走上去根本没有感觉,几乎是装饰;附近有一建筑工地的围墙距离盲道只有大约10厘米,给盲人行走造成不便。
(2)公共场所中,出入口、电梯、楼梯等没有无障碍设计。例如,多数电梯没有语音报层更没有盲人按钮;纬三路北侧的建设银行、经五路西侧的中国银行、纬五路北侧的交通银行、光大银行都设有自助取款机,下面有一级或两级台阶,然而,没有一家建有供残疾人轮椅使用的坡道;花园路东侧的“花园路邮局”门口没有坡道;设在路边的公用电话的位置太高,坐在轮椅上的人难以够到;各级学校教学楼的楼梯设计中没有残疾人通道。
(3)无障碍设施在郑州市还不普遍,其重要意义远未被人们所认识。无障碍环境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对于社会而言,现在最大的障碍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调查中笔者意外发现一处生活小区,一年前刚建成时每个门洞都建造了残疾人坡道,现在那些坡道竟然全部被拆除。看来,在个别领导的思想上,这些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只是为了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三、创造无障碍环境的意义
由于疾病、灾难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身体残疾以及由于年老体衰的弱势群体,生活、出行、社会交往有很多不便,对住宅环境、公共场所的设施要求也会与常人不同。
资料显示,中国现有8 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因为身体或精神上的某种缺陷,残疾人以及家人无奈地承担起命运带来的不幸,他们的生命历程往往浸透了艰难、苦恼、心酸、失望等种种常人难以体味的感受。而社会为了人道与和谐,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提供更多的帮助。实现残疾人应有的平等权利,也是全社会形成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的基础。社会的救助和残疾人的自强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体现。
人到老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肢体还是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会对台阶、沟槛、楼梯、蹲式便器等公共场所的部分设施,逐渐感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威胁。而且年事越高,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需要社会上各方面的照顾也就越多。
一个坡道,既可使残疾人走出家门,又方便其他公民;影视字幕,既可使聋人走出无声世界,又利于社会信息传递……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形象与国际形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应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每一个人都要做到思想观念无障碍,扶老助残,使环境无障碍,让社会更和谐。▲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450001)
一、无障碍环境建设成绩显著
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大致有六个方面。
①在一切公共建筑的入口处设置坡道,其坡度应不大于1/12;②在盲人经常出入处设置盲道,在十字路口设置利于盲人辨向的音响设施;③门的净空廊宽度要在0.8米以上,采用旋转门的需另设残疾人入口;④所有建筑物走廊的净空宽度应在1.3米以上;⑤公厕应设有带扶手的座式便器,门隔断应做成外开式或推拉式,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⑥电梯的入口净宽均应在0.8米以上。
1989年4月1日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颁布实施。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城市的大街上,可以看到人行道上醒目的盲道;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设有发声装置;许多新建的场、馆、所和生活小区的通道、环境都要求按照无障碍规划和设计;有的城市在高校和社区中推广手语,为聋哑残疾人营造无障碍的社会环境;有些城市的公共汽车站牌下面配有盲文;大型公共建筑中修建了许多方便乘轮椅残疾人和老年人从室外进入室内的坡道,以及方便使用的无障碍设施(楼梯、电梯、电话、洗手间、扶手、轮椅位、客房等),如郑州“丹尼斯”各大超市的坡道电梯为乘轮椅的残疾人和老年人购物提供了方便。这为残疾人出行、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公众期待这样的和谐与进步越来越多。
二、郑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现状
郑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目前相对落后,同残疾人的需求有较大差距。通过对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发现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部分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例如,纬三路、经五路人行道上的盲道虽用花岗岩雕刻但纹路很浅,走上去根本没有感觉,几乎是装饰;附近有一建筑工地的围墙距离盲道只有大约10厘米,给盲人行走造成不便。
(2)公共场所中,出入口、电梯、楼梯等没有无障碍设计。例如,多数电梯没有语音报层更没有盲人按钮;纬三路北侧的建设银行、经五路西侧的中国银行、纬五路北侧的交通银行、光大银行都设有自助取款机,下面有一级或两级台阶,然而,没有一家建有供残疾人轮椅使用的坡道;花园路东侧的“花园路邮局”门口没有坡道;设在路边的公用电话的位置太高,坐在轮椅上的人难以够到;各级学校教学楼的楼梯设计中没有残疾人通道。
(3)无障碍设施在郑州市还不普遍,其重要意义远未被人们所认识。无障碍环境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对于社会而言,现在最大的障碍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调查中笔者意外发现一处生活小区,一年前刚建成时每个门洞都建造了残疾人坡道,现在那些坡道竟然全部被拆除。看来,在个别领导的思想上,这些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只是为了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
三、创造无障碍环境的意义
由于疾病、灾难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身体残疾以及由于年老体衰的弱势群体,生活、出行、社会交往有很多不便,对住宅环境、公共场所的设施要求也会与常人不同。
资料显示,中国现有8 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因为身体或精神上的某种缺陷,残疾人以及家人无奈地承担起命运带来的不幸,他们的生命历程往往浸透了艰难、苦恼、心酸、失望等种种常人难以体味的感受。而社会为了人道与和谐,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提供更多的帮助。实现残疾人应有的平等权利,也是全社会形成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的基础。社会的救助和残疾人的自强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体现。
人到老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肢体还是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会对台阶、沟槛、楼梯、蹲式便器等公共场所的部分设施,逐渐感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威胁。而且年事越高,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需要社会上各方面的照顾也就越多。
一个坡道,既可使残疾人走出家门,又方便其他公民;影视字幕,既可使聋人走出无声世界,又利于社会信息传递……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形象与国际形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应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每一个人都要做到思想观念无障碍,扶老助残,使环境无障碍,让社会更和谐。▲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