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此过程中,良性和谐课堂氛围的创设是讲好每一堂课的基本条件。本文认为培育营造“原理”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需要教师深入探索和遵循教学规律,在授课过程中自觉呈现出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情绪状态;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过程,切实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 良性课堂氛围
作者简介:王廷龙,川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223-02
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但最基本最现实的一条是要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情境和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益于增进师生互动,亲近师生感情,把课讲的可亲可敬;有益于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在师生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同频共振中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培育营造“原理”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需要教师深入探索和遵循教学规律,在授课过程中自觉呈现出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情绪状态;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过程,切实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良性课堂氛围创设与教学系统和谐优化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
一、良性课堂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呈现积极健康阳光的情绪状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教师良好的情感情绪状态对于和谐优化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节律节奏,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高雅的课堂教学意境作用重大;教师良好的情感情绪状态有利于开展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在和谐、亲近与相对宽松中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氛围,从而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效果。
“原理”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做到始终呈现积极健康阳光的情绪状态,首先需要教师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忠诚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愿意为推进“原理”课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新视角新理念新思路;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关爱学生、甘为人梯、严谨笃学、自尊自律,愿意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凝聚课堂正能量,在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中努力为“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推动教学效果不断改善。
“原理”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做到始终呈现积极健康阳光的情绪状态,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情绪对人的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两方面的影响。情绪不佳、精神不振,会使人烦恼疲惫,行为失常;情绪饱满、精神愉快,会使人信心百倍,力量无穷。教师,应该时刻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因为,粗暴是教育的大敌,耐心才是育才的前提。一个心浮气躁、情绪冲动易变,为了一点小事就剑拔弩张、大发雷霆的教师,常常难以驾驭自己的感情,是不利于教育工作的。” 教师负面情绪会造成师生实际交流时间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导致师生关系的隔阂冷漠疏远与紧张;正面情绪会增进师生感情,建构和谐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革。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也感受到了社会急剧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三尺讲台”之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教师的情绪与感受。“三尺讲台”之内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对一流教学的热切期盼,使不少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本领恐慌”,从而产生了焦虑、紧张、倦怠、失落与迷茫等情绪。
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和问题的冲击,如职称评选受挫、住房无法解决、子女入学困难、社会道德滑坡,应努力保持冷静,沉着应对。要向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金牌主持人学习:不管在台下,在幕后的现实生活中他们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挫折、坎坷甚至打击,只要站在台前,站在直播现场,他们向观众展现的永远是他们最好的一面,展现的总是积极健康阳光和正能量。“原理”课教师要经得起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遭遇的各类挫折的打击,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适应挫折能力,即培养自己的逆商,以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要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在深化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发展与变化、前进与挑战中不断调适自己,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水平,在教书育人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敬业乐教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享受传道授业解惑带来的愉悦、幸福与满足。
“原理”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做到始终呈现积极健康阳光的情绪状态,需要教师加强正面教育与引导,采用适当方法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偶尔会有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不良表现,如迟到早退现象,玩手机吃东西,同桌闺蜜之间不间断讲话,情侣之间的亲密举动等等。出现此类破坏课堂教学氛围与情境之事,老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沉着冷静慎重。如果此时老师情感用事,大动肝火,高声训斥,首先可能会伤害到肇事学生的心灵和人格;还会导致师生整体关系紧张对立,互动减少,情感断裂,接下来的讲课干巴巴、硬邦邦,没了亲切与温馨。在保持淡定的基础上,老师对此类表现应给以适当批评,提醒学生注意和改正。这种批评是以教育为目的,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这种批评需要加强正面启发与引导,坚持适度原则,注意方式、把握分寸、讲究艺术。 二、良性课堂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
培育营造“原理”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还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过程,切实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
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方面的和谐优化需要教师认真掌握和科学贯彻一系列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是从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并且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原理”课课堂教学应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既要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客观地认识世界,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三个自信”;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把抽象艰涩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联系起来,讲出理论的魅力;应坚持交往性原则,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凝聚课堂正能量;“原理”课课堂教学还应贯彻启发性、循序渐进、探究性等原则。科学的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掌握和有效运用教学原则对于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促进“原理”课课堂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方面的和谐优化,需要教师有效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建设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它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整体思路的设计、讲课的切入点、怎样加强针对性、采用怎样的手段、如何切合学生的需求、如何研究学生、如何联系实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对象的学生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等各方面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有益于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推动最佳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实现,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与氛围。
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方面的和谐优化,需要教师以系统的、辩证的观点来思考和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及其关系。“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把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和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密切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促成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提升“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
“原理”课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以及为课后辅导做一些提前的准备与铺垫。备课需要研读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上课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活动,交代好课后作业。“教师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计划、环环相扣,不仅使每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保障,而且使整个教学的流程顺利进行,使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原理”课课堂教学每一细节、每一步骤都应做到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的节奏应巧妙安排、衔接有序,表现出快慢得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穿插得体等特点,整个教学活动严密合理、融洽统一。”
培育营造“原理”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需要教师深入探索和遵循教学规律,在授课过程中自觉呈现出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情绪状态;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过程,切实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寓“原理”课教学于良好的课堂情境之中,可以使学生在亲切、温暖、愉悦中受到感化与触动,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坚定信仰、砥砺品行、获得成长。
注释: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0.
