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水雷的动物侦察员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俄罗斯国防部已支付莫斯科某海豚馆2.6万美元用于购买5只宽吻海豚,西方媒体猜测说这些海豚将被用作军事用途。
  
  在海上作战中水雷一直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未来海上局部战争中,水雷的直接杀伤力与心理威慑作用仍不可小觑。在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曾因难以排除伊拉克军队布设在科威特海域的水雷和沿海滩头的地雷,最终不得不放弃原两栖登陆夹击伊拉克的作战计划。
  目前,虽然美国是少数能够定位和拆除水雷的国家之一,但专家担心美国的技术跟不上敌方水雷的发展速度。美军曾投入200亿美元用于减少伊拉克和阿富汗路边炸弹的威胁,但其很可能无法再付出这一数额的费用去拆除水雷。毋庸置疑,识别水雷并非易事。目前的军事技术对于区分水雷和其他水下障碍物存在一定困难。水雷一旦被发现,就必须被立即“捕获”和摧毁。尽管现有技术能探测到水下不同深度的水雷,但却缺乏找到并拆除它们的有效办法。在浅海水域,水雷可以被设置在海底,这让它们更难被找到。
  小虾引爆音响水雷
  海洋动物探测水雷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英美两国海军与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展开激烈交战。德军为了抗击盟军的舰队,集中了本国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挖空心思研制出了一种新式的音响水雷。此种水雷的音响接收器可以收到外界的声波振动,当振动达到指令规定的限度时就会自动爆炸,而舰船上发动机的声波振动就会引发水雷爆炸。因此,用这种音响水雷来封锁盟军海上航道特别理想。
  当时,如何对付德军设置的海上音响水雷,就成了盟军统帅部急需解决的难题。然而,让德军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音响水雷在没有发挥威力的情况下就自行爆炸了,当时让德军大为震惊和迷惑不解,难道是这些音响水雷可靠性不过关吗?于是,德军马上派出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取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是水雷遇到了“海虾兵”。原来,生活在海洋里的小虾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全天候发出一定频率的声响。当这种海虾成群地围绕着音响水雷游动时,德军的音响水雷便闻声起爆。
  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可以帮助美军在前线进行战争的电子“机器龙虾”。其长约47厘米,由电池驱动,模仿真正龙虾的行动方式,以便能在不同深度的海中和海底进行活动,它还可以应付海浪和不同水流的冲击。“机器龙虾”的身体和触角表面都装有传感器,传感器获得的信号会送到其计算机大脑中进行处理,然后再来控制其根据仿生学制成的肢体。据说,“机器龙虾”的用途是在部队前面探测海里的水雷。如果它遇到目标物体就会传回报告,然后通过它本身所具有的破坏装置对目标进行处理,或者通知部队注意危险。
  海豚探测水雷
  将海豚用于现代战争,最早起源于美国。许多年来,海豚一直是美国海军的“守护神”。1960年,美国海军开始了有关海豚的研究,一开始他们只是测试海豚为何能在水中游行自如,希望能够借此改进水雷性能。1967年,美国海军海洋哺乳动物计划逐渐演化成为一个重点项目,就是训练海豚实施探雷以及部队保护等任务。经过最简单的水下作业训练后,海豚便能非常熟练地完成一些不太复杂的任务。随后,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开始全面进行,并很快形成了战斗力。在探雷方面,经过训练的海豚可以定位水雷,并于水雷所在位置释放浮标,以确保海军能够安全清除这些武器。1965年,首个美军“海豚部队”在加利福尼亚海岸服役。越南战争期间,“海豚探雷”被用于实战。1970年,在越南金兰湾,由于5只海豚的存在,美国海军成功避免了无数次针对美军舰艇的水下破坏行动。两伊战争期间(1987~1988),5只海豚在巴林海岸附近水域巡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96年,美国共和党在圣迭戈举行代表大会期间,海豚担负起圣迭戈湾的巡逻任务。伊拉克战争中,除了“海豚部队”,美军中央指挥司令部还紧急调动其他动物兵,使海狮、鸽子、小鸡等人类熟悉的可爱动物参加“倒萨”战场,特别引人注目。
