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牛生产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方案,在2012级动物科学本科班进行实施并总结实施效果,以探索《牛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切实提高《牛生产学》实践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兴趣、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可见,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效果良好,可以在该课程以后的实践教学中加以借鉴应用。
关键词:牛生产学;实践教学;动物科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S823.8 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833194
《牛生产学》是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1],它产生于养牛生产实践,又服务于养牛生产实际,其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2]。该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基层工作要求为主要目标,而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拓展和深化[3],也是完成该目标及培养学生观察、应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4]。然而,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实践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鉴于此,对《牛生产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方案,在2012级动物科学本科班进行实施并总结实施效果,以探索《牛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切实提高《牛生产学》实践教学效果,并为能在该课程以后的实践教学中加以借鉴应用提供依据。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牛生产学》课程的理论学时为20个,实验学时12个,共32个。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学时12个,外加1周教学实习。现就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如下。
1.1 学生对实践内容不太感兴趣
《牛生产学》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是针对奶牛、肉牛的饲养及生产管理等进行实验、实习,而西藏由于地域特点,主要牛种为牦牛、西藏黄牛、犏牛等,这些牛种多为乳肉兼用型,且饲养管理方式多是放牧或半舍饲,与全舍饲牛的饲养及生产管理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感觉针对性不强,兴趣不高。
1.2 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牛生产学》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但无论是实验课还是教学实习,仍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性不高。
2 改革方案
2.1 改革实践内容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交谈及课程组相关教师总结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等形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结合国内外有关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动物科学专业人才需求、西藏区情等实际情况,进行集体分析讨论,从中找出学生感兴趣、有应用价值、同时又切实可行的内容,编写《牛生产学实验实习指导》。该指导书除保留必要的原有牛种的实践外,又补充进西藏特色牛种(包括西藏牦牛、西藏黄牛、犏牛等)的饲养管理等的实践,主要有:牦牛的膘情鉴定、西藏黄牛的配种产犊计划、西藏犏牛的牛群周转计划、西藏牦牛的剪毛与挤奶、西藏牦牛的育犊、西藏牦牛的人工辅助配种、西藏牦牛的去势、西藏牦牛的妊娠检查、西藏牦牛安全越冬的检查、西藏牦牛安全越冬的饲养管理方法、西藏犏牛的屠宰性能测定。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他们所实践的内容都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用到的、针对性较强,让学生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兴趣。
2.2 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善于动脑,要与学生互动,缩短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时间,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中教师讲解、演示为主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时间要留给学生去动手、动脑,使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处于主学地位,真正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上实验课时,教师讲解每个实验(一般为2学时)的时间要控制在20min以内,其余都是学生动手、提问题及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时间。甚至可以尝试由每个小组中较优秀的学生轮流来讲解一些实验,教师只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总结、补充即可。上完实验课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同一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一样),否则该次实验成绩会很低。
在教学实习中,对于那些在理论课上涉及到且操作过程较简单的实习内容,教师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实习地点进行实习,这时要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指导即可;对于那些在理论课上虽涉及到但操作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实习内容,则可以通过先放光盘并结合讲解进行学习后,再带领学生到实习地点进行实习。实习过程结束后要通过启发式提问、讨论、总结等让学生从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比如,在实习“西藏公牦牛的去势”时,会提到以下这些问题:为什么要对公牦牛进行去势、不去势会有什么影响、去势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我们采用非手术的提睾去势法有哪些好处、去势的时间选择及要注意的问题等。当然,实习报告也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且最好能把自己所想到的在生产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写进去,这样得分相对会高些。
3 实施后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校2012级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班学生实施《牛生产学》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方案。
他们普遍提高了对《牛生产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兴趣并认可其实践教学方式,他们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总之,通过对目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方案并总结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改革后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效果较好,可以在以后该课程实践教学中加以应用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以切实提高西藏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西藏所需要的畜牧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茂红,岳春旺,章月萍.《牛生产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索[J]. 高校论坛,2013(2):14-15.
[2]杨武才,昝林森,辛亚平,等.提高《牛生产学》课程教学质量对策的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12):91-93.
[3]张巧娥,周玉香.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2):158-160.
[4]吴庆侠,董海龙,朱洪云.家畜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5,35(6):160-169.