韩延明.新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7.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0,242.
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和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50.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 良性课堂氛围
作者简介:王廷龙,川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223-02
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但最基本最现实的一条是要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情境和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益于增进师生互动,亲近师生感情,把课讲的可亲可敬;有益于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在师生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同频共振中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培育营造“原理”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需要教师深入探索和遵循教学规律,在授课过程中自觉呈现出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情绪状态;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过程,切实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良性课堂氛围创设与教学系统和谐优化是互为基础和前提的。
一、良性课堂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呈现积极健康阳光的情绪状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教师良好的情感情绪状态对于和谐优化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节律节奏,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高雅的课堂教学意境作用重大;教师良好的情感情绪状态有利于开展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在和谐、亲近与相对宽松中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氛围,从而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效果。
“原理”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做到始终呈现积极健康阳光的情绪状态,首先需要教师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忠诚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愿意为推进“原理”课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新视角新理念新思路;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关爱学生、甘为人梯、严谨笃学、自尊自律,愿意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凝聚课堂正能量,在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中努力为“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推动教学效果不断改善。
“原理”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做到始终呈现积极健康阳光的情绪状态,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情绪对人的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两方面的影响。情绪不佳、精神不振,会使人烦恼疲惫,行为失常;情绪饱满、精神愉快,会使人信心百倍,力量无穷。教师,应该时刻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因为,粗暴是教育的大敌,耐心才是育才的前提。一个心浮气躁、情绪冲动易变,为了一点小事就剑拔弩张、大发雷霆的教师,常常难以驾驭自己的感情,是不利于教育工作的。” 教师负面情绪会造成师生实际交流时间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导致师生关系的隔阂冷漠疏远与紧张;正面情绪会增进师生感情,建构和谐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革。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也感受到了社会急剧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三尺讲台”之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教师的情绪与感受。“三尺讲台”之内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对一流教学的热切期盼,使不少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本领恐慌”,从而产生了焦虑、紧张、倦怠、失落与迷茫等情绪。
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和问题的冲击,如职称评选受挫、住房无法解决、子女入学困难、社会道德滑坡,应努力保持冷静,沉着应对。要向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的金牌主持人学习:不管在台下,在幕后的现实生活中他们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挫折、坎坷甚至打击,只要站在台前,站在直播现场,他们向观众展现的永远是他们最好的一面,展现的总是积极健康阳光和正能量。“原理”课教师要经得起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遭遇的各类挫折的打击,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适应挫折能力,即培养自己的逆商,以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要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在深化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发展与变化、前进与挑战中不断调适自己,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水平,在教书育人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敬业乐教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享受传道授业解惑带来的愉悦、幸福与满足。
“原理”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做到始终呈现积极健康阳光的情绪状态,需要教师加强正面教育与引导,采用适当方法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偶尔会有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不良表现,如迟到早退现象,玩手机吃东西,同桌闺蜜之间不间断讲话,情侣之间的亲密举动等等。出现此类破坏课堂教学氛围与情境之事,老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沉着冷静慎重。如果此时老师情感用事,大动肝火,高声训斥,首先可能会伤害到肇事学生的心灵和人格;还会导致师生整体关系紧张对立,互动减少,情感断裂,接下来的讲课干巴巴、硬邦邦,没了亲切与温馨。在保持淡定的基础上,老师对此类表现应给以适当批评,提醒学生注意和改正。这种批评是以教育为目的,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这种批评需要加强正面启发与引导,坚持适度原则,注意方式、把握分寸、讲究艺术。 二、良性课堂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
培育营造“原理”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还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过程,切实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
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方面的和谐优化需要教师认真掌握和科学贯彻一系列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是从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并且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原理”课课堂教学应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既要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客观地认识世界,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三个自信”;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把抽象艰涩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联系起来,讲出理论的魅力;应坚持交往性原则,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凝聚课堂正能量;“原理”课课堂教学还应贯彻启发性、循序渐进、探究性等原则。科学的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掌握和有效运用教学原则对于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促进“原理”课课堂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方面的和谐优化,需要教师有效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建设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它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整体思路的设计、讲课的切入点、怎样加强针对性、采用怎样的手段、如何切合学生的需求、如何研究学生、如何联系实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对象的学生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等各方面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有益于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推动最佳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实现,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与氛围。
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方面的和谐优化,需要教师以系统的、辩证的观点来思考和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及其关系。“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把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和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密切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促成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提升“原理”课课堂教学实效性。
“原理”课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以及为课后辅导做一些提前的准备与铺垫。备课需要研读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上课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活动,交代好课后作业。“教师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计划、环环相扣,不仅使每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保障,而且使整个教学的流程顺利进行,使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原理”课课堂教学每一细节、每一步骤都应做到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的节奏应巧妙安排、衔接有序,表现出快慢得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穿插得体等特点,整个教学活动严密合理、融洽统一。”
培育营造“原理”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需要教师深入探索和遵循教学规律,在授课过程中自觉呈现出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情绪状态;需要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过程,切实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努力实现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等教学系统方面的和谐优化。寓“原理”课教学于良好的课堂情境之中,可以使学生在亲切、温暖、愉悦中受到感化与触动,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坚定信仰、砥砺品行、获得成长。
注释: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0.
韩延明.新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7.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0,242.
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和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