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壁攀登指南 岩壁上的超级马拉松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s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争背着沉重的拖包接近大岩壁。
吴争和田野攀登酋长岩鼻子路线,田野正在完成著名的King Swing 大摆荡。

什么是大岩壁攀登


  攀岩被称为岩壁上的芭蕾,在中国和全世界都已经非常流行。人类攀登的本能来源于对悬崖峭壁的仰望,总想上去看看那里是什么。我自己开始学习攀岩,也是因为热衷于徒步爬山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些山峰没有徒步道,必须通过技术攀登才能登顶。
  大岩壁或者大岩壁攀登(Big Wall,后文统称“大岩壁”)指的是攀登那些普通人一天完成不了的线路,一般需要在岩壁上露宿。从最基础的攀登动作练习,到能够完成近千米的大岩壁攀登,中间可能需要大量科学的训练。
  我个人觉得,技术山峰和大岩壁攀登,既是攀岩里最复杂的分支,也是最能代表攀登本质的分支,这两种攀岩共同的基础被叫做传统攀岩(Traditional Climbing)。
  我的工作是COROS高驰运动科技联合创始人,但这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攀岩是生活里唯一一件能让我自己集中精力忘记其他所有事情的活动:挂在岩壁上任由山风吹过,脚底下悬空的百米空气,既紧张又刺激。随着线路越爬越高,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生活的世界。笔者基于自身的经验,把过去几年的攀岩训练经历剖析开来,与读者分享一条简明扼要的大岩壁之路。

大岩壁攀登“宇宙中心”优胜美地山谷


  提起大岩壁攀登,就不得不提美国加州优胜美地山谷(Yosemite Valley)。今日的优胜美地是美国最知名的国家公园之一,游人如织。有意思的是,优胜美地的便利店里会出售一种特殊的地图,指导游客如何用望远镜在岩壁上找到正在攀登大岩壁的攀岩者。山谷里有几千条攀岩线路,过百条可以被归类到大岩壁的范畴。
  在最大也是最知名的酋长岩(El Capitan)上面,分布着三十几条极具挑战性的大岩壁线路,比如Alex Honnold去年单人无保护攀登的搭便车(Freeride)路线、Tommy Caldwell和Kevin Jorgeson自由攀登的全球最难的大岩壁线路黎明墙(Dawn Wall),还有被称为地球上最佳攀岩线路鼻子(The Nose)。
  因为岩壁高大,线路上经常会存在超高难度的free climb(自由攀登)绳距,甚至光滑如镜的平板,几乎没有自由攀登的可能。对于非顶尖选手来说,这些路段需要使用器械攀登的手段攀爬。所谓自由攀登,就是所有的攀登都必须靠攀登者的身体来完成,攀登器械只作保护作用,这也是日常常见的攀岩方式;而器械攀登则允许攀登者使用绳梯、岩塞等器械来辅助通过高难度绳距。
  事实上,顶尖选手也需要磕很久才能用自由攀登的方式磕完大岩壁,在平地能够单段红点5.15,不代表在爬掉20段绳距之后,很快能磕掉5.14。大部分攀岩者完成酋长岩的大岩壁线路,都需要3~4天时间。
  拿跑步做比喻,如果说抱石能力像是100米速度,先锋红点能力像是10公里成绩,那么多段传统攀是马拉松,大岩壁就是百公里超马,12小时内速攀The Nose就像24小时内跑完100英里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是世界一流高手水平。
  时至今日,普通的大岩壁攀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顶尖攀岩运动员们的胃口。在卧虎藏龙的优胜美地山谷里,速攀越来越热门。最著名的就是速攀鼻子。这可是一条高差900多米的攀岩线路,即便是普通的海拔提升900米的徒步道,也需要一路小跑才能在2小时内登顶。
  数十年来,这条最知名线路的攀登速度从首攀的47天,已经压缩到了惊人的2小时之内(Alex Honnold和Tommy Caldwell,2018年)。这也能看出在攀岩界,普通攀岩者和顶尖高手的差距,毕竟一个业余马拉松高手可能只比基普乔格(现马拉松纪录保持者)慢50%,而一个业余攀岩者要能比Alex慢10倍完成鼻子,也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