作者简介:赵彦玲(1972-),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与动物繁殖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子利(1969-),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与动物繁殖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关键词:牛生产学;实践教学;动物科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S823.8 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833194
《牛生产学》是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1],它产生于养牛生产实践,又服务于养牛生产实际,其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2]。该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基层工作要求为主要目标,而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拓展和深化[3],也是完成该目标及培养学生观察、应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4]。然而,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实践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鉴于此,对《牛生产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方案,在2012级动物科学本科班进行实施并总结实施效果,以探索《牛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切实提高《牛生产学》实践教学效果,并为能在该课程以后的实践教学中加以借鉴应用提供依据。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牛生产学》课程的理论学时为20个,实验学时12个,共32个。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学时12个,外加1周教学实习。现就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如下。
1.1 学生对实践内容不太感兴趣
《牛生产学》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是针对奶牛、肉牛的饲养及生产管理等进行实验、实习,而西藏由于地域特点,主要牛种为牦牛、西藏黄牛、犏牛等,这些牛种多为乳肉兼用型,且饲养管理方式多是放牧或半舍饲,与全舍饲牛的饲养及生产管理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感觉针对性不强,兴趣不高。
1.2 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牛生产学》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但无论是实验课还是教学实习,仍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性不高。
2 改革方案
2.1 改革实践内容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交谈及课程组相关教师总结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等形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结合国内外有关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动物科学专业人才需求、西藏区情等实际情况,进行集体分析讨论,从中找出学生感兴趣、有应用价值、同时又切实可行的内容,编写《牛生产学实验实习指导》。该指导书除保留必要的原有牛种的实践外,又补充进西藏特色牛种(包括西藏牦牛、西藏黄牛、犏牛等)的饲养管理等的实践,主要有:牦牛的膘情鉴定、西藏黄牛的配种产犊计划、西藏犏牛的牛群周转计划、西藏牦牛的剪毛与挤奶、西藏牦牛的育犊、西藏牦牛的人工辅助配种、西藏牦牛的去势、西藏牦牛的妊娠检查、西藏牦牛安全越冬的检查、西藏牦牛安全越冬的饲养管理方法、西藏犏牛的屠宰性能测定。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他们所实践的内容都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用到的、针对性较强,让学生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兴趣。
2.2 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善于动脑,要与学生互动,缩短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时间,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中教师讲解、演示为主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时间要留给学生去动手、动脑,使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处于主学地位,真正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上实验课时,教师讲解每个实验(一般为2学时)的时间要控制在20min以内,其余都是学生动手、提问题及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时间。甚至可以尝试由每个小组中较优秀的学生轮流来讲解一些实验,教师只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总结、补充即可。上完实验课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同一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一样),否则该次实验成绩会很低。
在教学实习中,对于那些在理论课上涉及到且操作过程较简单的实习内容,教师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实习地点进行实习,这时要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指导即可;对于那些在理论课上虽涉及到但操作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实习内容,则可以通过先放光盘并结合讲解进行学习后,再带领学生到实习地点进行实习。实习过程结束后要通过启发式提问、讨论、总结等让学生从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比如,在实习“西藏公牦牛的去势”时,会提到以下这些问题:为什么要对公牦牛进行去势、不去势会有什么影响、去势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我们采用非手术的提睾去势法有哪些好处、去势的时间选择及要注意的问题等。当然,实习报告也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且最好能把自己所想到的在生产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写进去,这样得分相对会高些。
3 实施后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校2012级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班学生实施《牛生产学》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方案。
他们普遍提高了对《牛生产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兴趣并认可其实践教学方式,他们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总之,通过对目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方案并总结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改革后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效果较好,可以在以后该课程实践教学中加以应用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以切实提高西藏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西藏所需要的畜牧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茂红,岳春旺,章月萍.《牛生产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索[J]. 高校论坛,2013(2):14-15.
[2]杨武才,昝林森,辛亚平,等.提高《牛生产学》课程教学质量对策的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12):91-93.
[3]张巧娥,周玉香.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2):158-160.
[4]吴庆侠,董海龙,朱洪云.家畜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5,35(6):160-169.
作者简介:赵彦玲(1972-),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与动物繁殖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子利(1969-),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与动物繁殖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