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yt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量平等,比值平等,教育平等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7-0043-05
  
  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第28题为: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答案:B
  很多考生选B的理由是:“选项中的比值与材料中的比例接近”。如果进一步追问题干的意思及对“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学生都说“不清楚”。那么,这道题的命题意图究竟在哪里?
  平等,被称为横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戈尔地雅斯难结”,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许多圣贤先哲留下了无数真知灼见。不管各种定义如何,在政治学中,平等的概念有两种基本用法:第一是本质上的平等,即人都是平等的动物;第二是指分配上的平等,即人与人之间应在财产分配、社会机会和政治权力分配上较为平等。本质上的平等常常作为分配上平等的理论基础。“本质上的平等”强调的是人作为“人”的平等,它排斥差别待遇要求绝对的平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不可能存在有绝对的平等,这一种平等只是人类文明不断追求的目标。“分配的平等”强调的是人作为“个人”的平等,它要求合理的差别待遇。对于平等的分类,十分复杂,学者们按不同的标准,大致作了如下三类划分: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完全平等与比例平等;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亚里士多德的平等思想大概可以归结为“完全平等与比例平等”这一类。
  
  一、对亚里士多德平等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亚里士多德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学者中“最博学的人物”。他的代表作之一《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和法学的奠基之作。在该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他的国家观、伦理观和法律观。他在本书论述“公民和政体理论”时指出,“有些人看到和他们相等的他人占着便宜,心中就充满了不平情绪,企图同样达到平等的境界。另一些人的确有所优越,看到那些不能和自己相比拟的人们却所得相等,甚至反而更多,也就心中激起了不平情绪,企图达到不平等的境界。于是,政变出现了。”由此可知,“国家内讧总是由要求‘平等’的愿望这一根苗生长起来的。”进而提出“所谓平等有两类,一类为其数相等,另一类为比值相等。‘数量相等’的意义是你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量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即对平等人实行平等,可以解释为平等人之间的平等。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平等。例如在民主政体下,所有行政与军事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不设或设极低的财产资格限制;任官采用抽签方式;任职不要求特定的经验或技能,任期较短,所授权力有限;同一行政职务禁止连任;给予议事会、陪审法庭和行政人员职务津贴。总之,目的是使所有公民均有最大机会参与政权。在雅典民主制内部,所有公民(并非全部雅典人)在获得政治权利时都处于同等地位。可见,亚里士多德所指的数量平等是在一定的阶级或阶层范围内依据一个价值标准来进行评判。
  “比值相等指根据个人的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即对不平等人实行不同的政策,可以解释为不平等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实际上是一种“比例平等”,“既然公正是平等,基于比例的平等就应是公正的。例如,拥有量多的赋税多,拥有量少的赋税少,这就是比例;再有劳作多的所得多,劳作少的所得少,这也是比例”。在古希腊,任用行政人员的方式,平民政体用抽签方式,偶然性大,易于轮流;而寡头政体用选举形式,结果易集中在富户;对法庭陪审成员的选任,民主制为了弥补穷人参与公共事务时的损失,对他们给予职务津贴,而寡头制为了鼓励富人参与公共事务,对不到堂的人员处以罚款。在共和政体下,为了保证富人与平民同时参政,在任官方式上,则在两种方法中各取一部分:废弃任官上的财产资格限制,同时采用选举法;对法庭陪审,为保证穷富双方均能到堂听审,穷人出席给予津贴,富人缺席处以罚款”㈣。