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才观是一定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有什么样的人才观直接决定什么样的教育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孰优孰劣,学者们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两者都是必需的,在现今社会中,市场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亟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在高等教育中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同等重要。
[关键词]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整合视野
一、理解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旨向
(一)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相对传统“专才”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都是文理兼通的通才,它们涉及的专业之多,知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所谓通才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
现代社会需要通才教育。首先,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权利与终极目标。何为全面发展?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得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也可以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解释。如果不懂全面发展,我们就无法恰如其分的生活、感悟、和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其次,全面发展也是大学培养的宗旨。大学的精神是什么?蔡元培先生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如果我们仅仅需要专门人才去满足社会分工需要,那么职业培训就够了,何必需要综合性大学呢?若我们不追求全面发展,我们又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最后,当代社会整合性越来越高,更需要综合性人才。生活于这样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之中,各种资源流通加速,各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大,对人才的知识面要求相对更加广阔。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关在封闭的房子里,只懂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人们必须与社会交流。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个人在这种社会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微弱、局限,个体也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越来越轻视,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容易使个体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单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大力倡导通才教育,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为防止此倾向,使他们养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对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积极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专才教育
与通才教育对应的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所谓专才教育是指“主要是根据计划经济的构想、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对学生实施专门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体制。”[2]欧洲中世纪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即后来的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此后,这种争论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学是进行专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一直存在着争论”[3]专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后期发展。
专才教育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也是必需的。在当今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学科开始分化,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人们已经不可能再能通晓这个学科的一切了。有人统计过,在物理学领域,即使是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能同时看完与看懂世界上三本顶尖级物理学杂志的文章。人们只有在自己经营的一个小领域内,才能了解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才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以说,在知识不断分化、精细的今天,没有人再能更好地把握一个大的领域了,出亚里士多德、牛顿这样的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直面的现状,社会已经对人们提出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就应该是在某一领域获得一定的知识,只有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需要,将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应相辅相承
从辩证观点来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可以明确辨别什么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但如果只是强调两者的区别却看不到两者的联系,这样会把教育本来应该具有的两个题中本来的含义割裂开来,那就对教育教学百害无一利了。
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所谓的专才与通才实际上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无实质上的差异,没有不是通才的专才。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的领域的基础知识。知识是一张巨大的网,要想在这张巨大的网中得到任何一点突破,就务必会带动整一张大网,所以要成为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同样,通才教育也应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
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实际上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同等重要,大学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事,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既应该重视学问的修养,又要重视人格的修养;其次,两者是并行的,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再次,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需要注重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必要的。
社会历史进程表明,过分强调通识或专业教育,都有失偏颇。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能回到原始社会时的愚昧;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1.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必须贯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通才与专才都是并且互补的人才,因此,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只要认识到位,要实现这种模式与目标的兼顾并不是难事。
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突破了苏联模式。这些年,在素质教育与通才教育上,我们做过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我们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已经基本上认清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面对市场选择,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市场中已经基本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可以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变化及岗位选择,适应中满足国家需求、提升自身素质。但是,在我们关注和倡导通才与通才教育时,我们似乎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专才与专才教育,甚至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专才与专才教育,这种否定与排斥对于学生、学校与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其实,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贯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型工业发展的现今,更是亟需通才又需要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终身化、生存环境人文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人文环境技术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需要依靠专才。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互补的教育教学方式
相当多的高等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课程设置类型。其实,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两种教育教学方式。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连同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本质差别不是课程设置,而是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换言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可以有相同的课程设置,但必须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专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同是法律课程,资深律师与法学教授或法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同是地学课程,资深地质工程师与地学教授或地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同是临床医学课程,主治医师与医学教授或医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通才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识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思想性、人文关怀、哲学深度与创新性。两种教育教学方式互为补充,不能以一种否定另一种。专才教育,可以以通才教育的教学方法为基础;通才教育,可以将专才教育的教学方式作为升华。
总之,关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框定在一定范围内讨论是可以的,但片面夸大两者的对立,看不到两者统一面,那就绝对是不可取的。两者只是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或方面,要按照已有的教育条件,以要完成的教育任务为旨,再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不一定硬要给它冠以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的名称。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目前比较盛行"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提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从实践经验中来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模式各有优势,过分强调通才教育容易导致肤浅。从我国现实国情来说,社会需要也不是全部需要通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说,宽分类和高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于接受通才教育,窄分类和低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接受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要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奉公.超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开创元才教育[N].《现代教育报》2002.07.05.
