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过把农民瘾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让百姓们吃饱穿暖是每个皇帝都要面临的头等大事。因此农耕这件事,即便是日理万机的皇帝,偶尔也要身体力行,客串一把,为天下的百姓做个表率。

康熙皇帝:培育水稻新品种


  你知道吗?在皇宫御苑中,除了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楼台殿宇外,还有一处古朴的院落——丰泽园。它位于故宫以西的中南海內,这里有康熙皇帝的“VIP试验田”。每年,康熙皇帝都会在丰泽园里种种地,体验一下“田园老农”的别样生活。
  丰泽园中种有很多水稻,每年九月会迎来收割季。有一年的六月,水稻刚刚抽了穗,康熙皇帝沿着田垄来散步。猛然间,他发现其中一棵长得格外高。他走近定睛一看,上面的稻粒已经成熟。于是,康熙皇帝将它摘下来收藏,决定留待明年试种,看看它是否还能早熟。第二年,刚刚到六月,试种的水稻就成熟了,个个颗粒饱满。从此以后,丰泽园开始年年种植这种早熟稻米,收成好得足够供应宫中的内膳房用米。
  后来,康熙皇帝还把这种稻米送到江南地区,让百姓们种植。这种水稻在江南可以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产量。

雍正皇帝:体验生活把地耕


  皇帝每年都要出席各种各样的祭祀典礼,祭先农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先农”,就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人。每年春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拜之后,皇帝会亲自耕作。从《清人设色祭先农坛卷》第二卷的画面上,可以看到这场重头戏的浩大繁复。朱红色木制方台,是皇帝的观耕台。台下左右两侧,各有六头黑牛,拖着红色木犁。而在台下正中央的位置,还有一头身披黄衣的耕牛。只见雍正皇帝右手扶着犁柄,左手挥着鞭子,正在田里体验生活。
  比起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的“亲耕”只是一种仪式。从图中就可以看到,在御用耕牛身后,还有两个弯腰弓背的人在用力。

