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际测试资料表明,由于地质和非地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水井年测试两次,层段注水量的变化较大,影响注水合格率。喇北北二区注水井自2010年全部实施年测试三次测调后,异常井验证减少,分层注水质量、油层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保持稳定。
【关键词】年测试三次;分层注水质量;开发效果
1、区块基本情况
某区块于1984年投入开发,先后部署6套开发井网,经历了基础井网、层系调整、注采系统调整、二次加密调整、聚合物驱油、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等开发阶段。全区共有注水井132口,采油井234口,水井分注率达100%。
2、注水合格率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分析
为了搞清年测试两次的注水合格率的变化情况,选择2013-2014年区块内水驱各套层系注水井的测试资料及检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图1 分井网统计某区块检配情况
发现不同井随测试后时间的延长,注水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基础井网的变化幅度较小,六个月内由92.3%下降到76.9%。一次加密和二次加密井在四个月以后注水合格率下降幅度较大,六个月后分别由90.9%下降至45.5%和87.5%下降至21.3%。
2.1注水合格率影响因素分析
(1)水质因素影响
“十一五”期间,注水站出口水质达标率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管线、管柱腐蚀等原因形成油层的二次污染,导致注水质量仍然较差。以往水质取样的检配井已经表明:注入水质越差,层段注水合格率越低。
注入水水质差,易造成堵塞器异物堵塞。2013-2014年统计该区块造成堵塞器异物堵塞的井达87井次183个层。及时发现的异常井,全井表现为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减少,个别层段吸水量下降或不吸水,这类注水异常井容易被发现,能够及时进行测试验证;不能及时发现的异常井,注水井个别层段堵塞,但其它吸水能力强的层段注水量增加,全井未超出资料应用范围,此类注水异常井一般只能到了正常测试周期才能发现,异常注水时间较长,危害较大。
(2)井组动态变化因素影响
采油井采取增产措施后,连通注水井注水压力下降,层段吸水能力增强;油水井开关井,平面注采关系发生变化,层段吸水状况变化,导致层段实际注水合格率下降。
例如:X-1井于2013年2月因大修关井,5月份对X-2井进行周期测试,发现某层段检配不合格。分析认为是 X-1井关井,导致平面注采关系发生变化,注水合格率下降。
2.2注水合格率变化规律分析
对2012、2013年测试资料及检配资料统计,按照层段注水量、油层渗透极差、吸水层发育好坏等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层段注水量越高,注水稳定性越好
层段注水量大于30m3的,6个月以内注水合格率变化幅度不大,比较稳定;注水量介于5-30m3和小于50m3层段,四个月以后注水合格率下降较幅度较大。
(2)油层渗透率级差越小,注水稳定性越好
以2为界限统计油层渗透率级差对油层注水合格率变化情况,发现层内渗透率级差大于2的注水合格率变化幅度较大。到7个月时已经有50%的层不合格。层内渗透率级差小于2的注水合格率变化幅度比较稳定,到7个月时仍保持较好的合格率。
(3)主要吸水层发育越好,注水稳定性越好
通过对表外储层、表内薄层和表内厚层统计发现,表内厚层的注水情况较好,注水合格率到6个月测试时仍保持在80%。表外储层较差,四个月以后下降较快。
3、缩短测试周期实施效果
自开展缩短测试周期测试以来,区块的异常井验证、分层注水质量、油层动用程度等均有所变化,具体表现在:
(1)缩短测试周期测试后区块异常验证井数减少
表1 测试工作量对比情况
异常验证井次减少比例为34.88%,减少了测试工作量。
(2)分层注水质量进一步提高
统计2013该区块检配井第三个测试周期和2012年第一个测试周期的检配情况,检配合格率比2011年的47.9%高29.4个百分点。
(3)油层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统计区块内测试的吸水剖面井的油层动用情况发现,表外储层、表内薄层和表内厚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开发效果保持稳定
经过缩短测试调整,区块的各项开发指标均保持稳定。2013年年均含水为94.47,年含水上升值为0.01%。比2011年的0.04%高0.03%。
结论及建议
