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具有影响力和声誉的自主品牌。我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中国制造业已占整个世界的第四位。我国已成为无可非议的制造业大国。但又是品牌小国,在价格、档次、营销及研发能力上都不具有与国际品牌竞争的优势。这与我国贸易大国、出口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品牌存在着“三缺”:即缺少自主品牌、缺少强势品牌、缺少全球性品牌。
(二)品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支撑,品牌价值含量低。品牌是由强有力的核心技术支撑的,我国品牌现存的最大的隐忧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控在人家手里。国际市场价值链中,一般生产环节的增加值占30%,而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增加值占到70%。由于我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弱势,使中国纺织、制造等行业在生产加工中能获得的产品贸易利润不足10%,90%以上为国际品牌拥有者、零售商等占有和瓜分。
(三)品牌陨落问题相当严重。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越需要品牌战略。而今,我国虽然出现了海尔、联想、娃哈哈等著名品牌,但是众多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商标意识,也缺乏对品牌的自我保护。近些年来,国际市场上屡屡发生我国弛名品牌被外商抢注的情况。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企业的商标意识淡薄,我国出口商品商标累计被抢注的有200多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损失。
(四)品牌竞争力不强。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商品的品牌竞争力弱,集中表现在“四低”上,即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市场占有率低和利润率低。如广东年产钟表11多亿只,世界市场占有量超50%,可总价值仅为10.6亿美元,平均每只仅为1美元,同期瑞士钟表业年产各类钟表2700万只,生产总值高达62亿美元,平均每只229美元。
二、制约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的制度尚不完善。我国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方面存在内在动力的不足,表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的残余因素在某些方面束缚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而新体制还不完善,妨碍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体现在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还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市场主体地位还不够巩固和完善,同时人才激励制度存在的不完善,整个社会也缺少对企业发展具有远见卓识、能致力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的企业家队伍,使得企业内在动力疲软。
(二)引进外资认识上存在误区。在90年代以前,国内认同“以市场换技术”的说法,并在一些行业和地区作为战略实施。尽管中国对外资几乎完全放开了市场,但是并没有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而且不少企业轻易放弃自主创新和品牌开发,试图通过与外商合资以轻松获利,或者热衷于花钱买技术,对引进技术的简单模仿,却不消化吸收,甘当别人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花费了大量外汇重复引进,虽然带来了短期效益,但企业不仅没有打造出自主品牌,而且一些原有国内的知名品牌也丧失殆尽,企业竞争力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并对国外技术形成了依赖。
(三)企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行为。技术是品牌的重要支撑,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品牌会空壳化,没有生命力。打造品牌非一日之功,维护品牌的核心价值更需要水滴石穿的定力。品牌效应的长期性决定了品牌投入短期产出的低效性,可是企业投资者多数都想快速发展,想暴富,没有打造长久品牌的意识。表现在急功近利,对业绩能起立竿见影效果的品牌延伸,或者降价、促销等有损品牌长期形象和核心价值的推广活动津津乐道,而对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品牌因素的核心支撑的技术创新重视不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普查资料,2004年具有相当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只有11?郾9%开展科技活动,这种状况,是不可能有技术创新的。
(四)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成为企业创立名牌的重要障碍之一。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1%则企业极难生存。在发达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是3%-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有些企业甚至达到20%。而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0.5%。品牌的背后是人才,品牌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竞争。具有独立研发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是企业目前最紧缺的高级人才。企业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人数较少。
(五)缺乏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培育的政策体系。随着经济改革,政府在“完全退出市场”过程中,却放弃了其本来具有的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打造品牌的作用,出现了“政府缺位”。如对鼓励企业吸收创新的政策严重不足,使不少企业只是单纯为了使用而引进技术,对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缺乏热情;政府在专利制度、商标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手段扶持的滞后;品牌的评价和认定活动还是政府行为不是企业行为;对假冒国内知名品牌等严重侵权行为打击不力,惩罚成本过低;对企业自主开发打造品牌在资金投入、人才扶持和税收减免等缺少支持的政策力度。
三、解决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存在问题的途径
(一)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排除制约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明确政府的职能,确立和巩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重视培育企业家队伍,并实行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以多种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创新人员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鼓励技术人员和其他职工积极参与发明创新活动。
(二)增强企业是培育自主品牌主体的认识。要改变培育品牌的主体是政府的认识误区,明确企业是培育自主品牌主体。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自主品牌,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成为研究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只有通过在自主核心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上不断加大投入、创新力度,促进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才能防止品牌的老化,才能走出同质化、价格战的误区,永葆品牌的青春活力。否则,没有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企业就寸步难行或受制于人。