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比值相等同时采纳两个价值标准,即一个是财富,另一个是自由身份,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人们根据不同的身份和能力,即不同的标准得到不同的待遇。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各人的主张往往是有分歧的。有些人因自己在某一方面与人平等而要求一切平等;另一些人则凭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优胜就要求一切优先。门望(贵胄)和才德在各邦都属少数,但群众和财富却遍地都有。那么,怎样才能使城邦公民不起“冲突”?希腊人认为整个世界万物都符合“数”的比例关系,适当的数的比例关系就构成和谐。如音调的8度、5度、4度音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构成音乐和谐的根源;“黄金分割”作为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产生和谐的美感。这种造成和谐的适当比例就是正义,也就是所谓“正义原则”。柏拉图的传世名著《理想国》的另一题目就是“论正义”。他认为,根据每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安排其工作,最符合国家的利益,是国家正义原则的体现。其中,人的先天素质是决定其职务高低的关键因素,从而肯定了人的不平等性。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平民主张“数量平等”,即按人头平均分配一切方面的利益;贵族寡头主张“比值平等”,即根据个人的价值,按比例获得权利。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不符合“绝对正义”。“正当的途径应该是分别在某方面以数量平等;而另些方面则以比值平等为原则”,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与政治的稳定需要在“数量平等”与“比值平等”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将这两种平等很好地结合起来。然而,当把这个原则适用于实际问题时,亚里士多德把“数量平等”原则适用于很小的范围,而把“比值平等”原则适用于大得多的范围。关于这样做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身体由各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间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生长,才能维持全身的匀称。否则,身体终必衰亡,譬如说有人脚长四肘而躯干却只及两掣,这样既失去自然形态,一定难以存活。城邦亦然。”可见,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体现的也还是不平等基础上的利益分配原则”。不过,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提出了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与矫正正义(corrective justice)的著名二分法。分配正义根据接受者的功绩来分发荣誉和奖励。矫正正义不考虑当事人的地位,只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造成了损害,就要从损害者所得好处中拿出一部分去弥补受损者,或许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劫富(特指损人利己得来的财富)济贫,或者是充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吧。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平等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1.“数量平等”不是一种 绝对平等,“比值平等”更不是,但它们在实践中的表现,确实又充分体现了平等的判断原则(一些学者归之为:比例标准、宪法界限、机会开放标准)。应当指出,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机会均等也不是绝对平等,因为每一个人在参与竞争之前那种不平等的事实已经存在,如工作能力、身体条件、家庭环境等等。但相对于众多的平等而言,机会均等是最符合平等原则的。2.古希腊政治学家充分注意将“数量平等”与“比值平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同时提出尤其要注意从人的不平等性出发加以区别对待才能符合“绝对正义”。正如柏拉图所言:“对一切人的不加区别的平等就等于不平等。”。固说明他们更多地赞赏“比值平等”。
  
