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化学新课堂中的“花哨”现象

来源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zzss1122334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化学课堂出现了许多富有创新性、代表性的教学改革,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地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来思考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谨防太多的“花哨”现象掩盖住低效的教学本质。我们希望看到新课堂中的新意,但我们也需要简单、朴实和高效的新课堂。
  关键词:新课堂;“花哨”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实施新课程理念,这是目前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笔者近几年来在兄弟学校的学习交流中听了不少有关化学新课程的示范课、公开课,发现许多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做了许许多多细致、创新有效的工作,正在走出“填野式”的教学模式,朝着高效“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但也有些课堂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主次不分,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了许多“花哨”现象。
  下面是笔者在近年来参与各种教学交流活动中所收集到的课堂教学情景,带有浓厚的“花哨”味道,同时略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花哨”的评价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中静态的、功利性的评价,树立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我们提倡多一些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评价,但时下许多教师却肤浅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误认为肯定性的评价就是多一些掌声,多几句“我能”、“我行”,多几个“V”字手势。笔者发现,现在的化学课堂上表扬满天飞,掌声如雷贯耳,批评却只字不提。
  案例一:某校在课题《离子》中关于核外电子排布时,教师问第一个学生“第一层电子数多少”,学生答:“2”,全班掌声一片;教师继续问“第二层电子数是几”,第二个学生答:“8”,全班掌声一片;教师又问“那么第三层电子数呢?”,第三个学生答:“3”,又一次的全班掌声。一分钟内用如此简单且毫无区分度、难度的问题进行一问一答就是换来几次学生的掌声。在后续的教学中笔者统计了一下,一节课下来学生共有15次的鼓掌。如此掌声、如此评价实属“花哨”。
  反思:课堂上的赏识教育是需要的,但受挫教育同样重要。表扬和批评都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教师评价学生既要保护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使他们敢说;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特长个性及个人见解,使他们能说。面对初中学生,教师的评价不能简单的说“你行、你能、你真棒”这么肤浅的几句。教师的评价是一门带有充分艺术性的学问。教师对学生的“是非”、“热冷”、“过失”要不偏不倚地恰到好处地对待各种情况,让学生既要“动心”而不“冻心”,又要“舒心”而不“伤心”还要“正心”而不“偏心”。此外教师在评价的次数上要忌过“滥”、评价的表现上要忌过“露”、评价的情意上要忌过“假”。教师掌握一些评价的技术尤其重要,简短、有效、入心的一句话或许能使学生信心倍增,甚至终生难忘。
  三、“花哨”的情景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活动创设情景。学生要在情景中完成知识的同化和吸收。“情景教学”已成为新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然而,现在课堂教学上唯情景论风靡正时。假情景、虚情景、过情景惯穿始末。似乎给人一种没有情景教学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没有情景铺设的问题就无法使人明白题意。
  案例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一首歌唱出了茉莉花的花香、美丽。在茉莉花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了分子          的特性。此题对提出问题已创设了足够的情景和铺垫。然而某教师在创设情景中却画蛇添足,过于花哨。他先引出茉莉花这首歌的歌头,唱得很投入,获得了全班的掌声,征求大家是否还要唱下去,大家当然说要,于是又在全班掌声配合下用了足足3分钟多的时间从头唱到尾。宝贵的3分钟就用来创设这样的情景,就用来听一首歌,这不是“花哨”,那是什么?
  案例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意在说明大理石/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分解反应,知识点简单,但有位老师为了“煸情”和“入境”,读诗时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并逐一解释字里行间的含义,如“锤”、“ 凿”、“ 烧”、“碎”、“清白”等字,以这些字为亮点去引导学生回忆、发现生活中的物质,一题下来足已用去5分钟。
  反思:“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上述两个案例笔者认为无论是情景创设还是激发解题思路,方法和方式上均过了头,完全是吹毛求疵,主次不分,实属“花哨”。恰当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肯定当然不错。因此,设计教学情景不仅要有效,还要有度,切忌过了头。
  四、“花哨”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新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科学探究成为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近几年来,无论是各种论文撰写还是实践观察,笔者发现打着“探究性”旗号,而非真正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花哨”案例还真不少。
  (一)“挂羊头,买狗肉”式的“花哨”现象
  案例四:某校教学开放日的公开课上,教室黑板上用红笔写出的标题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性实验,而上课教师的多媒体投影却显示的是: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且教师在课堂中对方案的选择、优化只字未提,在实验课的过程中教师沉浸在近25分钟的演讲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建议、细节关怀更是没有。这样的实验活动有何探究性可言,这样打着探究性旗号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还真是要少一点为好。否则,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和巩固,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不思辨的意识,教师也不自觉的扭曲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放羊式”的“花哨”现象
  案例五:下面是我校在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初始阶段一位新教师的教学情景:
  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实验室进行一次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活动。
  教师问:实验桌上有哪些药品呢?
  学生答:有稀盐酸、稀硫酸、大理石、碳酸钠、碳酸氢钠,蜡烛
  教师说:下面大家就用实验桌上的药品来制取二氧化碳,请大家通过对比、探究得出制取二氧化碳的最好方法。
  教师问:药品有了,那桌子上还有哪些仪器呢?
