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方式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ddd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堂面对固定的时空、固定的学生,教师更多地应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直接指导教学,程序化、标准化使得教与学变得有章可循。这样的课堂里教学过程高度结构化,学习过程被分解成一个个小小的步骤,教师成为课堂中学习进程的控制者,学生跟着老师的指令被动学习。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人化教学”和服务于个人化教学的“精确化评估”。而要在班级授课制中进行这样的符合每一个学生需要的“一对一”的教学,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这样的课堂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
  笔者以语文课程为例,从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几个方面,根据“课标”中各部分内容的核心目标,对数字化环境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文学习方式提出相关的策略。
  一、技术促进阅读的探究与建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数字化环境下,教师需要通过对学习技术的有效设计,形成支持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系统,更好地构建帮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的学习环境。
  1.准确把握与理解文本
  学生阅读一个新的文本,要揣摩大意,遇到不识的字、陌生的词语可以用自己熟悉或擅长的方式理解,还会产生一些感受和问题,想和他人一起交流。阅读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如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探究积极建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可以选择的工具、资源、平台。电子词典、搜索引擎、语音录制和分享工具等,让每一个学生的自主阅读成为可能。阅读中遇到问题,可以自己先思考,然后可以查找专题学习资源或者各种搜索引擎,分析比较各种不一样的理解,加以甄别、选择,完善自己的理解,这些可以及时搜索、随时互动的学习技术,通过教师的设计,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准确把握与理解文本。
  2.促进多元解读
  即使最善于倾听的教师,也无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呈现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更不要说不同的理解在课堂上即时互动。当具有学习技术设计能力的教师把即时交流工具引入课堂,情况就会有所改变,老师创设一个支持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专家的交流平台,那么,技术在支持这些多元、多向互动对话的同时,还获取了准确的过程性评估数据,这些数据转换成可有效推动教学的信息,帮助教师很快地汇聚信息,促进个体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现在一些社交平台就可以很好地达成这些需求,QQ平台、 主题论坛、微信空间等等,需要教师探索各种创造性的应用。
  3.提供创造性阅读的条件
  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创造性互动。我们一直认为,这种创造更多地存在于个体的内部,阅读者的内部语言是零碎的,很难呈现与共享。阅读文本的数字化呈现,为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除了和纸质文本一样具有即时批注的功能,还能够把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媒介形式如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插入,并根据设定把这些阅读创造的火花进行分类、汇聚和共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进行创造和分享,WORD、PDF等各种技术都为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无限可能。
  4.营造个性化阅读空间
  除了关注阅读个体的独特感受之外,数字技术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除了阅读的内容丰富多样,还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同样的一个主题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不一样的文本,当然就可以获得多样化的体验。一样的文本,可以用数字故事、视频、音乐等不一样的方式呈现,学生可以作出不一样的反应。技术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更多尊重。
  二、技术增加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与可能
  数字通讯技术和社交平台,有助于实现“课标”中的对学生言语表达的要求,如“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等。互联网和手持终端的普及,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技术增加了个体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与可能。
  1.情境增强激发表达欲望
  微信用户群在近一年内的爆炸式的增长,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了每个人都渴望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家人朋友、新鲜事都可以随时观察、记录、分享;内心世界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也可以及时表达。21世纪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观察者、记录者、发布者,QQ空间、微博、微信、云笔记等工具正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提供了最好的支持。移动终端及时捕捉与传递照片、视频、音频,增强了现实情境,激发了个人的表达需求与欲望。教师如果能够关注这些,很好地利用这些非正式学习中的资源,对提升学生的表达兴趣会有很大作用。
  2.工具促进多形式个性化表达
  当多媒体技术像笔和纸一样,成为每个学生基本的学习工具后,多形式表达就拓宽了思路,除了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语言和表达文体,更可以让图文结合、数字故事、微电影等更生动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更多元的表达。新的表达样式可以让学生丰富认识世界的角度,激发每一个生命体创新的意识。一个普通的家庭话题习作,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介质和不一样的交流方式,丰富的表达形式,为表达每个学生独特的感受起到了促进作用。
  3.移动互联畅通表达路径
  网络为每个想要和世界对话的个体提供了路径,各类终端就是对话的工具。当每个学生能够利用各类社交平台与他人进行自由对话时,作文教学就与学生的生活融合,教与学也模糊了界线,语文课程真正走向了生活。因此,学习技术可以解决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练习作文技能的空间,而是激发并创造了学生与他人、与世界对话的真实情境。
  三、技术增强了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
  即使是最高明的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展开听与说的互动,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课堂中教师为了增强“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创设“真实的、具体的交际情境”,做过很多尝试:模拟情境、小组活动、实景演练等等,这样的方式虽然力求解决“真实情境、对话互动”的问题,但是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模拟、演练、活动的组织,课堂中学生更像是被教师安排下的交际演员或者是技能操练者。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基础的学科,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需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有效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和解题模块意识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数学认知能力就是对数学知识再度呈现时的认知能力,通常包括记忆、理解、应用以及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有的心理现象,总结出较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