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瘤局部免疫治疗的探索与发展现状

来源 :中国肿瘤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cai_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治疗已被证实为极具前景的晚期恶性实体瘤治疗方式之一.肿瘤所致免疫激活和免疫效应主要来自肿瘤抗原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相互作用,而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减弱与免疫应答通路缺陷是产生免疫逃逸的主要原因.免疫治疗通过不同途径增强抗原提呈能力,激活免疫应答及改善TME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获益.由于免疫治疗疗效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往往较高的治疗剂量才有效,但这对机体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毒性反应及诱导耐药产生.因此,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局部免疫治疗,被探索并取得了早期临床疗效.本文就几种常见的不同类型免疫药物在局部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应用特点及临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肺癌靶向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并不少见.心律失常可能是肺癌靶向治疗中最突出的心血管毒性,其中以QT间期延长的危害最大.在接受奥希替尼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
目的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一种全身炎症性疾病,累及肺脏会发展为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是重症监护室常见危重症之一,常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弥漫性双肺炎症浸润、肺水肿等,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基因调控因子,参与调控机体的各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包括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现简要概述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总
目的:观察和评估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14例EGFR突变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伴有EGFR突变的肺腺
目的:探讨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RP)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8例接受盆腔外照射的初治宫颈癌患者(RP组10例,对照组8例)的临床资料。基于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粪便细菌16S rRNA V4区进行双末端测序。制备粪菌悬液与FHC细胞共培养,检测炎症指标。检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构建RP小鼠模型,对肠道菌群进行定量分析,观察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及肠屏障功能,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结果:
脑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包括多种亚型,预后各异.其病变部位特殊,手术切除较困难,后续治疗方法极为有限.在精准医疗时代,发现肿瘤驱动基因或驱动突变、鉴定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