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悲伤可以看见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7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而我做的只是看到他,并和他在一起。
  “哔哔哔”,2020年3月18日一大早,我的手机QQ信息提示音突然响了起来。一查看信息,原来是徒弟小杨发来的一段话,大致说的是她班级里的一个叫小A的12岁男孩,在家里突然害怕起死亡来,进而哭泣、失眠,他的母親很担心他,想让小杨老师帮忙找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是什么让这个12岁的男孩这般的无奈与焦虑?这焦虑背后的内心期待和需求又会是什么?作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我决定靠近这个孩子的心灵,帮助他拨云见日,重获阳光。
  当日中午11:30~12:20我和小A的妈妈进行了一次50分钟的会谈。
  下午1:00—2:00我与小A的班主任小杨老师进行了60分钟的沟通。
  下午2:00—2:40我着手准备辅导预案。
  这是我整理的关于小A的基本资料(见下表):
  我发现了孩子的“自愈动力”和缺失的“心理支持”
  小A性格开朗,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强。由此我想到他是有自愈能力的。但是单亲家庭的现状让小A缺失父爱,对母亲的依赖感增强。当下的疫情让他的同伴关系几乎断裂。对于小A而言,他更需要外部的“心理支持”。
  我为小A设计了辅导预案,具体如下:
  1.建立信任的、和谐的咨询关系是咨询顺利开展最关键的一步。
  如何才能与电话咨询的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信任的咨询关系呢?辅导老师起着主导作用,首先需要给学生留下一个真诚而真实的第一印象,其次要让学生觉得你亲切,与他是平等关系,最后还要让学生觉得与你沟通很有安全感。
  2.正常化、一般化孩子的感受及“问题”带给孩子的闲扰,让孩子获得理解与支持。
  有死亡焦虑情绪的孩子,眼睛里看到的只有问题,头脑里想到的只有糟糕的结果,心里感受的只有无力感与孤独感,貌似唯有自己深陷泥潭,难以自拔。当辅导老师能无条件地关注到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获知他这种情况很普遍、很正常时,孩子可能就有一种团体的力量感、归属感,孩子内心就有了面对困难的希望。
  3.问题外化,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从而把问题和孩子分开,让孩子能从问题中抽离出来,从更高更远处看问题。
  被问题困扰的孩子,通常陷在问题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客观看待问题,深陷负面情绪之中,看不到自身的力量。当辅导老师尝试着询问孩子“问题给你带来了些什么影响”时,就已经把问题和孩子分开了,孩子若能从问题中抽离出来,他就能重新看待问题,探寻到更有效的方法应对问题或与问题相处了。
  4.聚焦美好未来,强调落实行动,让希望与目标落地生根。
  其实每个来访孩子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难以自我解决的困扰,但同时也充满着强大的力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辅导者要相信来访孩子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专家,帮助他们看清自己内心的期待与需要,厘清自己的思绪,探讨方法,拓展支持系统,发挥自我主动性,落实到行动中。当孩子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实现目标的信心,有了可行的方法,有了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有了接纳自我的力量,孩子就有能力也可以更好地面对自我、面对问题了。积极的改变与行动才是孩子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终于到了晚上6:30,电话铃响起,我接通了电话……
  我感受到孩子对死亡的“害怕”
  我们先自我介绍,我告知小A,今天的谈话时间可能要50分钟左右,对本次谈话内容,作为辅导老师的我会秉持保密原则。
  电话里的小A刚准备张口讲述,就被自己“呜呜……”的哭声打断了。我赶紧缓和气氛,对小A说:“你能跟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你家吗?然后,找个舒服的位置坐好,并准备好纸巾。”这招挺灵,小A哽咽着跟我介绍着家里的布局,哭声也渐停。
  “听说你上网搜集了关于死亡的一些资料,能简单地和老师介绍一下吗?”
  “嗯,网上对于死亡大概有三种觯释:(1)认为死亡就是消失,什么也不会留下;(2)认为死亡就是灵魂去到另一个空间,人们在另一个空间里还可以相认;(3)认为死亡后可以转世投胎,但是对前世的事情再也记不起。”
  呵,这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男孩,他口齿清晰的表述,让我对与他接下来的谈话充满信心。
  “如果让你用颜色来表达你对生命终结的感受,你的答案是什么呢?”我继续引导着话题。
  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第一种解释,我会用黑色表示,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了。”
  “第二种解释,我会用我最喜欢的绿色表示。”他顿了顿,“妈妈也认为人死后灵魂可以到达另一个空间,我还可以和她相见、相识。”
  “第三种解释,我也不喜欢,我会用白色表示。”
  “小A,你很厉害!短时间就能通过你的语言把自己对死亡的感受表达m来。”我一边鼓励他,一边设法与他共情,“其实,对于死亡,我们谁都不确定,所以,老师也会和你一样,对死亡充满恐惧。看到身边亲人的离去,感受着他的爱从我们的身边被残忍抽离,我也害怕。”
  电话那边突然沉默了……
  此刻,我必须让谈话暂时告一段落:“小A,通过我们刚才的聊天,你对你之前的观念也好,还是情绪也罢,有没有一些改变呢?”
