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与公共艺术中的一些问题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i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自己的形象,这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是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深刻印象。一个没有文化特质的城市不会有特色鲜明的形象,也不会有建筑特色和城市魅力。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和环境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必然要开始关注城市文化特质和文化定位。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现代城市的发展、站在现代消费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站在现代传播学的角度看城市公共艺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笔者认为可以对城市公共艺术给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即:城市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人类城市文化生态圈内、包括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内的、由艺术家在一定的公民意识引导下、以公共文化资源为媒介在公共环境完成的能够由公众继续参与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有三个涵义:
  1、面向(to)公众发言的,以公众为对象。
  2、是为了(for)公众而思考的,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出自私人立场或个人利益。
  3、是有关(about)公共事务的,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家的言说对象是公众,言说目的是公众的利益,言说的主题应当是关于公共社会的问题。在这里,艺术家带给大众的不仅仅是图形和图像,另外。他给大众提供了一个透过其艺术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审视人生、社会和审视人类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认知的价值定义和思考。
   二、公共艺术家的责任
    一位优秀的公共艺术家,必须要成为一位广博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不仅需要具备满腔的社会良知和道义,自觉的关注并投身于社会公共事业,而且还应当对社会公共领域内的重要事物或问题有所研究并形成独特见解。面对公共事物,公共艺术家同样会有与普通大众相似的彷徨、渴望与呐喊。所以,公共艺术家绝不是在扮演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或教育者,他只是通过公共艺术作品建造一个不同阶层和领域的公民实现平等参与、民主交流的艺术平台。这无疑给公共艺术家们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专业要求。如果说公共艺术是社会公共意志的一扇窗口,那么公共艺术家就是打开这扇窗户的人,正是他们的智慧与创作使得普通大众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多的参与艺术、享受艺术,进而提升公众的主体意识和整体素养。
   三、现实中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期,公共艺术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出现并迅速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开始注重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然而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公共艺术建设过程中政府意志的影响,过去很多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由领导说了算,“公共性”缺失,甚至把一些公共艺术当作“形象工程”来对待,在主题上往往更偏重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也有一些艺术家把公共艺术当作主观艺术来对待,这种居高临下俯视公众的传播姿态完全忽视了公众对作品的接受与参与。一些艺术家在讨论公共艺术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人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或建筑雕塑以及城市景观设计的同义词。目前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虽然当今公众开始重视公共艺术,但是对公共空间的维护意识却比较缺乏。无论是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其维护不仅需要政府等部门的管理,还需要市民意识的呵护。这里的“参与”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指艺术家在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忽视公众对艺术作品的参与。其二是指公共艺术创作过程缺乏公众的参与。
  公共艺术是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所以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果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公共艺术也只能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点缀。我认为,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宏大背景,以此为依托,公共艺术设计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实用性、便利性、审美性,更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使之融入到更广阔的自然中,达到浑然一体,完美统一。除此之外,公共艺术作品还应该具有反思、前瞧和批判性。着眼于现实和未来,担当起“社会推动力”的角色,推动社会全面和谐进步。
  没有公众的交流就构不成公共艺术的空间。公共艺术的参与性诉诸公众感官应是全方位的,而我们身边的雕塑大部分只是满足了人们视觉层面的需求。从选择艺术家、决定作品安放的地点、制作的历程,直到完工后的呈现典礼。都可以让大众参与。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对创作过程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当然,这里面既存在创作过程根本就没有给公众参与机会的问题,也存在公众自身缺乏参与意识的问题。如何在防止决策者武断决定的同时,又能正确运用公共意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的课题。
  2、作品没有强调城市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增强,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在同一化、同质化,环境感受也在趋同。城市景观也越来越相似:宽广平坦的大道、大面积的绿地系统、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高层建筑等等,许多城市都存在城市个性特征不鲜明的问题。例如我小时候的海淀镇和中关村是非常具有北京本地特点的城郊村镇,那些连排的平房和参差的院落掩映在巨大的槐树和垂柳当中。夏季的时候,泉水环绕着海淀镇,稻田与荷花连成一片。在震耳的蛙声和蝉鸣声中,该子们游戏在万泉河畔。黄庄、万泉庄、六郎庄、老虎洞、槐树庄、彩和坊、太平庄,听听这些地名就已经可以感受到地城文化的色彩了。
  诚然,我知道社会工业化的力量是一定会灭亡小农经济的,社会的进步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与今天的中关村常常使我不敢相认比较起来,更使我困惑的是城市周边房地产项目的名称:“格林小镇”“纳帕溪谷”“罗马花园”“枫丹丽舍”“莱茵河畔”“左岸公社”。作为曾在德国留学、工作和生活过五年、游历过十二个国家的我,看着在一条小水沟旁盖的房子被虚张声势地描绘成“莱茵河畔”、看到那些与不入流的抄袭雕塑为伍的房子被冠以“罗马花园”、看到比例结构均缩小一号、类似卡通造型的“枫丹丽舍”花园洋房时,心里常常浮现出一个奇怪的问题:是谁这样残酷地剥夺了大众对公共空间的命名权?使我们的北京失去了内涵与特点,答案应该来自我们自己。更有趣的是我们常常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找到相同的公共艺术作品(甚至跨越省市)。  3、没有定义标志性建筑和雕塑  一个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和雕塑不仅可以反映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重要的是它可以形成城市人民的一种精神凝聚力,它所散发的强大魅力使每一个人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城市形象建设与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做出总体的公共艺术策划对于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虽然在我们的城市中许多新建的建筑都被称为地标性建筑,但是从视觉元素的角度看它与当地文化传承是否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这方面的探讨和交流是否深 入?假如在一个城市里看不到她自己历史的传承和发展的轨迹,永远都在漂移当中而没有根基,我们对它的印象怎会深刻?在与国际化、现代化接轨的同时,还要有能力从当地的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中深度挖掘城市的特色,展示城市的吸引力。