(三)企业要以自主创新来培育“企业品牌的优势要素”。品牌的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时间上是基本同步的。企业要改变重引进技术,轻自主创新的做法,企业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的时候,应注重自身的研发能力,在消化吸收外部技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减少对外部技术资源的长期依赖,在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强化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增加品牌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和智慧含量,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力,构筑强势品牌。企业要建立研发机构,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发体系。要吸引和鼓励人才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并完善企业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四)经济政策上实行区别对待。政府需要对我国的产业布局进行通盘考虑,分清哪些是以我为主进行生产的领域,哪个领域需要借助外来力量去发展的,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对以我为主进行生产的领域中的企业,就要大力支持、鼓励企业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政府应该在产业政策、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上予以倾斜,在研发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支持企业把自主品牌的研发搞下去。在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的过程中,国家应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等杠杆去引导。对那些不属于自主开发的企业和项目,应当取消政策优惠;对那些长期依赖国外、为国外培育品牌的企业和项目政策上要限制。
(五)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要健全资金和人才支撑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积极推动创业投资的发展;完善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技术研发团队,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企业工作和创业。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网络化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实现共享。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等建设创新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基础性的创业服务。
(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监管力度。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管作用,建立完善专利信息平台和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运用法律、法规加大对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维护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虚假广告,打假治假。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经济学院)
(一)缺乏具有影响力和声誉的自主品牌。我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中国制造业已占整个世界的第四位。我国已成为无可非议的制造业大国。但又是品牌小国,在价格、档次、营销及研发能力上都不具有与国际品牌竞争的优势。这与我国贸易大国、出口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品牌存在着“三缺”:即缺少自主品牌、缺少强势品牌、缺少全球性品牌。
(二)品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支撑,品牌价值含量低。品牌是由强有力的核心技术支撑的,我国品牌现存的最大的隐忧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控在人家手里。国际市场价值链中,一般生产环节的增加值占30%,而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增加值占到70%。由于我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弱势,使中国纺织、制造等行业在生产加工中能获得的产品贸易利润不足10%,90%以上为国际品牌拥有者、零售商等占有和瓜分。
(三)品牌陨落问题相当严重。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越需要品牌战略。而今,我国虽然出现了海尔、联想、娃哈哈等著名品牌,但是众多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商标意识,也缺乏对品牌的自我保护。近些年来,国际市场上屡屡发生我国弛名品牌被外商抢注的情况。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企业的商标意识淡薄,我国出口商品商标累计被抢注的有200多起,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损失。
(四)品牌竞争力不强。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商品的品牌竞争力弱,集中表现在“四低”上,即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市场占有率低和利润率低。如广东年产钟表11多亿只,世界市场占有量超50%,可总价值仅为10.6亿美元,平均每只仅为1美元,同期瑞士钟表业年产各类钟表2700万只,生产总值高达62亿美元,平均每只229美元。
二、制约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的制度尚不完善。我国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方面存在内在动力的不足,表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旧体制的残余因素在某些方面束缚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而新体制还不完善,妨碍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体现在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还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市场主体地位还不够巩固和完善,同时人才激励制度存在的不完善,整个社会也缺少对企业发展具有远见卓识、能致力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的企业家队伍,使得企业内在动力疲软。
(二)引进外资认识上存在误区。在90年代以前,国内认同“以市场换技术”的说法,并在一些行业和地区作为战略实施。尽管中国对外资几乎完全放开了市场,但是并没有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而且不少企业轻易放弃自主创新和品牌开发,试图通过与外商合资以轻松获利,或者热衷于花钱买技术,对引进技术的简单模仿,却不消化吸收,甘当别人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花费了大量外汇重复引进,虽然带来了短期效益,但企业不仅没有打造出自主品牌,而且一些原有国内的知名品牌也丧失殆尽,企业竞争力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并对国外技术形成了依赖。