  2003年3月,美英联军正在伊拉克战场作战,从科威特到伊拉克南部海港的军事运输补给线受到了水雷障碍的封锁。美军紧急调集由9只海豚组成的特种排雷队,进行航道排雷任务。经过近7天的紧张作业,海豚排雷队发现并排除了100多枚反舰水雷,扫清了水雷障碍,开辟了一条自由通行航道。战争开始一星期后,在波斯湾等待了很久的美军舰艇编队,终于在海豚排雷作业汽艇的护送下,进入了乌姆盖斯尔港口,为作战部队源源不断地运送弹药、零配件、食品和其他补给品。此外,海豚还接受了保护港口、提防敌方潜水者的任务。当一名潜水者靠近时,海豚会把一个漂浮装置撞到潜水者身上,迫使他们被浮力拽出水面。
  在美国军用海豚培训中心,海豚训练师哈雷特中士讲述了伊拉克战争中海豚排雷作业的基本情况:美军在海上航道水雷清除行动中,先派出几艘声呐探测运输船,对港口周围水道进行勘察,标识出200多处水下危险目标之后,“海豚排雷兵”开始行动。海豚在港口执行扫雷任务时,利用自己发出的声波搜寻伊拉克军队在海里布下的水雷和其他爆炸物。这一切都归功于海豚天生的、独一无二的自然声呐机制,它能够接收水下物体反射回来的声波,相关信息会经过海豚下颌骨部分传到耳鼓,经听觉神经传输到大脑。海豚还能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检验。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技能,可以改变向探测目标发射的信号形式和频率,以获得不同的信息,并能够非常精确地实时计算、分析,反复辨别目标性质。经过严格训练的海豚能够在150多米的距离内,分辨出水雷上玉米粒大小的惯性撞针。海豚还能携带可在录像的同时进行分析的新型摄像机,对水下危险目标进行精确辨别。“海豚排雷兵”一般会在区域作业的气艇中间游来游去,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一旦发现了水雷或其他危险目标,它就会游到自己训练师所在的气艇旁边,用鼻子敲击艇舷上的球形控制器,表示自己找到了目标,然后向训练师索取炸弹或炸雷包将灭雷炸弹放在水雷旁,将其引爆。   2014年3月26日,在克里米亚宣布加入俄罗斯后,俄罗斯海军成功接管在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国家海洋馆的军用海豚,这些海豚未来将为俄罗斯海军效力。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海军计划在与紧急情况部潜水员的联合训练中使用宽吻海豚,寻找在黑海海底的沉没物或爆炸物。其实,苏联于20世纪60年代就执行过“海豚作战计划”,苏联解体后相关训练项目交给了乌克兰军方。消息人士表示,在转归俄罗斯后,海洋馆的工程师将研发新设备以提升这些军用海豚的水下作战技能。由于乌克兰海军缺乏资金保障,之前很多训练项目都已经被关闭,而俄罗斯不会在培训海豚上吝惜金钱。截至目前,世界上有两个军用海豚培训中心,另一个位于美国圣迭戈。
  海狮特种部队
  2011年5月18日,隶属于美国海军的“海狮特种部队”在旧金山举行的“金色卫士”反恐演习中亮相。在此次演习中,两头海狮成功地寻获了一枚模拟水雷,并逮到了一名“恐怖分子”。
  经过严格训练的海狮是一种有效的水下威慑。这种动物的自然本性使它们成为这份工作最理想的人选。海狮有多方位的听觉,在深水中也有很清晰的视觉,这使得它们执行这些任务比人类和当前的技术更为有效。另外,海洋动物可以忍受较低的温度,可以潜入很深的水中。它们的另一个优点是很灵活,而且速度很快。在培训海洋动物的过程中,动物要学会辨认各种形态的水雷。驯养员还会给海狮配戴特殊的肩带,这样动物在寻找水下搜索对象时,驯养员可以随时掌握它们的位置。肩带上还装有摄像机,指挥人员可以随时看到水下传来的视频画面。美军希望,通过培养“海洋特种兵”,能够在海港巡逻时防止敌人的潜水员偷偷潜入。训练有素的“海洋特种兵”未来还能完成水下解救人质的任务。据悉,美国海军现在正训练的动物包括28只海狮和一条巨鲸。北约其他国家的一些军队也正在考虑征募动物当战士。
  能接收无线电的“鲨鱼”