  二、对教育平等的认识与理解
  
  教育平等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伴随着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西方国家多在19世纪时提出教育平等,二战后广泛重视,并积极探求解决对策。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确立了人人平等原则,并将教育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为教育平等权的确立提供了国际法依据。196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第11届会议,会议通过了两个关于教育平等权的联合国文件:《取缔教育歧视公约》和《反对教育歧视建议》。1966年,联合国通过了位阶与效力更高的、现今作为国际人权法的基本文件的两个人权公约。两个公约都重申了人的平等与人的尊严这一终极价值,特别是其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我国已经签署并批准)在规定教育权利的条款(第13条、14条)中贯彻了反对教育歧视原则。1990年联合国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宣言第三条重申了反对教育歧视。至此,教育平等权作为一项国际法保障的权利已经十分明确。教育平等权在我国宪法中也有充分的根据,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平等权,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受教育权。宪法平等权与教育权的结合产生了一项重要的权利:教育平等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以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这些法律为教育平等权提供了保障。尤其是修正的《义务教育法》(2006)加强了对教育平等权的保护。
  “教育平等”就其含义来说,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即教育的平等和平等的教育。前者相对于经济和政治的平等,是“平等”的外延向教育领域的扩张,它的基础在于社会的政治制度,从质上规定了是否可能受教育;后者相对于不平等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深化。它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从量上规定了受教育的机会是否充分。如果我们对教育平等做动态考察,可以看出,教育平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起点上的平等。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学习生涯的机会,即入学机会的平等。起点上的平等是最低层次的要求。二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即考虑以平等为基础的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人,不论其人种和社会出身情况。它表现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等方面。客观因素是指资源投入,包括师资力量,学校外部的各种因素,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设施等。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三是教育效果的平等。指最后目标而言,要求学生走出校门时获得相同的学业成就,从而使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在起点上的差别得以消除。现在世界各国已普遍趋于把这三个阶段结合起来,全方位系统地考察教育平等问题。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一直是被人们所公认的现实教育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则。那么,应该怎样全面分析这一问题?大家都知道,“分数”来自于“考试”,因此,我认为要理清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要理解“考试”。考试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考试者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从这两种目的看,考试可以分为效果考试(水平性考试)和资格考试(竞争陛性考试)。效果考试仅仅是检验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水平,以便更好地制定随后的教学或学习方略。资格考试的核心目的是,给予考试者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以获得某个更高层次的学习或工作的资格。中考和高考属于此类。律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托福考试、GRE等也都是资格考试。
  毋庸置疑,对于效果考试(或称水平性考试)所产生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通俗地说,什么样的程度,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什么样的分数;什么样的分数,反应了什么样的程度),即“对不平等人实行不平等”。显然,这就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比值平等”,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教育过程的平等”与“教育效果的平等”。对于资格考试(竞争性考试)所产生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则至少要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是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如参考地区、阅卷标准、录取依据等完全相同,或者虽是在不同地区,但其他方面完全相同。如,在湖南参加高考的考生,录取时不考虑加分因素等,只以“裸分”作为唯一录取依据,即“对平等人实行平等”,这就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数量平等”,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考生获得了“教育(新的)起点上的平等”。二是在不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如参考地区、阅卷标准、录取依据等不完全相同,这就只可能通过“对不平等人实行不同的政策”,来保障“教育(新的)起点上的平等”。这一平等就是“比值平等”。事实上,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的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制度,国家有好几套高考试卷,阅卷标准、录取比率等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所践行的平等理论就是第二种情况,因此很多人不满,并对此进行批判。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性显而易见,局限性则隐而不露。有学者指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就事论事的平等,并未涉及造成分数差距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根源性问题。分数不能买卖,但教育是能够以有形设备和无形服务的形式买卖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承认遗传决定因素,但不得不承认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因素对分数的影响。任何人的努力都有一定的限度,都与个体所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智力、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对学生上学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的评价。如,湖南省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很大,全省考生绝不是“平等人”。因此,既要肯定、捍卫、维护甚至呵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但也不能把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绝对化,不能以某个分数线或者分数段为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努力消除造成分数差距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根源,实现真正全面的平等。因此,又有一些人提 出,在分数面前应当有所“不平等”,在违反平等的原则下“差别对待”,从而实现最大范围、最大程度的平等。所以才有我们今天众多的加分政策与项目。但有学者提醒:“制定加分规定时,要始终贯彻非歧视原则。对不同类型加分规定的合宪性适用相应的审查标准。对特惠性加分规定适用严格审查标准,取消针对社会优势群体子女的特惠性加分规定。全面清理和规范中考和高考招生中随意加分的违规做法。逐步确立一个中高考加分的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应该以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正义或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为原则。”我认为,这正是上文所述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矫正正义”之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教育平等的重要表现和保证,但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一种绝对平等,也不完全接近“比值平等”,对其平等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现实社会中所出现的在不违反平等原则下的“差别对待”以及“加分”等优惠政策,从理论上讲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平等。
  
  三、结语
  
  平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标准。教育平等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教育政策,对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促进政治民主和社会安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平等并不是一种孤立的教育系统的内部状态,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协调一致。2010年全国新课程文综湖南卷第28题以“教育平等”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广大考生关注并理解社会现实与生活,其立意高远,可谓好题!同时,此题也较好地体现了对新课程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功能,充分发挥了高考对新课程教学的导向作用。
  高考命题应该是十分严谨、科学的。根据本文的分析,该题至少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是题干中所说的“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数量平等”显然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二是对“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所体现出的平等思想既可以接近数量平等,也可以接近比值平等,还可以是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或比值平等高于数量平等。因此,此题应该提供具体的材料引导。另外,教学对平等思想一般不会深入到这个层次,此题考查没有史实依托,试题提供的材料又只限于理论,因此不能体现学科能力。学生从选项中的“比值”联系材料中的“按比例”,即使得出正确答案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大概不是此题考查的本意吧?!
  