  学生答:集气瓶、导气管、试管、滴管、药匙、酒精灯
  教师说:仪器也有了,那接下来大家就进行探究实验吧?
  一节探究实验课没有教师任何有效的指导和启发,就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去解决,除非是天资出众的学生,否则,这一节课下来绝大数学生是无法得出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的。所以这一节探究性学习活动说它是实验活动还可以。
  反思:探究性学习应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有序的组织、要循序渐进,要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形式。对学生放不下、或任其自由发挥都是对探究性学习的片面理解,势必会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五、“花哨”的课件
  随着计算机普及化和网络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得力的教具,学生学习好用的学具,精心制作的课件更是成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然而,不恰当的滥用课件往往成为教学的“绊脚石”,会引起教师丧失钻研教材、创新教法的意识,久而久之,严重者就会成为课件的奴隶。课件的过度“花哨”是目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下面是我校一位新教师在上常规课是所用的课件。
  案例六:
  反思:很明显,这个课件真是有点“不务正业”,必定使学生上课魂不守舍。教师不要一味地追求“快乐”而将课件制作得非常“花哨”,那样会成为一种课堂干扰因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把握好课件制作过程中起到愉快因素的度,做到辅助教师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宜。不恰当地应用与主题无关的装饰图,全程配以无法关闭的背景音乐,运动不停的动态标题等,这些都应避免。至于影像、声音和解说方面,则应尽力从技术上做到完美无缺。课件制作要能够起到激趣、动情、排难和审美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六、“花哨”的试卷或习题
  试卷或习题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试卷或习题应能促进学生学习、加强记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具有检查与反馈的教学功能,尤其应充当起知识的传承作用。但是无论是教师课堂上的随堂习题,还是课后习题在版式设计或文字表达上常常会有“花哨”之处。当前市场上层出不穷、五彩缤纷的各类学习辅导资料更是有不少“花哨”之作。
  案例七:《满分训练XXX 》教辅书中第一单元复习课(第一课时)的习题是这样的:首先是知识梳理,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然后是同步训练,此板块中又细分为基础巩固(落实双基,探究求知双眸),强化提高(重难点,突破才得高分),综合训练(点石成金,变通方可升华),走进中考(实践演练,决胜千里之外),并且每一环节的标题都有一副不同的图案,几乎全是卡通之类。汇总全书的卡通,真像是一本卡通漫画书.
  反思:上述案例所取之作都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激发阅读兴趣。习题中偶尔出现一次靓丽动人的卡通能使读者眼前一亮、精神倍增,但次数的增加也会带来审美疲劳。我们纵观中考或高考试题,可不见有这样的做法。本人认为,习题或试题应保持一定的严肃性、活泼性、整洁性。习题或试题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在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解题为原则下可恰当融入一些学生年龄特征的元素,但不要过了头。此外,类似“我会选”,“我会填”,“我会算”,“我会画”的标题还是大可不必,是“选择题”完全可光明正大地说是“选择题”,别搞太多“花哨”之作。
  上述案例中的“花哨”情景不少是应付公开课而矫揉造作,不少是复制他人做法而横空出世,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出现这些“花哨”现象的背后投射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肤浅及教学环节处理的偏差。我们赞赏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之举,但我们更乐意看到朴实、有效且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翟远杰.新课程上的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1):18-19.
  [2] 叶慧玲.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实施方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18-19.
  [3] 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1-32.
  [4] 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8-10.
  作者简历:邝文升(1971-),男,湖南郴州人,佛山市顺德区伦教中学中学化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持续不断地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潜孔冲击器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在凿岩行业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面对市场急剧变化,产品性价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更进一步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摩托车、家电、五金、玩具以及日用工业品的表面油漆涂装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油漆涂装满足一定机械性能要求,又要涂层满足厚度均匀、光泽度好等要求。近年来,涂料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涂装工艺的不断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品表面涂装质量的提高,但同时存在环境污染大、涂料利用率低、涂装效率低、能耗高、溶剂废漆回收处理难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项目组在前几代真空静电喷涂设备的基础
摘 要:地理案例教学法,是从分析某一典型的地理事实材料入手,探究地理事物时空演化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促使地理原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进行实际工作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关键词:地理案例教学法;实施;优势;应用实例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本人想就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谈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现在基础教育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溶入新课程。做为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我就《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问题谈一点自己浅显的看法,与大家共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因为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没有提问就没有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优
1.湿润育秧或塑盘旱育秧①播种期。湿润育秧适宜播种期:中熟品种在6月20日~23日,迟熟品种在6月15日~18日,特迟熟品种6月8日~10日,秧龄期25天~30天。中熟品种可采用塑盘旱育秧,但
摘 要: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教师应探寻注重情感、直观、趣味、多元的有效评价策略。课堂上巧用评价作指导,在评价中点拨、纠正、引导;写话本上借助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语言,和学生真心、平等地交流;运用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关键词:写话教学;有效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