注水合格率受水质因素和井组动态变化因素的影响;随着井网不断加密,测试周期应该相应调整,增加测试次数;缩短测试周期,区块的异常井验证减少,分层注水质量、油层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保持稳定。为了更好的保证周期注水效果,应该优化地面管线布局结构,加大地面管线清洗频次,加强地面管线的检测,确保地面管线对水质带来影响。
【关键词】年测试三次;分层注水质量;开发效果
1、区块基本情况
某区块于1984年投入开发,先后部署6套开发井网,经历了基础井网、层系调整、注采系统调整、二次加密调整、聚合物驱油、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等开发阶段。全区共有注水井132口,采油井234口,水井分注率达100%。
2、注水合格率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分析
为了搞清年测试两次的注水合格率的变化情况,选择2013-2014年区块内水驱各套层系注水井的测试资料及检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图1 分井网统计某区块检配情况
发现不同井随测试后时间的延长,注水合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基础井网的变化幅度较小,六个月内由92.3%下降到76.9%。一次加密和二次加密井在四个月以后注水合格率下降幅度较大,六个月后分别由90.9%下降至45.5%和87.5%下降至21.3%。
2.1注水合格率影响因素分析
(1)水质因素影响
“十一五”期间,注水站出口水质达标率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管线、管柱腐蚀等原因形成油层的二次污染,导致注水质量仍然较差。以往水质取样的检配井已经表明:注入水质越差,层段注水合格率越低。
注入水水质差,易造成堵塞器异物堵塞。2013-2014年统计该区块造成堵塞器异物堵塞的井达87井次183个层。及时发现的异常井,全井表现为注水压力升高,注水量减少,个别层段吸水量下降或不吸水,这类注水异常井容易被发现,能够及时进行测试验证;不能及时发现的异常井,注水井个别层段堵塞,但其它吸水能力强的层段注水量增加,全井未超出资料应用范围,此类注水异常井一般只能到了正常测试周期才能发现,异常注水时间较长,危害较大。
(2)井组动态变化因素影响
采油井采取增产措施后,连通注水井注水压力下降,层段吸水能力增强;油水井开关井,平面注采关系发生变化,层段吸水状况变化,导致层段实际注水合格率下降。
例如:X-1井于2013年2月因大修关井,5月份对X-2井进行周期测试,发现某层段检配不合格。分析认为是 X-1井关井,导致平面注采关系发生变化,注水合格率下降。
2.2注水合格率变化规律分析
对2012、2013年测试资料及检配资料统计,按照层段注水量、油层渗透极差、吸水层发育好坏等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层段注水量越高,注水稳定性越好
层段注水量大于30m3的,6个月以内注水合格率变化幅度不大,比较稳定;注水量介于5-30m3和小于50m3层段,四个月以后注水合格率下降较幅度较大。
(2)油层渗透率级差越小,注水稳定性越好
以2为界限统计油层渗透率级差对油层注水合格率变化情况,发现层内渗透率级差大于2的注水合格率变化幅度较大。到7个月时已经有50%的层不合格。层内渗透率级差小于2的注水合格率变化幅度比较稳定,到7个月时仍保持较好的合格率。
(3)主要吸水层发育越好,注水稳定性越好
通过对表外储层、表内薄层和表内厚层统计发现,表内厚层的注水情况较好,注水合格率到6个月测试时仍保持在80%。表外储层较差,四个月以后下降较快。
3、缩短测试周期实施效果
自开展缩短测试周期测试以来,区块的异常井验证、分层注水质量、油层动用程度等均有所变化,具体表现在:
(1)缩短测试周期测试后区块异常验证井数减少
表1 测试工作量对比情况
异常验证井次减少比例为34.88%,减少了测试工作量。
(2)分层注水质量进一步提高
统计2013该区块检配井第三个测试周期和2012年第一个测试周期的检配情况,检配合格率比2011年的47.9%高29.4个百分点。
(3)油层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统计区块内测试的吸水剖面井的油层动用情况发现,表外储层、表内薄层和表内厚层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开发效果保持稳定
经过缩短测试调整,区块的各项开发指标均保持稳定。2013年年均含水为94.47,年含水上升值为0.01%。比2011年的0.04%高0.03%。
结论及建议
注水合格率受水质因素和井组动态变化因素的影响;随着井网不断加密,测试周期应该相应调整,增加测试次数;缩短测试周期,区块的异常井验证减少,分层注水质量、油层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保持稳定。为了更好的保证周期注水效果,应该优化地面管线布局结构,加大地面管线清洗频次,加强地面管线的检测,确保地面管线对水质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