[2]《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4日第4版.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版修订)[M],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云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整合视野
一、理解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旨向
(一)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相对传统“专才”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古代的著名学者往往都是文理兼通的通才,它们涉及的专业之多,知识之渊博往往令现代人望尘莫及。所谓通才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
现代社会需要通才教育。首先,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权利与终极目标。何为全面发展?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得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也可以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解释。如果不懂全面发展,我们就无法恰如其分的生活、感悟、和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其次,全面发展也是大学培养的宗旨。大学的精神是什么?蔡元培先生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如果我们仅仅需要专门人才去满足社会分工需要,那么职业培训就够了,何必需要综合性大学呢?若我们不追求全面发展,我们又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最后,当代社会整合性越来越高,更需要综合性人才。生活于这样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之中,各种资源流通加速,各个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大,对人才的知识面要求相对更加广阔。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关在封闭的房子里,只懂得一门专业的知识就能适应社会,人们必须与社会交流。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个人在这种社会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趋微弱、局限,个体也对于社会的整体性思考越来越轻视,而倾向于片断式思考,容易使个体沦为社会中一个孤立的单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大力倡导通才教育,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为防止此倾向,使他们养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对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积极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专才教育
与通才教育对应的是专才教育,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所谓专才教育是指“主要是根据计划经济的构想、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对学生实施专门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体制。”[2]欧洲中世纪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即后来的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此后,这种争论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学是进行专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一直存在着争论”[3]专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后期发展。
专才教育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也是必需的。在当今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学科开始分化,即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人们已经不可能再能通晓这个学科的一切了。有人统计过,在物理学领域,即使是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能同时看完与看懂世界上三本顶尖级物理学杂志的文章。人们只有在自己经营的一个小领域内,才能了解这一领域的前沿动态,才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可以说,在知识不断分化、精细的今天,没有人再能更好地把握一个大的领域了,出亚里士多德、牛顿这样的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直面的现状,社会已经对人们提出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就应该是在某一领域获得一定的知识,只有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需要,将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应相辅相承
从辩证观点来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可以明确辨别什么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但如果只是强调两者的区别却看不到两者的联系,这样会把教育本来应该具有的两个题中本来的含义割裂开来,那就对教育教学百害无一利了。
首先,专才教育必须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必须以专才教育为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所谓的专才与通才实际上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无实质上的差异,没有不是通才的专才。要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一个非常小的领域里做出一点成就,也必须懂得这一的领域的基础知识。知识是一张巨大的网,要想在这张巨大的网中得到任何一点突破,就务必会带动整一张大网,所以要成为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同样,通才教育也应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
其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实际上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第一,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同等重要,大学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事,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既应该重视学问的修养,又要重视人格的修养;其次,两者是并行的,通才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再次,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需要注重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流,能恰当表达自己,能适应工作环境,自我调节情绪的素质看成必要的。
社会历史进程表明,过分强调通识或专业教育,都有失偏颇。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能回到原始社会时的愚昧;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
1.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必须贯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实际上,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通才与专才都是并且互补的人才,因此,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只要认识到位,要实现这种模式与目标的兼顾并不是难事。
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突破了苏联模式。这些年,在素质教育与通才教育上,我们做过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我们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已经基本上认清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面对市场选择,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市场中已经基本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可以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变化及岗位选择,适应中满足国家需求、提升自身素质。但是,在我们关注和倡导通才与通才教育时,我们似乎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专才与专才教育,甚至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专才与专才教育,这种否定与排斥对于学生、学校与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其实,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与专才,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贯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型工业发展的现今,更是亟需通才又需要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终身化、生存环境人文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人文环境技术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需要依靠专才。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互补的教育教学方式
相当多的高等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课程设置类型。其实,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两种教育教学方式。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连同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本质差别不是课程设置,而是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换言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可以有相同的课程设置,但必须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专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同是法律课程,资深律师与法学教授或法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同是地学课程,资深地质工程师与地学教授或地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同是临床医学课程,主治医师与医学教授或医学家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通才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识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思想性、人文关怀、哲学深度与创新性。两种教育教学方式互为补充,不能以一种否定另一种。专才教育,可以以通才教育的教学方法为基础;通才教育,可以将专才教育的教学方式作为升华。
总之,关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争论框定在一定范围内讨论是可以的,但片面夸大两者的对立,看不到两者统一面,那就绝对是不可取的。两者只是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或方面,要按照已有的教育条件,以要完成的教育任务为旨,再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不一定硬要给它冠以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的名称。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目前比较盛行"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提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从实践经验中来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模式各有优势,过分强调通才教育容易导致肤浅。从我国现实国情来说,社会需要也不是全部需要通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说,宽分类和高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于接受通才教育,窄分类和低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接受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要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奉公.超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开创元才教育[N].《现代教育报》2002.07.05.
[2]《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4日第4版.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版修订)[M],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云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