  4、公共空间被商业利益蚕食
  例如就城市中的商业步行街而言。它并不是一条纯粹意义上的步行街。作为商业繁华区最能体现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一方面正在饱受大型广告牌的侵占,人们的视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在现代城市中,广告已经渗透到街道的各个角落,美丽的广告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是一些缺乏规划的户外广告正在成为破坏靓丽风景线的杀手。如一些大型广告成了广场的背景,一些天桥上的广告牌挡住了美丽的夜景。随着近些年来城市高档住宅区的建设,一些开发商瞄准了公园周边的良好环境,于是大量的景观住宅出现在城市公园的周边,把属于城市公共资源的公园演变为私人的后花园。人们不断扩张自己的私人空间,把公共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公共空间属于公众,如何将公共空间还给公众是一个应引起社会各方面重视的问题。
  
  四、对公共艺术内涵的再认识
  
  无论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还是公共艺术家的角度,我们都有必要强调公共艺术作品的内涵:
  1、我们公共艺术的目标对象是谁
  目标受众是领导、外来游客抑或市民?还是行驶在路上的司机和乘客?只有针对目标群体,才能有真诚的创作设计。公共艺术设计通常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面临的目标群体不可能是单一的,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反映出开放胸襟,迎接四方来客,又要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质,贴近当地公众。
  2、表现主题应该包括什么
  有些城市可能具有充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是有些城市则不然,可能自然环境还是相对恶劣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赞颂的是人民中进发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这其中体现出的人性力量和光辉是真正动人的精神实质、是当代人类的自豪。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景观雕塑往往沉湎于城市过去的辉煌,起着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用,如此的“形象工程”只落得劳民伤财。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3、什么是公共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不仅仅只是—些单体的建筑和雕塑,它也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连带的其他装置,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整体形象的复杂系统,就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许多城市管理者和艺术院校的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老师都应该“补课”。就城市形象和公共艺术来说,每一件看似独立的作品其实都是整个城市形象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公共艺术家绝不是在扮演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或教育者,他应该让自己的作品融入城市形象管理机制,并通过公共艺术作品建造一个不同阶层和领域的公民实现平等参与、民主交流的艺术平台。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科学认读活动中,作者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看,让幼儿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导下,观察图上的内容,老师加以讲解,使幼儿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直观感知教学法从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提高了幼儿认读活动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发展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认读 教学策略  幼儿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其表现出了积极
目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是成功现场心肺复苏后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B型脑钠肽是机体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时由心室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这种因子可以对左心功能进行评价。本
摘 要: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它不仅是知识启蒙,还包括兴趣和态度的启蒙。幼儿园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育过程。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文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启蒙教育  幼儿是好动、好奇、好问的,他
摘 要: 游戏是幼儿平时的生活和自己想象世界的统一。生活中的经验为幼儿的游戏表现提供了条件,虚构的想象能够使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充满想象和创造。幼儿的世界就像是一个万花筒,百般绚烂映入眼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不断创新游戏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创新 幼儿教育 自主性游戏  蒙台梭利认为:“每一个幼儿都有一种创造的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游
◆摘 要: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素质教育提出:教师要培养能够自我管理,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孩子的要求。为此,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已成为我们班主任共同探讨的话题。本文浅谈了利用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热情,提升学生的素养。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管理,学会自我约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摘 要: 战斗精神是当代军人必备的素质,本文就新环境背景下如何深化认识,理解战斗精神的地位作用、了解其培育任务的艰巨性、紧迫性进行了表述,并进一步阐述了战斗精神培育的着力点,提出了具体的战斗精神培育措施。  关键词: 军事斗争 战斗精神 培育措施  习主席在军内各种场合,对大力培育战斗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反复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在党、国家、人民需要
◆摘 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双一流建设工作中,基金的管理工作已然成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高校附属医院为例,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和资助情况,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探索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应用于国家基金的管理,提高基金申报的数量和质量。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精细化管理;双一流  高校的附属医院承载着医学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使命,随着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