乾隆皇帝:叫上皇后来务农


  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是每个小家庭的劳动分工。作为天下第一夫妻的皇帝和皇后,当然也不例外。每到春耕时期,皇帝不仅自己祭祀、亲耕,还要求皇后举行祭蚕神和亲桑的仪式,为天下妇女作出榜样,这也是由皇后主持的最高级别的典礼。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初春,举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先蚕礼。西苑太液池北端 (今北海公园内) 的先蚕坛上支起了黄色幕帐,帐内供有先蚕神螺祖的神位和各种祭品。孝贤皇后在妃嫔宫女的陪同下来到祭坛,向蚕神跪拜、上香、献祭品。通常在祭拜礼仪的次日,皇后会再次驾临先蚕坛,手持金钩与金筐在桑林中象征性地采上几片桑叶,之后便登上宝座,观看众妃嫔和宫女采桑。这些桑叶被送到蚕室喂育蚕宝宝们,之后还会把优质的蚕茧呈献给皇后,再由皇后献给皇帝、皇太后。
  你看,皇帝们的亲耕活动,有时看起来更像一场皇家“发布会”,但却成功地把提倡农耕、鼓励生产的精神,告诉了全天下的百姓。
其他文献
01  人生中打过交道的老太太们,不知其数。有些老人家我碰面了,赶紧道一声阿弥陀佛,问个好,飞快跑掉。因为我如果不马上敬而远之,就得被念叨得头疼脑热。还有一些老人家,截然相反,轻松有趣。尤其是有个老太太,挺有意思的。  我的大学时代,读的是法学专业,上课的时候,每每昏昏欲睡。因为我爱的是文学,碍于父亲的压迫,不得不选择了法律。  直到有一天,我特意找了一个位于阶梯教室中间的位置,打算偷偷摸摸地吃完
向黎称得上诗歌的“专职伴侣”。她的可贵不在“科研”,在晃悠,在诗歌的内部晃晃悠悠。她走得进去,也能晃得出来。  那天在上海的咖啡馆枯坐,周边有人在闲聊,某帅哥说“没编消息”,我以为是某报社的编辑在夸耀自己当日的悠闲呢。当天晚上我就知道我错了。小帅哥所说的“没编消息”原来是潘向黎的一本新书,叫《梅边消息》。  后来看到了新闻,《梅边消息》“收录了著名作家潘向黎近年来潜心研读、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散文新
1  关山的变化,在和时间赛跑。  从1998年到2018年,一晃20年,7000多个日子堆积起来的情愫,此刻已经化作浓浓的思念,被日子浸泡过的文字,在斑斓的回忆里,一次次把日子拉长。  年复一年,在心底隐隐作痛。  2  那是一年秋天,阳光和温暖成为我唯一信仰的标志。月形山下,我提前领会再见的时候不想说再见的意境。  从月形山到樟树坡,离别是一场相思的雨,淋湿了我的思绪,淋湿了我的情感,也淋湿了
人类用石块垒起的如此坚固的大厦,是人类力量最伟大的结晶,也可能会夷为平地,而那一闪而过的言辞,那思绪飞扬时即逝的表达却延续了下来,但它不是历史的回音,不是纯粹的建筑奇迹或令人肃然起敬的遗迹,但它的力量依旧强大,生命依旧鲜活,有时候远比当初说出来的时候更加坚强有力,它穿越了三千年的时光隧道,为生活在现在的我们照亮了世界。 ——丘吉尔  “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钱锺书  亚里士多德说:“比
夏天最大的福利,莫过于吃西瓜。秋冬季也有西瓜卖,但一则贵,许多时候不是吃不起,只觉得不时不食,“造孽”;二是秋冬的西瓜,吃起来莫名地不甜不脆生,红得也虚情假意,像小时候上台表演,被老师当脸猛抹一把的粉;三就是氛围问题,冬天吃西瓜,透着骄矜,也寒,吃不舒服。夏天,渴热之际,抱着西瓜啃,酣畅淋漓,满手红湿,汁水横溢,痛快爽利。  我小时候,吃西瓜特别不爱切得一牙一牙细密密的,再使白瓷盘端。须得粗切大斩
序言一 :铁凝  这段时间,身边许多朋友都在谈论《朗读者》。他们中有些是文学界的同行,但大多数从事的工作与文学并无直接关联。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甚至罕有交集的身份,然而当谈论《朗读者》、谈论节目里那些经典篇章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流露着相同的情感,那就是温柔与感动。我愿意相信,在这一刻,我与他们共享着同一个幸福的身份,那就是文学的阅读者、人类心灵的倾听者。  我同时注意到,由《朗读者》而起的诵读文学经
我仅仅是为了短跑而诞生的一位男子而已。从我诞生之日起,我的短跑命运就已经决定了,这一点千真万确、毋庸置疑。  我的父母曾是奥运会百米短跑冠军。可是,我从来就没见过他们。父亲是我出生很久以前那个时代的运动员。可是,他创造的世界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母亲是我出生数年前,在体坛上非常活跃的一位运动员。据说,她刚过全盛时期就不幸死于非命。  不过,科学家成功地从母亲体内取出了仍存活的卵子,并作为政府的财产存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幼儿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幼儿教育不仅仅只关注幼儿对文化技能的全面掌握,更加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而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该项幼儿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文章立足德育的视角,提出了以大班幼儿礼仪教育为例的具体实施策略,希望为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德育;礼仪;大班幼儿;教育水平  俗语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
一眨眼,女儿要出嫁了。  春节前,两家人坐下来商量,婚礼日期定在5月10号,农历四月初四。  我高兴又失落,心绪莫名低沉起来。做父亲的在这个关口,都是这样的心情吗?其实早就明白,有了女儿,这个日子就不慌不忙地来了,只不过它像深夜里笔直马路上遥远的汽车灯光,一时半会儿感觉不到移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我仿佛做了一个甘蔗般幽长的梦。冷不防,这个日子如同急刹车顶到鼻尖,难免让人心乱神慌。嫁女的心情原来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