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传统文化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那么,怎样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激发其爱国情怀,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现代化社会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初中文言文中表现价值取向内容的不少。如《孟子二章》中的《鱼我所欲也》明确提出了“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感人至深。杜甫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人诗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等,这些千古诗篇中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一贯的价值取向,这对于当今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学生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增强学生的思辩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是充满辩证法的整体观。《出师表》中,臣子对君王的劝戒,每一处精辟的论述都渗透着辩证法。诸葛亮此时的身份是特殊的,既是刘禅的长辈,又是刘禅的臣子,所以,诸葛亮的进言处处小心,而且逻辑性强,语言周密,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缜密的思维方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有着十分有益的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学生奋斗进取的精神
  仅仅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不够的,必须有为理想而顽强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同样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精华来教育培养学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深刻地告诉人们:完成重任、实现理想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艰苦地磨练,方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讲解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鲜活内容,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不断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的。
  四、汲取艺术精华,提高人文素养
  入选初中的文言文很多都是经典名篇。教师在讲授这些优秀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单纯的就文言的字次句子的解释或翻译,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比如:我们要从语言方面来鼓励学生学习并体会优秀的辞藻,看看古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句子的,自己应当试着去做。如《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等。
  此外,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比如在学习《出师表》时,要深刻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思想,学习《小石潭记》时,除了欣赏小石潭的美外,还要体会作者被贬此地的郁闷心情。
  应该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每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兴趣贯穿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期刊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五个感官中,就学习效率而言,最高的是视觉(占83%),其次是听觉(11%)。而传统教学中却是大部分时间由于教师讲,学生实际用的主要是听觉,教学效率怎么能提高呢?电教媒体信息量大,集声音、文字、图象于一体,所以运用电教手段,能把视、听结合起来,即运用94%的途径来获得学习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因而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学校
期刊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把学生培养成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以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促进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