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随着雷曼兄弟公司倒下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从高点开始了崩盘式的下跌,几乎所有的国际大宗商品均风声鹤唳,跌跌不休。2008年12月,国际大宗商品CRB指数跌至谷底322点,创出近年新低。
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有机构和媒体都对今后经济形势感到迷惘和担忧。正是对于经济预期的悲观和不确定性,上海期交所的铜在跌到每吨人民币21900元时,仍买者寥寥。铝跌到每吨人民币11000元以下,造成铝厂巨额亏损,以致国家不得不采取收储政策,在低价位大量收储,以稳定价格。当时,大连商品交易所豆油曾跌至每吨人民币5560元,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跌至每吨人民币2484元。由此可见,经济形势走坏,必然导致需求萎缩,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下跌。这在商品期货市场得到了充分验证。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国际、国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却像过山车一样,走出于一轮“V”形大反转行情,一些品种还创出了近年高价,特别是农产品更是异军突起,像棉花、白糖、橡胶等均创出历史新高,令人大跌眼镜!究其价格背后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世界经济在去年开始回暖复苏,这也是大宗商品由熊转牛的基础。正是人们对经济未来走势的预期发生了改变,才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逆转。
2010年10月,伦敦交易所铜价又升至8300美元附近,比最低时上涨了190%。判断大宗商品今后的走向,除分析供需基本面外,还必须关注国际国内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除原油外,铜在大宗商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金融属性,它对经济趋势的敏感度往往更高。
以下是笔者结合未来经济趋势对今年下半年乃至2011年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所作的具体分析。
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政府果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四万亿投资是最见效的一帖猛药。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汽车、家电行业的快速回暖,其增长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从而带动了其他行业走出低谷,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改善了民生,实现了当年GDP保8的目标。今年我国仅汽车的销量就将突破1700万辆,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在经济回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在通胀预期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出口下降又如何扩大内需?中国不能再靠占用有限的耕地,消耗大量宝贵的能源和资源,牺牲环境来维持低效率的建设和生产。从国际看,目前美国的财政赤字仍居高不下,达1.56万亿美元。失业率维持在10%高位,大量金融坏账还未彻底清理。虽然制造业暂时走出低谷,但财政体系的脆弱是不争的事实。在欧洲,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希腊债务危机尚未解除,爱尔兰的信用评级又遭下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蔓延的可能,欧元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会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暴露。以上这些都表明2010年的经济形势是最复杂的。目前全球经济只是暂时企稳回升,复苏的进程曲折而漫长。彻底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需时日,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不能完全排除。因此,大宗商品的价格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很波动。
通胀预期将推升
大宗商品价格
2009年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房地产市场一枝独秀,用“火爆”一词毫不为过。房价成了“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背后透露出人们对通胀预期的升温,买房以求保值成为人们的普遍心态。2010年“两会”后,各地房价再度上升,更折射出人们的恐慌心理。以致国家不得不一再出台严厉的调控措施,部分城市还颁布了“限购令”。房子是老百姓的“大宗商品”。同理,利用大宗商品对冲通货膨胀也是企业和大集团所要做的事。因此,通胀预期必将推升商品价格的涨升。中国经济这些年来的增长速度保持在8%~11%区间,我们发现当增速高于9%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苗头,而一旦低于8%,企业盈利、政府税收和就业率就会下降。一些大宗商品如原油、铜、铝、铁等基本金属均属资源类商品。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全球共消耗314万桶原油,而全世界目前已探明的原油仅有1.26万亿桶,按照目前消耗速度,只可用40年。同时,当年全球消耗铁矿石23亿吨,而全世界铁矿石的储量仅1600亿吨,只可用70年。另外,铜和铝的矿藏资源更“短命”,据世界银行测算,铜矿资源可维持30年,铝矿资源只可维持22年,锌矿储量仅可维持17年!由此可见,大宗商品中一些资源性品种的稀缺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价格将不断上升,而通胀预期的升温更助推其价格的脉冲式上涨。
关注国内货币政策的动向
中国目前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宏观调控”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其力度之大和特色之鲜明常常超出人们想象。特别是金融调控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因此政府采取积极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加大了货币量投放量。给市场注入充沛流动性,为经济短期复苏创造了良好环境。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定调是“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适度两字,就是强调了灵活性。而“两会”达成的CPI控制在3%目标则是调控的重点。2010年三季度通胀数据超标,央行再度采取加息手段。央行已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重新发行三年期央票。这都说明,货币政策正在有序收紧。而一旦加息周期来临,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会逐步降温,经济增速也会减缓,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和调整也不可避免。譬如,央行突然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国内期货市场迅即下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另外,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十分重要,人民币升值后也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世界经济需看美元脸色