  鲨鱼有第六感官,能探测水中的电流信号。鲨鱼头部有个能探测到电流的特殊细胞网状系统,被称为电感受器。鲨鱼就利用电感受器来捕食猎物及在水中自由游弋。人类则可通过在鲨鱼脑部植入芯片的方式控制鲨鱼。
  据悉,美国海军将可以露出水面的金属天线安装在白斑角鲨的头部,专门用于接收信号。然而,由于无线电信号不能在水下传播,因此军方还采用了另一种控制信号——声呐。控制者将从海军声波信号塔发射出定向声呐,对鲨鱼行动进行控制。目前,美国海军已经在佛罗里达州海岸的海面建立了大量声波信号塔,利用这些信号塔可以对320千米之外的鲨鱼进行控制,远距离指挥鲨鱼秘密跟踪、刺探敌船,完成各种危险的“间谍任务”。
  美国海军还希望充分利用鲨鱼天生的对水中电流信号的探测能力,跟踪海面上货船遗漏的化学品踪迹。一个研究组已经在一个浅水池里将电极植入了一条白斑角鲨的大脑内。电极由一个小型无线发射机控制,这个装置会刺激角鲨大脑内嗅觉控制区的左侧或是右侧,让鲨鱼根据信号做出反应,游向相应的方向。下一步,美国科学家们将把这一装置带出实验室。体内植有这种装置的鲨鱼将会从佛罗里达放归到海洋中。由于无线信号无法穿透海水,与鲨鱼间的联络工作将由能给300千米以外的鲨鱼发射声呐信号的美国海军声波信号塔负责。
  仿生机器鱼探测水雷
  面对水雷威胁,美国海军始终在使用海洋动物从事探测水雷工作。不过,这个工作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停止,取而代之的是用机械化水下设备替代这些动物,从而减少成本。2012年,一种名为“小刀鱼”的鱼雷形状、长约6米的无人驾驶潜艇面世。目前这一设备仍在开发中,官方表示这艘潜艇将在2017年之前完工。它在水下遨游的时间最多可以达到16小时,探测水雷的方法为使用声呐系统。2014年,美海军测试过一种安静型的仿生无人潜航器。这种潜航器长约1.2米,像鱼类一样摆动尾巴前进,因此海军称之为“机器鱼”,可执行水下探雷任务,或者长期监视舰船、港口和潜艇。此外,美军研发的第三代悬停无人水下自主航行器能够检测到军舰底部的水雷,其外形类似于一种水下飞碟。当其在船只附近行动时,可通过声呐探测器发射信号。一旦其对船只的外形完成评估,就可靠近船只,并能够探测出手机大小的水雷。
  虽然动物侦察员一直是水下排雷尖兵,在战争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也将逐步退出军事舞台,回归到可以自由自在游弋的海洋家园。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其他文献
一个日、美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开发出一种可以高灵敏度检测有毒气体的感应材料,利用这种材料及近场通信技术,可以让手机在几秒内读出空气中是否存在有毒气体。这种感应材料是在碳纳米管表面涂上一层被称为超分子聚合物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利用碳纳米管的导电性变化来检测有毒气体浓度。碳纳米管本来是导电性强的材料,但被超分子聚合物覆盖后其导电性变差。当接触有毒气体时,超分子聚合物涂层被破坏了,碳纳米管导电性就会大幅上
秋分是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之“分”有“平分”之意。在古人看来,这里的“平分”至少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秋分这天为秋天之半,秋天被平分;秋分这天昼夜时长相等,昼夜被平分。秋分是传统农事秋收、秋种的时节,也是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节气前后又有传统的秋社日。与这些时令相关联,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一些习俗活动。  节候表征  秋分是古人最早创设的节气之一。在古人的生活中,春、夏、秋、冬4个季节并非是同时确立的:
25年前,当时的国家科学委员会和国家农业委员会曾联合召开一次意义特殊的授奖大会,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级“特等发明奖”,颁给了一位身材瘦削、皮肤黝黑、外表朴实得就像普通农民的科学家。获此殊荣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让这位昔日默默无闻的育种专家声名鹊起的,竟是几株在外行看来非常不起眼的“小草”——普通野生稻。正是通过这些普通野生稻,袁隆平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杂交水稻