(三)企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行为。技术是品牌的重要支撑,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品牌会空壳化,没有生命力。打造品牌非一日之功,维护品牌的核心价值更需要水滴石穿的定力。品牌效应的长期性决定了品牌投入短期产出的低效性,可是企业投资者多数都想快速发展,想暴富,没有打造长久品牌的意识。表现在急功近利,对业绩能起立竿见影效果的品牌延伸,或者降价、促销等有损品牌长期形象和核心价值的推广活动津津乐道,而对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品牌因素的核心支撑的技术创新重视不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普查资料,2004年具有相当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只有11?郾9%开展科技活动,这种状况,是不可能有技术创新的。
(四)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成为企业创立名牌的重要障碍之一。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1%则企业极难生存。在发达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是3%-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有些企业甚至达到20%。而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0.5%。品牌的背后是人才,品牌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竞争。具有独立研发核心技术的研发人员,是企业目前最紧缺的高级人才。企业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人数较少。
(五)缺乏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培育的政策体系。随着经济改革,政府在“完全退出市场”过程中,却放弃了其本来具有的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打造品牌的作用,出现了“政府缺位”。如对鼓励企业吸收创新的政策严重不足,使不少企业只是单纯为了使用而引进技术,对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缺乏热情;政府在专利制度、商标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手段扶持的滞后;品牌的评价和认定活动还是政府行为不是企业行为;对假冒国内知名品牌等严重侵权行为打击不力,惩罚成本过低;对企业自主开发打造品牌在资金投入、人才扶持和税收减免等缺少支持的政策力度。
三、解决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存在问题的途径
(一)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排除制约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明确政府的职能,确立和巩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重视培育企业家队伍,并实行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以多种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创新人员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鼓励技术人员和其他职工积极参与发明创新活动。
(二)增强企业是培育自主品牌主体的认识。要改变培育品牌的主体是政府的认识误区,明确企业是培育自主品牌主体。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自主品牌,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成为研究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只有通过在自主核心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上不断加大投入、创新力度,促进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才能防止品牌的老化,才能走出同质化、价格战的误区,永葆品牌的青春活力。否则,没有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企业就寸步难行或受制于人。
(三)企业要以自主创新来培育“企业品牌的优势要素”。品牌的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时间上是基本同步的。企业要改变重引进技术,轻自主创新的做法,企业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的时候,应注重自身的研发能力,在消化吸收外部技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减少对外部技术资源的长期依赖,在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强化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增加品牌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和智慧含量,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力,构筑强势品牌。企业要建立研发机构,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发体系。要吸引和鼓励人才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并完善企业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四)经济政策上实行区别对待。政府需要对我国的产业布局进行通盘考虑,分清哪些是以我为主进行生产的领域,哪个领域需要借助外来力量去发展的,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对以我为主进行生产的领域中的企业,就要大力支持、鼓励企业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政府应该在产业政策、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上予以倾斜,在研发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支持企业把自主品牌的研发搞下去。在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的过程中,国家应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等杠杆去引导。对那些不属于自主开发的企业和项目,应当取消政策优惠;对那些长期依赖国外、为国外培育品牌的企业和项目政策上要限制。
(五)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要健全资金和人才支撑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积极推动创业投资的发展;完善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技术研发团队,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企业工作和创业。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网络化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实现共享。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等建设创新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基础性的创业服务。
(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监管力度。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管作用,建立完善专利信息平台和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运用法律、法规加大对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维护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虚假广告,打假治假。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