大岩壁上的生活


  我和大岩壁搭档田野两人,在过去的两年里攀登了一些大岩壁线路,包括优胜美地酋长岩的鼻子和半穹顶(Half Dome)西北壁。在墙上挂两三天,最容易被问到的就是如何睡觉,以及如何解决吃喝拉撒问题。
  睡觉可以选择自带吊帐,或者露宿天然平台。吊帐的好处是睡得平整舒服,而且可以搭起来休息的地方很多。坏处是很重,一个吊帐重达10公斤,背到岩壁底下或者爬完了背下来都很折磨人,外加攀登途中要拖上去,耗费额外的体力。天然平台则只有少数几处,如果到达的时候已经被其他攀登者占据,就会面临艰难的抉择:是撤退还是继续往上爬。
吴争和田野在Red Rock Rainbow Wall 进行大岩壁训练,途中露宿平台。

  吃喝很好理解,我们把粮草辎重几天需要喝的水都會放在特制的拖包里,会有几十公斤的重量。攀登的时候不会背着,而是通过滑轮系统,用身体的重量把包拖上来。上厕所则稍微复杂,小便可以就地解决,只要不撒在攀登线路上。大便则需要用专门的“屎袋子”接着,完毕之后打包放进垃圾袋里带下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对岩壁的污染,给所有人留一个舒适的攀登环境。   每晚到达露营点煮饭聊天看星星可能是整个攀登最安逸的时光,只要在岩壁上,我们无时无刻都会把自己固定在保护点上,包括睡觉。这样才不会一个翻身滚下去。

通往鼻子的路


  作为一个攀岩爱好者,从我第一次跨进岩馆摸到塑料岩点,到完攀“鼻子”路线,一共6年左右的时间。最激励我攀岩的动力是技术登山,专项训练大岩壁则是最近两年才冒出来的想法。之前4年的时间,我大部分的户外时间都花在了传统攀岩上,包括裂缝攀登技能、绳索技术、保护技术和多绳距的效率提升。
  高效在多绳距攀登,尤其是技术登山上面非常重要。在山上,绝对安全意味着绝对慢速,然而缓慢的速度会带来更多的危险,比如疲劳、夜攀或者恶劣的天气。这对攀登者的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技术登山的策略永远是一个速度和风险的平衡。这一系列的经验,给后面进阶训练大岩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攀登能力准备


  顺畅攀登鼻子这样的线路,推荐攀登者具有5.10-的传统先锋能力,而且最好能保持在爬了一整天的情况下,还能稳定输出这种能力。鼻子的线路特点是大部分攀登较为简单,为5.10或以下的裂缝攀登。理论上如果不受体力干扰攀登能力稳定输出,只有4~5个绳距需要使用绳梯进行器械攀登,其他的可以徒手或者手抓塞子过。事实上我们在爬“鼻子”的时候,前15段的攀登都没有用绳梯,全都是徒手或者徒手抓塞子的方式进行攀登,大大提高了效率。

·体能准备


  大岩壁攀登,与单段或者普通多段结组攀登的最大区别,是多日攀登之后身体的疲劳。所以在平时训练的途中,要尽量加强攀登耐力的训练,比如在岩馆里面,可以侧重进行数小时的中等难度抱石或者先锋攀登训练。这类训练不需要追求绝对难度,一般选择一次能够完成的线路,或者比这个难度再低2~3等级的线路,但是要追求数量。鼻子有31段绳距,我们能不能一天在岩馆爬15段?
  除此之外,攀登者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体力,体能要强大到不因为疲劳导致精神低落进而放弃攀登。对我个人来说,最近一两年的越野跑训练让我的综合体能得到了较大提升,因为越野跑经常需要长距离训练和比赛,和大岩壁的持续攀登类似。两种运动相辅相成,都是熬过痛苦,最后获得享受的过程。
吳争和田野攀登酋长岩鼻子线路,在攀登途中遇到其他攀登者的吊帐。

·操作技术准备


  大岩壁攀登比传统多绳距攀登多了一整个拖包和上升器系统,包括第二条绳子。对于保护站的管理来说,基本是加倍的工作量。如果操作不熟练,在每个站多花15分钟,那么30段就会多花450分钟,即7.5小时。另外还要学习器械攀登特别的一些技术,比如上升器使用、跟攀横移等,练到烂熟于心。
  我和田野攀登的交接在攀登鼻子之前就已经非常熟练,每次到站,固定绳索、收绳、挂拖拽装备、喝水吃东西、拖包、跟攀、互说666、交换装备,都能控制在5~10分钟。只有少数几次耗时久了一点,是因为收绳的时候偷懒,导致两条绳子绕在一起了。