  [责任编辑:任世江]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如何将历史思维的训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通过了解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主要依据”,这就将考古认知作为思维训练的一个基本点。初中一年级的
[摘要]基于多边档案,拉钦科重新解读了1962年到1967年之间中苏关系分裂进程,认为中苏分裂的主要原因是1960年代双方在是否維持既有不平等的同盟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苏联领导人企匿维持现有的联盟状况,而毛泽东则要求平等和超越。中苏联盟的破裂在基本层面上是权力的争夺,意识形态扮演了工具的角色,拉钦科的研究启发并引导我们进一步从文明、文化视角来理解中苏分裂。  【关键词】中苏同盟,破裂,冷战,
[关键词]历史,教学,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39—0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想象可以将断裂的历史连接为一幅画面,使逝去的历史“复活”,让学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而弥补教材体例和史料之不足。反之,如果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学生将无法对历史上的思想与情感产生共鸣,历史带给学生的将会是冷酷无情。  什么是历史想象呢
[关键词]人文主义,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5-0057-03    历史新课程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旧课程所没有的,甚至是当前师范大学历史专业的教学也不一定涉及。例如,从大的方面讲,许多师范大学都没有把“世界文化遗产”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从小的方面讲,新课程几乎每个专题都布满了教师们以前从未接触过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59-03    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一位学生对教材提出了质疑:“既然课本上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①,那么为什么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对专制独裁仍旧情有独钟?难道他们缺乏政治头脑,执意无视‘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自掘坟墓?”学生的疑问的确有几分道理,如
[摘要]侵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为切断国际援华线强化了空中作战的力度。1940-1944年,侵华日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滇缅公路及其沿线的桥梁、机场、城镇和乡村实施无差别战略轰炸。日军无视前线和后方、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差别,常以非军事目标为对象,肆意轰炸,导致滇西大批民众非正常死亡或流离失所,居民和社会财产损失惨重,且带来了持续霍乱、阻滞滇西社会发展等严重后果。对日军滇西无差别战略轰炸的历史
虽然高考命题者和一线教师所依据的均是课标和考纲,但二者之间的分歧显而易见。命题者怀揣改进历史教育的理想,而教师似乎总以为命题者不够理解中学历史教学现场。一方面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另一方面中学教学现场往往又束缚了高考试题命制的理想诉求。个中是非曲直一言难尽,本文试以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0题第(2)小题为例(以下简称例题),从高考试题的理想追求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拨作用出发,就上述问题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地图,漫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43-05  近三年高考试题,历史地图和图像史料类型试题不断涌现,这类图史互证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式对传统历史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和II卷第41题这两道题,都是考查学生释读历史地图或者图像信息的能力,提炼出有效信息后,分析其成因或者影响。这两道题答
关键词生活史,教学立意,价值定位,乡土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3-0030-05  生活史是反映社会成员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娱乐休闲及心理变化等方面的历史,它是社会变迁的集中反映。随着史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生活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教学中,却常常存在着教学立意肤浅、内容开发凌乱、价值定位偏颇等问题,没能发挥出生活史内容应
摘 要 汤姆·海登全程参与了20世纪60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在美国人的历史记忆中,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赞扬者认为他是20世纪60年代唯一伟大的人物,改变了美国;批判者眼中的他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反战激进分子、政治和经济上的“反美主义者”和“政治投机分子”。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一直伴随着海登,尤其是被“妖魔化”的形象成为他施展政治抱负的绊脚石。站在被动自卫和防守的立场,海登为了重塑自己作为体制内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