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朴归真,让 琅琅书声回到课堂。因此,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有效的朗读,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初读课文通读全文,读中感知
每当学习一篇新课文,首先应该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尝试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这时不求甚解,只求统览通读课文。学生在尽情的尝试读文中感知课文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达到整体感知、读中感悟。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尝试通读时间。如教师在学生接触一篇新课文时,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以适时的鼓励,激起立刻拿起课本尽情地朗读的热情。这样,学生在尝试通读课文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脑海中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为深入学文做好了铺垫。具体操作是: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去自由读读课文,让学生大致了解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接着,可以试问学生:“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哪里有困难?现在再去读一读。”此时,让学生自己去统览全文,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让学生粗读课文时,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为了了解学生通读的语气、语音、停顿、断句等是否把握得当,对文章的情感的理解是否准确等等,通常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者师生合作的办法,通过讨论、评议、示范等形式加以辅导与帮助。如我教《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学生对小燕子说的话:“春雨是红色的,春雨落在桃树上,桃花红了。”这句处理的不好,然后引导学生是否可以把“红”字的读音加重一些,通过指点,学生再次尝试去读,当我第二次让学生站起来读的时候,学生不但读得很有感情,还加上了优美的动作。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扎实学生读的基本功训练,对学生掌握读的方法、读的技巧都有一定的帮助,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能大幅度提高。
二、理解课文细读,读中感悟
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时应强调理解与朗读有机地结合,以读启悟,以悟促读。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仔细阅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并让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出示思考题,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中,促进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发展了思维。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达到意会,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与渲泄。比如,在教学《船长》的一个片断时,为了体会当时船长的临危不乱,舍身为人的情感时,并不一定要逐句地分析,而是请学生找出有关“船长与奥克勒大副”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引导学生应该用什么语气、什么语调读出来。认真多读几次,学生就会在朗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又如我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指导学生读“下雪了!下雪了!”这一句子时,发现学生读的声音很响亮,可是感情不够,于是就引导学生:“能不能把你开心的时候那种心情读出来?比如试着把后面一句读得快一些,重一点。”通过指点,学生很快就把感情读出来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完全可以在读中感悟情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道理也就在此。
三、重点句段反反复复读,读中悟情
朗读需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词句的意思、文中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要读出理解。品评结合,是读出理解的好方法。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与作者心灵相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这一环节的读,应该让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句段自己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在学生读完课文后,问“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如《小珊迪》一文中,指导朗读小珊迪乞求说:“先生,我可以帮你去换零钱……”时,我们首先可以把“乞求”与“请求”作一比较,从而更好地体味小珊迪的窘迫和无奈,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并能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的深刻内蕴,被其中内在的情感所吸引、所陶醉。又如在教毛泽东诗文《七律·长征》一课时,为了读出诗的意境,首先,我让学生自读,接着听录音再齐读,教师再一句一句范读,具体指导轻重缓急词句,紧接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教师与学生读的不同处。这样,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而不是教师指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协同教师在反复朗读中解决问题。教材里的文章篇篇都是经过千选万挑的好文章,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其语感也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升华。
四、经典语言入情入境读,读中积累
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与作者心灵相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最后第二段是事情发展的高潮,教这课时就应该靠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课文,通过影片或图片导入,让学生进入情景,深入了解邱少云当时的所作所为,使邱少云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屹立在学生面前。这样,再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进一步体会邱少云舍身的伟大。因此,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入境入情地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学习文章的写法,比教师的分析讲解更有效。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的经典语言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吟诵甚至是背诵课文比任何分析讲解都有效。熟读成诵应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品读一个段落后,充分理解了语言结构,体悟到文章的美,就有一种读背课文的愿望。于是,不失时机地让能背诵的同学合上课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段落。久而久之,学生尝到了背诵的甜头,很自觉地将一些优美的段落熟读成诵,从而积累了语言材料。
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朗读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朗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在读中得意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初读课文通读全文,读中感知
每当学习一篇新课文,首先应该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尝试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这时不求甚解,只求统览通读课文。学生在尽情的尝试读文中感知课文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达到整体感知、读中感悟。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尝试通读时间。如教师在学生接触一篇新课文时,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以适时的鼓励,激起立刻拿起课本尽情地朗读的热情。这样,学生在尝试通读课文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脑海中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为深入学文做好了铺垫。具体操作是: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去自由读读课文,让学生大致了解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接着,可以试问学生:“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哪里有困难?现在再去读一读。”此时,让学生自己去统览全文,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让学生粗读课文时,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为了了解学生通读的语气、语音、停顿、断句等是否把握得当,对文章的情感的理解是否准确等等,通常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者师生合作的办法,通过讨论、评议、示范等形式加以辅导与帮助。如我教《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学生对小燕子说的话:“春雨是红色的,春雨落在桃树上,桃花红了。”这句处理的不好,然后引导学生是否可以把“红”字的读音加重一些,通过指点,学生再次尝试去读,当我第二次让学生站起来读的时候,学生不但读得很有感情,还加上了优美的动作。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扎实学生读的基本功训练,对学生掌握读的方法、读的技巧都有一定的帮助,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能大幅度提高。
二、理解课文细读,读中感悟
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时应强调理解与朗读有机地结合,以读启悟,以悟促读。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仔细阅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并让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出示思考题,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中,促进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发展了思维。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达到意会,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与渲泄。比如,在教学《船长》的一个片断时,为了体会当时船长的临危不乱,舍身为人的情感时,并不一定要逐句地分析,而是请学生找出有关“船长与奥克勒大副”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引导学生应该用什么语气、什么语调读出来。认真多读几次,学生就会在朗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又如我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指导学生读“下雪了!下雪了!”这一句子时,发现学生读的声音很响亮,可是感情不够,于是就引导学生:“能不能把你开心的时候那种心情读出来?比如试着把后面一句读得快一些,重一点。”通过指点,学生很快就把感情读出来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完全可以在读中感悟情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道理也就在此。
三、重点句段反反复复读,读中悟情
朗读需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词句的意思、文中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要读出理解。品评结合,是读出理解的好方法。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与作者心灵相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这一环节的读,应该让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句段自己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在学生读完课文后,问“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如《小珊迪》一文中,指导朗读小珊迪乞求说:“先生,我可以帮你去换零钱……”时,我们首先可以把“乞求”与“请求”作一比较,从而更好地体味小珊迪的窘迫和无奈,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并能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的深刻内蕴,被其中内在的情感所吸引、所陶醉。又如在教毛泽东诗文《七律·长征》一课时,为了读出诗的意境,首先,我让学生自读,接着听录音再齐读,教师再一句一句范读,具体指导轻重缓急词句,紧接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教师与学生读的不同处。这样,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而不是教师指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协同教师在反复朗读中解决问题。教材里的文章篇篇都是经过千选万挑的好文章,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其语感也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升华。
四、经典语言入情入境读,读中积累
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与作者心灵相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最后第二段是事情发展的高潮,教这课时就应该靠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课文,通过影片或图片导入,让学生进入情景,深入了解邱少云当时的所作所为,使邱少云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屹立在学生面前。这样,再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进一步体会邱少云舍身的伟大。因此,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入境入情地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学习文章的写法,比教师的分析讲解更有效。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的经典语言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吟诵甚至是背诵课文比任何分析讲解都有效。熟读成诵应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品读一个段落后,充分理解了语言结构,体悟到文章的美,就有一种读背课文的愿望。于是,不失时机地让能背诵的同学合上课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段落。久而久之,学生尝到了背诵的甜头,很自觉地将一些优美的段落熟读成诵,从而积累了语言材料。
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朗读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朗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在读中得意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