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教师,那就是课堂教学“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如何把握这个度,进行有效的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需要教师的威信、能力外,还需要教师的管理技巧。
一、善用魅力吸引学生
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一旦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喜欢听你的课,那在听你的课时,他的精神状态肯定是最好的,他就不会违反纪律。教师最大的失败是学生不爱听你的课。
因此,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增强教学魅力。
1.要有效地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注意变化规律及思维特点调整学生的注意,设疑和激趣相结合,增强讲授的吸引力。要避免一些因设计不妥而造成的课堂失误。
2.要尽量选取生动和形象的教学内容,注重运用比喻、设问等手法,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在课堂上要始终精神饱满和满怀激情,让学生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
4.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二、善用规则管理学生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课堂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应遵循一定的要求,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必要性与合理性的统一。规则是一种指引或约束。因此规则的制定要确保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教师在确定课堂行为规则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计划,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引导性与激励性的统一。课堂规则为学生的课堂行为指明方向,其内容表述应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多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词语。
3.一贯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规则一旦确立,就要坚定地执行。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妥的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补充、修改。
三、善用环境熏陶学生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环境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就容易造成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的行为。因此,要有效达到课堂目标,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的时空环境、自然环境。比如教室的墙壁最好是白色、淡蓝或淡绿色,使教室显得素净淡雅,令师生心境开阔。墙面装饰要简洁、朴素,色彩搭配要和谐,给人以书斋学舍之感。除了正面黑板两侧分别贴课程表和值日表之外,在不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的原则下,教室里最好能有一张世界地图、一份放大的《中学生守则》、几张哲理名言条幅。这些布置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走廊的墙壁可以挂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科学家的照片或画像,并在上面写上这些学者、科学家的国籍、出身、生卒年份和主要成就。
心理环境主要指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信息环境。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
四、善用激励引导学生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过惩罚学生,达到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常常会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一旦获得适当的强化,如赞许、表扬等,就会增加其强度,并逐渐巩固起来而成为牢固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在行为上表现良好,教师应该予以关注、赞赏和鼓励,激励学生进步,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和专心投入的热情,这是很有效的策略。
五、善用关爱帮助学生
课堂目标要得以实现,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沟通。沟通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这无疑是实施课堂教学和有效管理的源泉。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注意创造民主、真诚、友爱的班级气氛,以一种坦诚的、可亲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反馈。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减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
六、善用理智转变学生
无论什么课堂,问题行为都是难以避免的。当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既不可置之不理,也不可急躁武断,而应选择有效方法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以纠正已有的问题行为。
当学生故意对师生采取敌视、挑衅的行为时,教师不能把违纪学生推向大家注意力的中心,这样只会使课堂纪律更加混乱,此时,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能采取训斥、辱骂和体罚或变相体罚等粗暴的方式,也不宜过多追问违纪的原因,而是需要用理性去引导,不要轻率地将事态扩大,可在下课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
一、善用魅力吸引学生
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一旦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喜欢听你的课,那在听你的课时,他的精神状态肯定是最好的,他就不会违反纪律。教师最大的失败是学生不爱听你的课。
因此,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增强教学魅力。
1.要有效地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注意变化规律及思维特点调整学生的注意,设疑和激趣相结合,增强讲授的吸引力。要避免一些因设计不妥而造成的课堂失误。
2.要尽量选取生动和形象的教学内容,注重运用比喻、设问等手法,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在课堂上要始终精神饱满和满怀激情,让学生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
4.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二、善用规则管理学生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课堂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应遵循一定的要求,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必要性与合理性的统一。规则是一种指引或约束。因此规则的制定要确保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教师在确定课堂行为规则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计划,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引导性与激励性的统一。课堂规则为学生的课堂行为指明方向,其内容表述应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多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词语。
3.一贯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规则一旦确立,就要坚定地执行。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不妥的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补充、修改。
三、善用环境熏陶学生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环境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就容易造成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的行为。因此,要有效达到课堂目标,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的时空环境、自然环境。比如教室的墙壁最好是白色、淡蓝或淡绿色,使教室显得素净淡雅,令师生心境开阔。墙面装饰要简洁、朴素,色彩搭配要和谐,给人以书斋学舍之感。除了正面黑板两侧分别贴课程表和值日表之外,在不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的原则下,教室里最好能有一张世界地图、一份放大的《中学生守则》、几张哲理名言条幅。这些布置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走廊的墙壁可以挂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科学家的照片或画像,并在上面写上这些学者、科学家的国籍、出身、生卒年份和主要成就。
心理环境主要指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信息环境。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爱心。
四、善用激励引导学生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过惩罚学生,达到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常常会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一旦获得适当的强化,如赞许、表扬等,就会增加其强度,并逐渐巩固起来而成为牢固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在行为上表现良好,教师应该予以关注、赞赏和鼓励,激励学生进步,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和专心投入的热情,这是很有效的策略。
五、善用关爱帮助学生
课堂目标要得以实现,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沟通。沟通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这无疑是实施课堂教学和有效管理的源泉。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注意创造民主、真诚、友爱的班级气氛,以一种坦诚的、可亲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反馈。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减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
六、善用理智转变学生
无论什么课堂,问题行为都是难以避免的。当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既不可置之不理,也不可急躁武断,而应选择有效方法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以纠正已有的问题行为。
当学生故意对师生采取敌视、挑衅的行为时,教师不能把违纪学生推向大家注意力的中心,这样只会使课堂纪律更加混乱,此时,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能采取训斥、辱骂和体罚或变相体罚等粗暴的方式,也不宜过多追问违纪的原因,而是需要用理性去引导,不要轻率地将事态扩大,可在下课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