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必须要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真正扎实有效地训练到实处,通过教师到位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其中的方法,逐渐形成自主有效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堂;概括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出问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教育的理念在发生改变,课堂教学也一次次的在变革。我们告别了以往凡课必分段、归纳段意、写中心思想的时代,总是让学生去读、去感悟、去体会,课堂上也似乎热热闹闹、书声琅琅,学生也似乎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可是,静下心来,细细地推敲,却突然发现学生不会概括了,不会表达了,话也说不清了,甚至连高年级段的学生,有的回答问题时总是在兜圈子,点不到关键;有的结结巴巴,上句不连下句;有的说话只说半句,找不到中心;有的干脆把整段文字都读出来,没有取舍……难道这是真正的语文教学?难道这是我们所想见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二、自我反思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只见书声琅琅,不见静思默想
现在的语文课堂,早就摒弃了以往字字分析、句句理解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取而代之的是琅琅的读书声。可是仔细地听一听,却发现课堂气氛是热闹了,学生也似乎饶有兴趣,可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呢?除了会认几个生字,会读几句课文,会背几段美文,什么都没有学到。课堂上实在太热闹了,哪有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呢?只要跟着老师教学思路一路读着、嚷着,课文就学完了。这本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矫枉过正,强调了学生的朗读后,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概括能力)不再是课堂的焦点,它被遗忘了,甚至遗弃了。
(二)只重朗读感悟,不重能力培养
现在一教到课文,我们就说要与文本对话,要与作者对话。于是,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悟,在朗读中悟,在情境中悟,学生的确做到了,他们悟得很好,他们很激动,他们有话要说。可是当学生想说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竟然不会说,说不清,一句话就能说清、说明白的却用了好几句话才说明白或者还是没有说明白,支离破碎,为什么?因为语文课堂上没有教如何把话说清,如何概括,如何归纳,没有这样的能力培养,学生又怎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呢?
三、有效对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引领着学生去自主读书,充分表现自己读书的感受,去捕捉智慧的火花,让文本开口“说话”,但更不能忘了语文课堂更需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多读——让课文“说话”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读熟文章。现在有许多学生课文不会读,甚至有许多字不认识,不能很好地去学课文,而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刚接触课文,课文还没有读熟,就去找一些语句去感悟,这只能得到片面的信息,只会是一知半解,对文本的认识也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很难领略作者的别具匠心。长此下去语文失去了工具性,而变成了一堆枯燥的文字,学生的兴趣没有了,只剩下厌恶,所以许多学生怕学语文。怎样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呢?那就要常常找一些学生爱看的书籍,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又能激活学生兴趣的书引导学生去读。如一些青少年版的名著,一些受学生欢迎的校园小说。还可以在上课时用心地范读,然后激发学生去读,去用心读,在读中找乐趣。有时还可以找一些读得不好的学生去读,有意折磨其他学生,让他们跃跃欲试,心中很痒,很想读,于是放手让他们尽情地读……有了熟读的基础,概括归纳主要内容应该不成问题了,这种水到渠成的方法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令学生受益匪浅。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因为是改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故事内容学生也十分熟悉,于是我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隐藏在课文中与“三”有关的故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与“三”有关的故事就在这读书中很快地找了出来,再把这些故事连起来不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学生很快就把书读薄了,不但训练了自己的概括能力,而且还对《西游记》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愁他们的概括能力在阅读中得不到发展。
(二)多抓——把课文读短
有人曾经说过:“掌握正确方法是实现有效概括的重要条件。”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应该学会找课文的中心句、关键词。有些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只要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就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从课题入手,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物)、事件等来概括。也可以想一想每段的意思,然后把每段的意思连起来,就会成为课文的主要内容。抓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也就是说要一个自然节一个自然节地进行,先抓住每个自然节的内容,再总结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这些有效的方法:①抓住题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②抓住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夜晚的实验》《卢沟桥烽火》;③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螳螂捕蝉》《三打白骨精》;④抓住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山谷中的谜底》《学会合作》;⑤抓住文章的几方面特点,概括出主要内容,如《烟台的海》《广玉兰》《秦兵马俑》。
(三)多思——令课文清晰
勤于思考是提高概括能力的根本。掌握基本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但真正运用好概括方法、准确地对课文做出概括,还要靠多思考。做事情如果不思考,不问为什么就去做,那一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读书亦如此。只有学会思考,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讨、钻研。每篇文章要走进去,才能深谙作者的意图,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
