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皮肤浸润对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估价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6852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回顾性调查了27例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的54个特异性皮肤浸润病灶,以分析其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所有病例随访达204个月或至患者死亡,平均随访54个月。结果:27个病灶显示中度致密浸润,22个为高度致密浸润,5个为轻度浸润。血管周围块状浸润占优势,约33.5%,其次为弥漫性或结节状浸润,各为31.5%,1例为带状浸润。

其他文献
煤焦油与紫外线都可增加动物的皮肤癌的发病率,这一点已得到公认。但是,对于皮肤科外用煤焦油是否会增加人的皮肤癌的发病率尚无定论。该文复习了近年来这方面的文献。动物实验研究:动物试验表明煤焦油的成分之一――芳烃聚合物(PAH)可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转化,变成肿瘤促发因子。
期刊
免疫疗法被认为是一种可用来加速活菌杀灭和死菌清除的方法。该文报告了应用MDT和BCG或灭活W分支杆菌免疫疗法联合治疗未治多菌型BL/LL患者的长期(4~5年)随访结果。研究包括年龄在15~60岁间、细菌指数4+至6+的未治或疗期短于3个月的BL/LL患者,共36例,分为3组。
期刊
菊科植物种类繁多,能引起接触过敏性皮炎,其主要的过敏原为倍半萜烯内酯。菊科植物过敏的流行病学尚不清楚,临床通常表现为季节性空气接触性过敏,其特征类似于光敏感,故导致鉴别诊断上的困难。斑贴试验不能发现所有的病例。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疗效有限,口服有效但易复发。其它的一些治疗方法尚不成熟。
介绍了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与发病相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病理学、发病机理和免疫机制,并重点描述了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各种治疗方案。
曾观察到一些银屑病患者既往有原因不明的谷胶超敏反应史,当食用无谷胶饮食后银屑病病情明显好转。基于这种观察,作者就银屑病中是否存在一种血清抗谷胶抗体(AGA),IgA AGA和(或)IgG AGA升高的亚型,对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大样本的筛查研究。
皮肤转移癌在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某些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可帮助寻找原发肿瘤的部位和类型,此外,组织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的运用对皮肤转移癌和原发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两个自身抗原存在着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220~240kD是人表皮基底细胞内半桥粒斑的成分,含2606氨基酸,空间结构可能是双螺旋。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80kD为跨膜蛋白,由1572氨基酸组成,其中有很多胶原域,推测为一种新的胶原蛋白成分。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机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80kD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上B波紫外线(280nm~320nm)和(或)A1波紫外线(340nm~400nm)照射治疗往往可以缓解某些炎症性皮肤病,如明显改善银屑病、异位性皮炎的皮损,而这一临床抗炎效应与局部前炎症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下降有关系。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病征处理方法治疗性传播疾病(STD)。这种简单的治疗流程是以病人出现的病征,即由不同的(或主要的)微生物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来对STD病人进行治疗。由于STD的临床诊断并非总是准确,用于实验室检查的时间又可能延误治疗而使传染期延长,因而考虑需对病人进行病征处理。
在今天的标准抗银屑病治疗中没有人反对使用包括皮质类固醇、维生素D3、蒽林、焦油类、UVB光疗、光化学疗法、维甲酸类、细胞抑制剂和(或)免疫抑制剂如甲氨喋呤。这些方法对患银屑病的一定人群确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