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但目前很多初中生学习古诗词,主要是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工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不能举一反三地去赏析。因而在面对试卷上的古诗词鉴赏题时,学生总会手足无措。那么应如何指导初中生赏析古诗词呢?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归纳。
【关键词】古诗词 赏析
一、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古诗词的内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出诗词的节奏,老师要适当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形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从而能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
2.关注标题,分析题目。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帮助我们很快地把握住诗歌所写的内容。诗歌的题目大致可分为三种:
(1)题目点明跟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时令。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春”字就点明了作者要写春季的景色。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一标题不但点明了时间是夜晚,还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状况“雨”。
(2)标题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所涉及的主题或重点。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中的“送”就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3)标题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感情基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就直接表明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诗中诗人要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了解背景,把握主题。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的,鉴赏作品就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鉴赏诗歌同样要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写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此时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大海一样难以平静。了解了这一背景,就很容易把握这首诗的主题即诗人要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抒发想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4.抓住手法,探究情志。
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抒发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泻而出。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个“爱”字直接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又如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了对统治者连年征战和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巧妙地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愿望。如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体会古诗词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修辞方法来表现,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是比喻、拟人、夸张等,弄清了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奇妙的夸张,把积蕴极深的怨恨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再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形象。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方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三、品味古诗词中关键性词语
古代诗歌中的关键词大多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抓住它认真思考,就能找到正确理解全诗的切入点。而在古诗词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再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平”“阔”“正”“悬”这四个字炼得好。“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两句体现了此时大好的形势。因而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慢慢品味,诗句的深层含义自然就很容易把握了。
当然,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须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反复涵泳、咀嚼品味、分析形象,从而把握主题;此外还需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需经过反复的历练,才会有较大的提高。
(辽宁大连市第五十五中学;116000)
【关键词】古诗词 赏析
一、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古诗词的内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出诗词的节奏,老师要适当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形成。相信在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从而能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
2.关注标题,分析题目。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帮助我们很快地把握住诗歌所写的内容。诗歌的题目大致可分为三种:
(1)题目点明跟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时令。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春”字就点明了作者要写春季的景色。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一标题不但点明了时间是夜晚,还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状况“雨”。
(2)标题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所涉及的主题或重点。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中的“送”就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3)标题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感情基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就直接表明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诗中诗人要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了解背景,把握主题。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的,鉴赏作品就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鉴赏诗歌同样要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写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此时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大海一样难以平静。了解了这一背景,就很容易把握这首诗的主题即诗人要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抒发想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4.抓住手法,探究情志。
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抒发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泻而出。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个“爱”字直接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又如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了对统治者连年征战和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巧妙地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愿望。如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体会古诗词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修辞方法来表现,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是比喻、拟人、夸张等,弄清了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奇妙的夸张,把积蕴极深的怨恨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再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形象。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方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三、品味古诗词中关键性词语
古代诗歌中的关键词大多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抓住它认真思考,就能找到正确理解全诗的切入点。而在古诗词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再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平”“阔”“正”“悬”这四个字炼得好。“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两句体现了此时大好的形势。因而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慢慢品味,诗句的深层含义自然就很容易把握了。
当然,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须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反复涵泳、咀嚼品味、分析形象,从而把握主题;此外还需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需经过反复的历练,才会有较大的提高。
(辽宁大连市第五十五中学;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