因此,课堂中的教學必须要格外重视培养起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真正扎实有效地训练到实处,通过教师到位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其中的方法,逐渐形成自主有效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课堂;概括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出问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教育的理念在发生改变,课堂教学也一次次的在变革。我们告别了以往凡课必分段、归纳段意、写中心思想的时代,总是让学生去读、去感悟、去体会,课堂上也似乎热热闹闹、书声琅琅,学生也似乎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可是,静下心来,细细地推敲,却突然发现学生不会概括了,不会表达了,话也说不清了,甚至连高年级段的学生,有的回答问题时总是在兜圈子,点不到关键;有的结结巴巴,上句不连下句;有的说话只说半句,找不到中心;有的干脆把整段文字都读出来,没有取舍……难道这是真正的语文教学?难道这是我们所想见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二、自我反思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只见书声琅琅,不见静思默想
现在的语文课堂,早就摒弃了以往字字分析、句句理解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取而代之的是琅琅的读书声。可是仔细地听一听,却发现课堂气氛是热闹了,学生也似乎饶有兴趣,可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呢?除了会认几个生字,会读几句课文,会背几段美文,什么都没有学到。课堂上实在太热闹了,哪有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呢?只要跟着老师教学思路一路读着、嚷着,课文就学完了。这本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矫枉过正,强调了学生的朗读后,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概括能力)不再是课堂的焦点,它被遗忘了,甚至遗弃了。
(二)只重朗读感悟,不重能力培养
现在一教到课文,我们就说要与文本对话,要与作者对话。于是,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悟,在朗读中悟,在情境中悟,学生的确做到了,他们悟得很好,他们很激动,他们有话要说。可是当学生想说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竟然不会说,说不清,一句话就能说清、说明白的却用了好几句话才说明白或者还是没有说明白,支离破碎,为什么?因为语文课堂上没有教如何把话说清,如何概括,如何归纳,没有这样的能力培养,学生又怎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呢?
三、有效对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引领着学生去自主读书,充分表现自己读书的感受,去捕捉智慧的火花,让文本开口“说话”,但更不能忘了语文课堂更需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多读——让课文“说话”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读熟文章。现在有许多学生课文不会读,甚至有许多字不认识,不能很好地去学课文,而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刚接触课文,课文还没有读熟,就去找一些语句去感悟,这只能得到片面的信息,只会是一知半解,对文本的认识也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很难领略作者的别具匠心。长此下去语文失去了工具性,而变成了一堆枯燥的文字,学生的兴趣没有了,只剩下厌恶,所以许多学生怕学语文。怎样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呢?那就要常常找一些学生爱看的书籍,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又能激活学生兴趣的书引导学生去读。如一些青少年版的名著,一些受学生欢迎的校园小说。还可以在上课时用心地范读,然后激发学生去读,去用心读,在读中找乐趣。有时还可以找一些读得不好的学生去读,有意折磨其他学生,让他们跃跃欲试,心中很痒,很想读,于是放手让他们尽情地读……有了熟读的基础,概括归纳主要内容应该不成问题了,这种水到渠成的方法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令学生受益匪浅。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因为是改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故事内容学生也十分熟悉,于是我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课文,让学生找出隐藏在课文中与“三”有关的故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与“三”有关的故事就在这读书中很快地找了出来,再把这些故事连起来不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学生很快就把书读薄了,不但训练了自己的概括能力,而且还对《西游记》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愁他们的概括能力在阅读中得不到发展。
(二)多抓——把课文读短
有人曾经说过:“掌握正确方法是实现有效概括的重要条件。”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应该学会找课文的中心句、关键词。有些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只要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就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从课题入手,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物)、事件等来概括。也可以想一想每段的意思,然后把每段的意思连起来,就会成为课文的主要内容。抓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也就是说要一个自然节一个自然节地进行,先抓住每个自然节的内容,再总结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这些有效的方法:①抓住题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②抓住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夜晚的实验》《卢沟桥烽火》;③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螳螂捕蝉》《三打白骨精》;④抓住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山谷中的谜底》《学会合作》;⑤抓住文章的几方面特点,概括出主要内容,如《烟台的海》《广玉兰》《秦兵马俑》。
(三)多思——令课文清晰
勤于思考是提高概括能力的根本。掌握基本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但真正运用好概括方法、准确地对课文做出概括,还要靠多思考。做事情如果不思考,不问为什么就去做,那一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读书亦如此。只有学会思考,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讨、钻研。每篇文章要走进去,才能深谙作者的意图,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
因此,课堂中的教學必须要格外重视培养起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真正扎实有效地训练到实处,通过教师到位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其中的方法,逐渐形成自主有效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