  小A想了想,说:“我觉得对死亡的害怕,我有,其他人世会有。”
  是啊,真正能帮助小A的只有他自己。他的害怕我看见了,并且能感受到。这点对于小A来说显然很受用。
  我觉察到孩子对爱的“贪婪”
  “老师,我还是害怕。害怕得经常做噩梦呢!我怎么办呢?”电话那头的小A仍在求助。
  “你的噩梦都是关于死亡的吗?”“那倒不是的。”“你看过电影《寻梦环游记》吗?”“嗯嗯,妈妈给我看过了。”“那你知道这部电影想对我们说什么吗?”“您说。”“死亡并不可怕,遗忘才是。所以,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以后为家庭,为社会做些贡献,让大家记住你。”
  随后,我列举了已逝美国篮球巨星科比不死的“曼巴精神”和当下因与病毒作战壮烈牺牲的李文亮医生的“活微博”。我想给小A树立正确的观点: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虽肉身消亡,但精神不死。
  “可是,我不大可能像科比和李文亮医生那样啊,我就是个普通的人,谁会记住我呢?”为了笃定他的观点,电话里的小A继续说,“像我的太爷爷、太奶奶,我根本记不住他们呀!”
  “你只要心中有爱,并把这种爱表达出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大家就会记住你。”我在电话这头说,“你看,你对妈妈的爱,你妈妈一定能感受得到。以后试着对其他人友好,那么别人也会记住你的。”
  来自单亲家庭的小A,明显看重“被爱”和“被尊重”。也许他对“死亡”的恐惧,是他内心需求的另一种表达吧。
  时间过得真快,5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我告诉他,如果还想和老师聊天,可以找时间继续。然后我们在电话里相互道别。
  第二天下午,我又收到了小杨老师的短信:师傅好,小A妈妈刚发信息告诉我,昨晚一通电话后,小A这几天第一次笑了,还跟小A妈妈嬉闹玩笑了好一阵子,小A妈妈非常感谢您的帮助。”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从以上的辅导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与孩子进行“理解性交流”是多么的重要!孩子需要辅导者倾听、发现、感受、包容和支持。如果悲伤能被看见,它就会愈合得更快。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面对他们的情绪,我们在理解的同时务必要坚定地告诉他们:孩子,别怕!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是影响科学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由于缺乏意义理解,导致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时出现了过度关注科学知识点的诵记,不强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不良倾向。科学教师应认识到“意义理解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教学设计时只强调科学知识记忆的现状,树立“为理解而教”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设计 理解 意义  一、《摆》的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摆》是
【摘 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其主要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徐州市新元小学在课程建设的探索中,遵循美育育人规律,开设“慧美”特色美育课程,突显了“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孕慧、以美益心”的课程特色,初步实现了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转变。  【关键词】美育 特色课程建设 探索与实践  一、美育基础:学校概况与育人理念  在悠悠故黄河畔,一座绿色的校园,在徐州奥体旁静静“绽放”,它就是徐州市新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重塑 小学数学  一、源起:教师的不在意VS学生的执着研究  (一)第一次震撼  在最近的毕业总复习练习时遇到这样一道题:在一个长5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中,最多可以画多少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这可谓是一个经典的老题目,我也曾专门讲解过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用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去除以直径,看长和宽分别包含多少个直径,然后相乘得到总个数)。具体解答过程如下:50÷6=8(个
[摘要]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也是国家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诉求。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检索阐述学生学习品质的教育意蕴,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及数学学科属性提出学生学习品质要素的数学化定位,通过具体实践例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品质培养途径。  [关键词]学习品质 教育意蕴 核心要素 培养途径  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理
雨点  1  我刚跨出旅馆,就被一阵雨点子打了回来。老板娘从柜台上捡了把伞递过来。“大哥,莫要嫌弃。”  是桃红色的小阳伞。感觉滑稽,但还是接了。  东岳庙街的青石板路已湿了,油汪汪的。稀稀几个行人,提着鸟笼、水烟筒,走得慢条斯理,也不打伞,不戴草帽。小馆子开了两家,有小学生在吃米线,韭菜的味道隔街传过来,冲鼻子的清香。隔壁的理发铺开了半扇木门,里边有男人在响亮地打喷嚏。昨晚我推着拉杆箱进来时,已
母亲曾告诉我,那是一条真实的鲤鱼,大得吓死人。黄河决口后,它搁浅在城北一片沼泽里。发现它时,已是遍体鳞伤,只在鳃边含一团泥浆,它不仅顽强地活着,身上剩下的鱼鳞依然金光闪闪……  那片沼泽就在母亲的村子附近。母亲说,很多年后,还有人在那里捡到过一片碗口大的鱼鳞……  那条鱼曾是我少年时代最难受也最感动的记忆。  ——谨以此作献给那条不死的鱼!  ——作者题记  第一章  天空蓝得澄澈,只几片白云浮在
【摘要】我集团校在打造体现“综合”与“实践”特质的“怀德”数学课堂新形态中,以“探索怀德数学课程统整实施的有效方式”为切入点,进行数学课程统整实施的实践研究。本文以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主题单元统整教学研究为例,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主题单元 统整教学 实践与反思  怀德教育集团在成为市小学数学课程基地以后,在“怀德”数学课程实施中,我们积极探索丰富多彩、鲜活灵动的课堂范式和样态,打造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不是千篇一律,就是无感而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主要原因是缺少习作素材的积累。如果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多彩生活,体验多样活动,那么学生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的素材之源,從而“乐于写”“善于写”。  [关键词]习作素材 观察生活 多样活动  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与周围的一切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也是如此
【摘要】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要体现德法相融、儿童立场、教学共生的基本理念。本文以课例分析的形式,阐述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行动转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道德 法治 开放 共生  2019年起,全国义务教育学校都统一使用了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本套教材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应是注重“数学联系”的教学,教师要经常有目的地揭示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数学联系”。下面,以“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学习为例,谈谈如何构建充溢数学关联性的深刻课堂方面的认识。  一、深究“理解”本义,赋予关联数学更强大的生长力  数学学习中,“理解”无疑是第一位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