提起水生植物,人们一般都会想到那些生长在水中的矮小草本植物,如沉水的藻类、浮水或挺水的莲类,等等。事实上,还有不少水生植物属于植株高大的灌木或乔木,比如生长在海岸边的红树林植物。与水生草本植物一样,在水生的灌木或乔木中不乏珍稀的濒危植物。譬如海南特有的海桑,就是一种植株高大的濒危红树林树种。  姊妹并不多 各自有千秋  海桑科海桑属的植物种类并不多,仅有海桑、拟海桑、杯萼海桑、无瓣海桑、卵叶海桑、
羊年来临,我们就来说说羊。不过,本文所谈论的羊,并非那些白白的、会动的、吃草的羊,而是绿色的、安静的、“喝水吃阳光”的“羊”——植物中的“羊”。  奇花异草羊负来  人们对于一些植物的认识,有些是通过羊间接得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奇特的花花草草,正是羊为我们带来的;所以,冠之以“羊”名,实不为过。  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医叫陶弘景,一次,他去山中采药,听到一位老羊倌对人说,有一种生长在林
2016年7月,长江中下游多省份洪涝告急。正当各地军民奋战在抗洪一线之时,一种“德国抗洪神器”迅速走红网络。据说,这种移动防洪挡板可在4~6小时内将河岸围起来,防洪效果又快又好!  德国的这个抗洪神器马上引发了热议和吐槽:我们发射得了长征7号,建得了高铁,还有了最快的计算机,为什么还只用沙袋和人海战术?不过,随后就有人全方位和多视角审视了德国抗洪神器,指出这是奥地利的移动防洪挡板,称为Machla
地球上有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堪称水球。水孕育了生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正因为地球有液态水,才变得如此生机勃勃、与众不同。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没有液态水呢?地球之水来自地球本身  目前,科学界关于地球上水的来源有两种说法:自源说和外源说。自源说认为地球的水来自于地球本身。科学家们认为,在地球诞生时形成地球的物质里面就含有水,或者包含组成水的元素氢和氧,氢和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湾的沼泽淤泥中,生长着一种奇特而美丽的热带海岸水生植物,那一丛丛硕大的叶片仿佛巨大的绿色羽毛随风摇动,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片生长在水中的椰子树,因而当地人把这种植物称为“水椰”。    长在水中的“椰子树”  水椰和我们所熟悉的热带水果椰子一样,同为棕榈科的热带常绿植物,因而粗粗一看,其外形还真的与椰子有几分相像。不过,这种生长在水中的“椰树”,毕竟与椰子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属种,
今年年初,朝鲜方面进行了氢弹试验。据国内媒体报道,当时位于中朝边界的延吉、珲春、长白县等地均有明显震感。国外的几家监测机构也监测到朝鲜已知核试验地点附近发生地震,原因似乎是人为的(与核试验有关)。什么是地震武器  地震武器又称地壳构造武器,主要依托地下核爆炸所产生的定向声波和重力波所形成的巨大摧毁力,从而人为地制造地震和海啸。它不仅在破坏范围和破坏能量方面超过核武器,而且可以冲击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
人类与蛔虫的战争实质上就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和人体对蛔虫反寄生的战争。尽管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患蛔虫病(蛔虫寄生于人体后导致的疾病)的人少了,但是,全球目前还有数亿人被蛔虫寄生而患病,由此导致营养不良、身体及智力发育迟缓,严重者甚至死亡。  英国国王体内的蛔虫  儿童是蛔虫主要寄生的对象,但是,蛔虫也同样感染成年人,而且不分贫富和贵贱。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2013年9月3日刊登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