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分析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7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采取温针灸协同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8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可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29),对照组采取单一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采取温针灸协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效果,如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受损状况及痉挛治疗效果等。结果:观察组痉挛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上肢、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GSS评分(神经功能受损状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采取温针灸协同康复训练治疗效果可观,有益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效能,亦能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应用可行性强,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温针灸;康复训练;肢体运动功能;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060-02
  脑卒中(脑中风)患病率较高,致病机制为机体脑血管破裂、梗阻使血液无法正常流入大脑,引致脑组织损伤,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甚至累及生命安全[1]。有关数据表示,脑卒中后致疾率高达70%,而其中最為常见的则为偏瘫,约有4/5患者偏瘫后3周左右会有肢体痉挛的表现,导致肢体关节僵硬,难以正常活动,影响日常生活[2]。纠正脑卒中后痉挛状态,提高偏瘫患者运动效能为当下临床首要义务。多项报道指出,康复训练有助于强化肌肉组织力量,加强关节功能,能够减少康复时间。温针灸为中医特色技术之一,将其运用于肢体痉挛状态改善中,可经改善机体血液训练、新陈代谢,弱化病变周边神经兴奋性,达到机体快速康复效果[3]。本文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收治患者实施研究,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8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纳入标准:通过全方位诊断满足《脑卒中诊疗指南》中关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判定标准;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书;生命体征稳定;首次发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其他因素所致中风;存脑外伤、脑出血;罹患精神疾病;遵医行为较差;中途退出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可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29),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3.03±5.14)岁;病程16~44 d,平均病程(30.26±7.13) d;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3.08±5.12)岁;病程16~45 d,平均病程(30.28±7.11)d。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样本个体间资料具同质性(P>0.05)。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施以降压、调脂及降糖等基础性治疗,在此前提下,对照组实施单一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①良姿位摆放:将患侧上肢尽量外展外旋,伸展肘部,前臂后旋,促使手腕与手指呈伸直状,拇指尽可能向外展开。②Bobath技术训练:指导并帮助患者将其手部举过头顶,两侧持续用力,维持10下/次,6次/d。③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对痉挛部位实施牵拉,必要时给予关节松动术,待痉挛松弛后,开展诱导分离运动,时间40~45 min/次,1次/d,持续训练1个月。观察组立足于对照组基础采取温针灸疗法:选穴,上肢内关穴、肩前穴、曲池穴、合谷穴、夹脊穴及尺泽穴等;下肢风市穴、梁丘穴、太冲穴、环跳穴及血海穴和阳陵泉穴等,用左手将选取穴位按住,采用不锈钢毫针刺入,深度16.67~48 mm,得气后,以平补平泻法对毫针做捻转操作3 min,同时取艾条套,将其点燃后放置在针柄尾部,燃端朝下,将阻燃物置于皮肤之上,以防火灰烫伤皮肤,各穴针灸30 min,结合患者耐受性进行艾灸强度的调整,1次/d,持续诊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以Ash-worth分级进行两组诊疗效果的测评,测评时上肢观察肘关节,下肢观察膝关节。肌张力下降至2级即为显效;下降至1级即为有效;下降幅度<1级即为好转;未满足上述标准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好转率。②运动功能:参考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制对两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展开测定,上肢满分66分,下肢34分,分值越高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借助Barthel指数进行两组生活能力的比较,采取百分制,分值越高越好。轻度残疾,生活可自理(60分以上);中度残疾,生活需在旁人帮助下完成(41~60分);中度残疾,生活需极大的帮助(20~40分);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性极高(19分以下)。④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以CSS量表评分制对两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展开评价,包含8个维度,如面瘫、言语、手肌力及言语等。满分45分,分值越低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资料采用SPSS24.0的统计学软件展开处理,其中研究所牵涉计量资料,如Barthel、FuglMeyer等用t验证、平方差说明,计数资料,如治疗效果选用卡方检验,%表示,统计数据以SPSS24.0分析,两组对比是否具统计学意义可参考P<0.05。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96.55%相比于对照组72.41%明显提高,具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FuglMeyer两组诊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无较大差异(P>0.05);诊疗后,观察组FuglMeyer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Barthel、CSS 如表3所示,观察组诊疗前Barthel、 CSS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区别(P>0.05);诊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Barthel明显升高,CSS明显降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常见性并发症,此类患者肌张力较正常人明显升高,难以完成站立、行走等动作,影响生活、肢体运动功能[4]。基于康复学角度,运动及作业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纠正肢体功能,但局限性较大,远期效果欠佳。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痹症”、“偏风”,致病机制是气血失和、身虚津亏,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于痉挛性偏瘫中获取显著效果[5-6]。