美元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持续走弱,这也是引发2009年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的重要因素,因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多数商品均以它计价。但是,美元指数至2009年11月探底至74点后,就开始逐步走强,2010年4月已经在80点大关企稳,这也导致了年初大宗商品短期调整,沪铜从每吨6.3万元人民币跌到5.2万元人民币,后受智利地震和二季度需求回升影响,才回升到每吨6万元人民币以上。2010年春节后,大宗商品总体还是呈缓步攀升的格局,特别是原油升到了每桶85美元以上,创下174-A新高。但到了5月份突然传来欧债危机的警报,市场再度恐慌,人们突然发现当前还是持有美元更安全些,所以导致了美元的短期强势。美元指数一度升至88点高位,而大宗商品也经历了近两个月的下跌。当时经济界有观点认为,美国经济走强导致了美元上涨,但更多的人认为是欧元暴跌造成美元强势。从美国政府来看,美元走强有助于稳定经济复苏的信心,有助于压低原油等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帮助美国获取更多的廉价资源。但美国政府开动印钞机是一件迟早的事,所以笔者认为,美元走势以及美国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将直接影响与其挂钩的其他国家货币币值的波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的经济和大宗商品的价格。2010年下半年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美元指数又大幅下跌至76点,美元的走弱导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加之各国货币战争一触即发,有可能引发全球新一轮的恶性通货膨涨,这是我们应当密切关注的。
中国因素长期提振
大宗商品价格
目前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资源的需求在持续增长,石油52%靠进口,煤炭也从过去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铜的年消费量占世界四分之一,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69%,2009年铁矿石进口6.28亿吨,占世界贸易量的75%。可以说,世界资源品的交易价格是随中国的需求变化而变化,中国手中虽有2.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但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在2010年铁矿石涨价100%,一下子多攫取中国钢企1000亿元人民币利润!世界大宗商品的价格刘中国需求马首是瞻从中可见一斑。同时,中国经济的爆炸式增长,也大大推升上海、大连、郑州三大商品交易所的成交量。目前上海交易所已赶超纽约和伦敦的发展速度,该所2009年成交量达4.35亿手,同比增幅210%,一举跃升为全球第一商品交易所。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大多数主要商品的最大买家,这些数据显示世界经济力量正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可以这么说,只要中国的需求不减弱,世界大宗商品的长期牛市不会结束。
人们常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随着国内外经济联系的更加紧密,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更像是反映经济状况的寒暑表。经济趋势主导世界大宗商品价格,而大宗商品的价格又反作用于经济趋势的变化,将两者结合起来观察分析,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有机构和媒体都对今后经济形势感到迷惘和担忧。正是对于经济预期的悲观和不确定性,上海期交所的铜在跌到每吨人民币21900元时,仍买者寥寥。铝跌到每吨人民币11000元以下,造成铝厂巨额亏损,以致国家不得不采取收储政策,在低价位大量收储,以稳定价格。当时,大连商品交易所豆油曾跌至每吨人民币5560元,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跌至每吨人民币2484元。由此可见,经济形势走坏,必然导致需求萎缩,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下跌。这在商品期货市场得到了充分验证。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国际、国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却像过山车一样,走出于一轮“V”形大反转行情,一些品种还创出了近年高价,特别是农产品更是异军突起,像棉花、白糖、橡胶等均创出历史新高,令人大跌眼镜!究其价格背后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世界经济在去年开始回暖复苏,这也是大宗商品由熊转牛的基础。正是人们对经济未来走势的预期发生了改变,才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逆转。
2010年10月,伦敦交易所铜价又升至8300美元附近,比最低时上涨了190%。判断大宗商品今后的走向,除分析供需基本面外,还必须关注国际国内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除原油外,铜在大宗商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金融属性,它对经济趋势的敏感度往往更高。
以下是笔者结合未来经济趋势对今年下半年乃至2011年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所作的具体分析。
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政府果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四万亿投资是最见效的一帖猛药。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汽车、家电行业的快速回暖,其增长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从而带动了其他行业走出低谷,新增了大量就业岗位,改善了民生,实现了当年GDP保8的目标。今年我国仅汽车的销量就将突破1700万辆,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在经济回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在通胀预期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出口下降又如何扩大内需?中国不能再靠占用有限的耕地,消耗大量宝贵的能源和资源,牺牲环境来维持低效率的建设和生产。从国际看,目前美国的财政赤字仍居高不下,达1.56万亿美元。失业率维持在10%高位,大量金融坏账还未彻底清理。虽然制造业暂时走出低谷,但财政体系的脆弱是不争的事实。在欧洲,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希腊债务危机尚未解除,爱尔兰的信用评级又遭下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蔓延的可能,欧元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会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暴露。以上这些都表明2010年的经济形势是最复杂的。目前全球经济只是暂时企稳回升,复苏的进程曲折而漫长。彻底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需时日,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不能完全排除。因此,大宗商品的价格今后一段时期一直会很波动。