·经验准备


  大岩壁攀登还需要精神力量。在相信自己准备好了之后,除非遇到生命威胁,就永远向上,不要撤退。不论疲劳、黑夜、肌肉酸痛、磕伤、恶心、疼痛、困顿、难受,其实很多时候只要多爬一天,甚至多爬12个小时,就能够到达顶峰。
  而获得精神力量最重要的是经验,知道痛苦是怎么样的,就不会对痛苦产生恐惧,知道夜爬是什么感觉,就不会在黑夜里产生绝望的感觉。其次是搭档之间的鼓励,可以互相协调工作量,切换领攀等,但是尽量不要做第一个提出要下撤的人。最后,就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就没那么容易在正式攀登的时候触及到自己的极限。
  我们去年秋天攀登半穹顶西北壁的时候,因为经验和能力不足,第二天从凌晨2点起床爬到晚上12点,中间还伴随了刮风下雪,极度疲劳,导致后面的5.9绳距都只能用绳梯进行器械攀登。还好最后成功登顶,主要得益于两个人都能够坚持。
  我自认为属于准备派的风格,希望把主要精力花在事先训练和准备上,然后在正式攀登里尽量闲庭信步。我和田野作为搭档,能力相近,特点互补,而且也一起爬了很多年了,配合比较默契。尽管如此,在正式出发攀登鼻子之前,内心还是免不了紧张。那时候一个高手鼓励我,说紧张就对了,准备再充分,攀登酋长岩对你来说也是一个新的体验,如果你不紧张,你就太天真了(If you’ re not nervous, you are just navie)。
  鼻子其实是酋长岩上面最简单的几条线之一,本身并不难,不少人只训练了一次其他大岩壁线路,就直接上了鼻子。只要最后完成了线路,固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这样会爬得很辛苦,没有力气去享受线路上一段又一段的五星经典。
吴争和田野攀登酋长岩鼻子路线,田野坐在Texas Flake 顶上进行保护。
Half Dome 西北壁大岩壁线路最后一个绳距。