  中医学指出,温针灸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将其引进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诊疗中效果较佳,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有效率、FuglMeyer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温针灸协同康复训练能够增强疗效,改善肢体上下肢功能,考虑是持续不断的康复训练使机体中枢突触联系加强,构建新的运动渠道,促进运动功能修复,温针灸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使患侧肌张力加强,从而实现解除痉挛的目的。同时本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Barthel明显升高,CSS明显降低(P<0.05),提示温针灸+康复训练有益于提高日常生活效能,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考虑是温针灸具显著的舒筋缓急作用,在艾灸火作用下,借助温热之法对经络实施刺激,起到温经活络和活血的作用,同时减轻躯体疼痛,改善生活能力。另外,温针灸于患侧取穴,借助平补平泻法,进而使痉挛状态得以改善,最大化降低神经功能损害,加速机能恢复,这与顾玉玲文献中报道一致,均证实温针灸+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中的理想运用效果,可修复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生活能力改善[7-8]。
  综上,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采取温针灸协同康复训练治疗效果可观,有益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效能,亦能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应用可行性强,属理想且有效的诊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现泽. 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20, 26(27): 20-22.
  [2] 李艳琴, 丁继岩. 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 36(9): 1204-1205.
  [3] 崔俊濤, 张红结. 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 中国疗养医学, 2020, 29(5): 522-523.
  [4] 高塬, 邱晓玲. 针灸对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贵州医药, 2020, 44(4): 605-606.
  [5] 李峰, 陈劲松, 涂美, 等. 温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 35(2): 14-17.
  [6] 芮康乐.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J]. 新中医, 2020, 52(7): 123-125.
  [7] 顾玉玲, 盛卫东, 俞冲等. 运动想象结合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的临床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39(4): 305-307.
  [8] 张喜伟. 运动点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 20(14): 52-5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围绕脊柱创伤患者,采用微创术式治疗,评定其在改善疼痛程度及减少并发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脊柱创伤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A组43例采用传统术式治疗,B组43例采用微创术式,就两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进行比较,另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较A组少(P<0.05)。B组疼痛程度轻于A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肺结核治疗期间采用含左氧氟沙星化疗方案取得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应用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在本院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展开对照研究,纳选对象共计78例,将其以治疗措施差异性作为对照分组方式,将所选对象均匀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选用含左氧氟沙星化疗方案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病灶消失时间和
【摘要】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在胫骨骨折中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以隨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锁定钢板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及骨代谢生物标志物水平。结果: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的Olerud-Mdander踝关节评分(OMAS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足浴法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期间本科收治94例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状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持续治疗6周,评估患者HAMD、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并计算有效率。结果:治疗6周后,针刺联用足浴法对于改善HAMD、Barthel指数、NIHSS均有显著效果,且与针刺组、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摘要】目的:研究对健康体检性高血压症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筛选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高血压症患者96例,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A组(48例)和B组(48例);A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措施,B组患者予以干预化护理措施;结果:护理干预后,A组患者舒张压(90.85±3.05)mmHg,收缩压(141.58±3.02)mmHg;B组患者舒张压(78.81±2
【摘要】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取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4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20例应用动力髋螺钉系统(DHS)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3例应用PFNA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干预组,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术后的髋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的愈
【摘要】目的:分析在痛风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舒适护理所取得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选本院收治的64例痛风患者开展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患者医疗知识掌握水平均有提升,观察组效果更好;观察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医疗时间指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经护理,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得到了改善,且观察组
【摘要】目的:分析预防前置胎盘产后出血中采用两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为收治的46例前置胎盘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动脉球囊封堵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新生儿窒息率、子宫切除率、产褥病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治疗,两组患者新生儿窒息率、子
【摘要】目的:探究在不同时间段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6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与研究组(34例)。对照组实施晚期针灸治疗,而研究组实施早期针灸治疗,就两组的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