通胀预期将推升
大宗商品价格
2009年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房地产市场一枝独秀,用“火爆”一词毫不为过。房价成了“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背后透露出人们对通胀预期的升温,买房以求保值成为人们的普遍心态。2010年“两会”后,各地房价再度上升,更折射出人们的恐慌心理。以致国家不得不一再出台严厉的调控措施,部分城市还颁布了“限购令”。房子是老百姓的“大宗商品”。同理,利用大宗商品对冲通货膨胀也是企业和大集团所要做的事。因此,通胀预期必将推升商品价格的涨升。中国经济这些年来的增长速度保持在8%~11%区间,我们发现当增速高于9%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苗头,而一旦低于8%,企业盈利、政府税收和就业率就会下降。一些大宗商品如原油、铜、铝、铁等基本金属均属资源类商品。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全球共消耗314万桶原油,而全世界目前已探明的原油仅有1.26万亿桶,按照目前消耗速度,只可用40年。同时,当年全球消耗铁矿石23亿吨,而全世界铁矿石的储量仅1600亿吨,只可用70年。另外,铜和铝的矿藏资源更“短命”,据世界银行测算,铜矿资源可维持30年,铝矿资源只可维持22年,锌矿储量仅可维持17年!由此可见,大宗商品中一些资源性品种的稀缺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价格将不断上升,而通胀预期的升温更助推其价格的脉冲式上涨。
关注国内货币政策的动向
中国目前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宏观调控”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其力度之大和特色之鲜明常常超出人们想象。特别是金融调控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因此政府采取积极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加大了货币量投放量。给市场注入充沛流动性,为经济短期复苏创造了良好环境。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定调是“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适度两字,就是强调了灵活性。而“两会”达成的CPI控制在3%目标则是调控的重点。2010年三季度通胀数据超标,央行再度采取加息手段。央行已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重新发行三年期央票。这都说明,货币政策正在有序收紧。而一旦加息周期来临,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会逐步降温,经济增速也会减缓,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和调整也不可避免。譬如,央行突然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国内期货市场迅即下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另外,人民币汇率问题也十分重要,人民币升值后也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世界经济需看美元脸色
美元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持续走弱,这也是引发2009年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的重要因素,因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多数商品均以它计价。但是,美元指数至2009年11月探底至74点后,就开始逐步走强,2010年4月已经在80点大关企稳,这也导致了年初大宗商品短期调整,沪铜从每吨6.3万元人民币跌到5.2万元人民币,后受智利地震和二季度需求回升影响,才回升到每吨6万元人民币以上。2010年春节后,大宗商品总体还是呈缓步攀升的格局,特别是原油升到了每桶85美元以上,创下174-A新高。但到了5月份突然传来欧债危机的警报,市场再度恐慌,人们突然发现当前还是持有美元更安全些,所以导致了美元的短期强势。美元指数一度升至88点高位,而大宗商品也经历了近两个月的下跌。当时经济界有观点认为,美国经济走强导致了美元上涨,但更多的人认为是欧元暴跌造成美元强势。从美国政府来看,美元走强有助于稳定经济复苏的信心,有助于压低原油等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帮助美国获取更多的廉价资源。但美国政府开动印钞机是一件迟早的事,所以笔者认为,美元走势以及美国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将直接影响与其挂钩的其他国家货币币值的波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的经济和大宗商品的价格。2010年下半年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美元指数又大幅下跌至76点,美元的走弱导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加之各国货币战争一触即发,有可能引发全球新一轮的恶性通货膨涨,这是我们应当密切关注的。
中国因素长期提振
大宗商品价格
目前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资源的需求在持续增长,石油52%靠进口,煤炭也从过去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铜的年消费量占世界四分之一,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69%,2009年铁矿石进口6.28亿吨,占世界贸易量的75%。可以说,世界资源品的交易价格是随中国的需求变化而变化,中国手中虽有2.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但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在2010年铁矿石涨价100%,一下子多攫取中国钢企1000亿元人民币利润!世界大宗商品的价格刘中国需求马首是瞻从中可见一斑。同时,中国经济的爆炸式增长,也大大推升上海、大连、郑州三大商品交易所的成交量。目前上海交易所已赶超纽约和伦敦的发展速度,该所2009年成交量达4.35亿手,同比增幅210%,一举跃升为全球第一商品交易所。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大多数主要商品的最大买家,这些数据显示世界经济力量正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可以这么说,只要中国的需求不减弱,世界大宗商品的长期牛市不会结束。
人们常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随着国内外经济联系的更加紧密,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更像是反映经济状况的寒暑表。经济趋势主导世界大宗商品价格,而大宗商品的价格又反作用于经济趋势的变化,将两者结合起来观察分析,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