优胜美地攀登指南


  到优胜美地攀岩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很方便,国内各大城市都有直飞旧金山的航班。攀登季机票很便宜。下了飞机如果不堵车,4个小时就能开车到达山谷里。
  山谷有吃有喝,大本营食堂(Basecamp Eatery)是去年刚刚装修的饭堂,里面的休息区都是用抱石垫做的椅子,墙上还有很多攀登故事。游客中心附近的Loft饭店除了吃饭之外,还像是半个酒吧,攀登季偶遇高手的概率很高,我在那里就碰到过Kevin Jorgeson和Alex Honnold。
  半穹顶村(Half Dome Village)常年开放公共澡堂,每天除了晚上9点半左右的一个小时清洁之外,随时都可以洗澡。
  除了酋长岩,优胜美地有相当多的适合新手的单绳距或者多绳距路线。接近性从2分钟到1小时不等。有很多线在春天白天长的时候还可以吃完了晚饭出来消食爬,真是优胜美地特有的奢侈。关于线路推荐,有很多向导书可以购买浏览。暂时没有书的也可以通过著名的攀登线路网站www.mountainproject.com来获取信息,里面内容非常详实,线路描述、前人评论、线路照片等应有尽有。
  中教堂山(Middle Cathedral)上的多绳距Central Pillar of Frenzy和East Buttress难度适中,直接和酋长岩对面相望,风景绝佳。我和田野在中教堂山脚下误打误撞还首攀了一条线,叫Ants Are Fat,定级5.9,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Mountain Project上面搜一搜然后爬一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优胜美地山谷有整套完备的救援系统,只要不是天气极其恶劣,国家公园都可能派出工作人员进行自救指导、绳索救援甚至直升机救援。救援本身对攀登者是免费的,但是送去医院的过程和医疗费用需要自理。希望我们永远不要用到这个服务。
  酋长岩上就有很多来自于日韩的攀登者。这里的每个人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希望关于我们中国人的大岩壁攀登故事会越来越多。
吴争在Rainbow Wall 传统线路攀登途中。
其他文献
神寓之山  自吐蕃第三十赤松德赞时期以来,雪域高原“佛苯相争”的故事就广为流传。佛教最终的获胜使苯教被实质性边缘化,同时在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苯教与佛教融会贯通。  太多受苯教影响而存在的日常宗教行为,仍然是高原民众信仰的基础。比如煨桑、白色崇拜、转经、挂风马旗、民间祭祀等等。1300年前佛教在吐蕃时期传入西藏,而据专家推断,至少在3500年至3800年前,原初阶段且形态各异的苯教就已经在西藏各处
在西方园艺界,“喜马拉雅蓝罂粟”的名字家喻户晓。花大、色彩艳丽、姿态优美,使它们成为喜马拉雅地区众多植物中的明星物种。这种在西方园艺界被狂热追捧的明星,在它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却鲜为人知,中国了解绿绒蒿的人仅限于部分植物学者及经常来西南山地或者青藏高原地区赏花的爱好者。    为什么会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这得追溯到早期西方传教士、探险家或植物猎人在喜马拉雅地区进行的采集活动。到了20世纪
安纳普尔娜峰大本营。  山难发生后,登山公司只想让你知道一,我们却想知道十。  这是发生在这个登山季的真实事件。一名登山者在死亡率排名第一的8000米雪山被报道失踪,就在所有人都不抱太大希望之时,他突然被救援队发现,被家属坚持使用直升机转运至医院紧急治疗,而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平安无事,他又突然离世。  我们和你一样,听到故事的开头便感到不可思议,随着我们的深入调查,继而质疑这个高度发达的当代文明社
那一刻,清朗天空下、幽林清溪间的我们遥望着对面山坡自在生息的野生川金丝猴,更加确信,这是一片应该被永远保护下去的美丽秘境。  “没错,金丝猴!”我努力压低自己急促的声音向同伴确认—随着一个稳坐树端、直面镜头的金色身影“毫不吝啬”地闯入我手持的8X42望远镜筒,我确信自己交上了好运:要知道,这不过是我们一行志愿者来到这片野生动物栖居乐土的第二天!那一刻,有幽林清溪傍身、立足于清朗天空下的我们遥望着对
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遗世独行(elusive)、神秘难寻(mysterious)、强大(powerful)、高冷(elegant)、烟灰色(smoky-grey)、美丽(beautiful)……  我们常常在雪豹身上看到这样的形容词,它们让人脑海中浮现出高原雪山上一只孤独前行、面露威严的成年雪豹迈着稳健步伐巡视着自己领地的画面——像个王者,统领着林线以上的高山地带。  是
这一年,成都的细雨却像北方的汉子,时常从天空倾泻而下。每每雨后天晴,我总是扶窗向西,遥望雪山,那一片连绵不断的雪山,位于最中间的西岭雪山最高峰便是大雪塘。  回忆把我拉回2016年的国庆假期。  那是一次八天七夜的苦行,空谷幽深的邛崃山脉,4个精诚合作的队友在深山里摸爬滚打。全程翻越8个垭口,翻越大雪塘东垭口有人戏言堪比solo无雪时的四姑娘三峰。横贯大雪塘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虐线?  4个人,八天七
Leave No Trace 是由美国国家森林局发起,国家公园局、土地管理局、国家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局以及其他一些非营利组织共同承诺与发展,旨在宣扬保护自然环境的精神,呼吁旅行者去尊重自然。我们平时所说的LNT的七大原则其实在漂流运动中也是适用的,只不过由于漂流运动本身的特殊性,在一些具体原则的执行上会有一些不同。笔者于2016年1月和好友们一起自助漂流了美国科罗拉多河大峡谷(Grand Cany
2017深圳南山国际山地电影节圆满落幕  摄影 邓家玉  2017年12月15~17日,深圳南山国际山地电影节在南山博物馆与南山文体中心成功举办,为期三天的活动中,不仅有类型丰富的户外极限电影为观众奉上一场场视觉盛宴,更有电影中的导演或主演亲临现场,讲述影片之外的幕后故事,他们在现场的热情互动,使观众在观影后收获震撼与感动之余,还能通过嘉宾的现场分享,使自己对户外与自然的态度、观念产生新的认知,在
2016年,两位来自法国的探险旅行者、音乐家和电影制作人,决定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从印度一直走到法国。他们骑着两台复古经典摩托车,带着电影和音乐录制设备,途经17个国家、15000公里,沿途拜访各国音乐人,收获一张音乐专辑、一部纪录片和一场别样的丝路之旅。起始 “子弹”上的印度  2012年秋,还在上大学的Mathieu 和Sylvain两条平行的人生故事线终于产生了交集,会合到一个他们即将发现的
羌塘地区由数条巨大的山脉围绕。在这些山脉上以及羌塘腹地中,至少有3728座海拔55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海拔6000-7000米的山峰183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3座。(编者注:本文统计的羌塘山峰,为大羌塘范围,包括藏北无人区、新疆南部的昆仑山、青海的可可西里无人区。)  这些山脉和山峰大体上呈三个同心圆的格局。外圈是周边的巨大山脉及其山峰,如北部的昆仑山脉、南部的冈底斯山脉、东南部的念青唐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