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还乡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喂,别把我丢掉


  搬家的时候,院子里唯一搬不走的树成了心事。走的时候,养的鸡鸭可以装进石棉袋,到了新地方把它们一放了事,如果新地方不允许养鸡,也可以宰了犒劳自己。猫狗也是,到了新家比人熟悉还快,几天下来都找不到它们。
  到了搬家的最后一天,能移动的都搬走了,再回头看自己认为最熟悉的地方,会发觉很陌生,它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了。连门窗也被卸下抬上了车,我与它还有什么瓜葛?家一旦被掏空,就是一坨水泥、一堆砖瓦,冷冰冰地放在那里。
  终于把家搬空了。但我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有搬干净,在床上思来想去,辗转反侧。会有一个声音不停在耳边喊:“喂,别把我丢掉。”
  借着晨曦回到老房子,那棵歪脖子树似乎歪得更厉害了,披头散发搁在围墙上。记得种下它的时候我还在读小学。父亲觉得门前侧角荒着,种一棵大树可以招财,也可以用来拴狗绳,于是趁下夜班不知从哪里顺来一棵。树开始一直朝树的模样长,生叶拔枝,在一个陌生地方,树远比人容易适应。长个三五年就基本长成了树的模样。树冠被一对喜鹊看上,开始有了鸟窝。我把头伸出窗户,刚好看到鸟窝里的一举一动。奶奶说过,喜鹊上门是好兆头。
  大树的脖子歪得有些突然。树正对院子大门,大门正对大路,大路对着柴岭山。有一年,一阵来自柴岭山的歪风推开了院门,缠住了大树的头发不放,好像树的原主人,寻找多年终于在这个角落发现了它,拼了命要把它拔回去,而树早已在这里扎实了根。于是整整一晚,歪风撕扯,扯得满地都是风声。
  大树留了下来但侧向了一边。那时我想父亲没有把它及时矫正过来,或许心上也有愧疚。我是站在树这一边的,毕竟树的命运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树已经适应了这里,这往往需要付出五年十年或更久时间。树越老越歪越靠近围墙,成了家的一部分。
  大门被卸掉之后就像一件中山装的领子被卸掉了,堂前再无法关闭。这座房子里有些东西是看不见的,现在明显发生了变化。儿子练毛笔字的纸,小狗小花磨牙用的仿真骨头,母亲从社坛庙求来的神符……这些它特有的味道再也闻不到了。整个村庄的气味混杂在一起。有补偿款传来的油腻气味,有扔掉的老棉袄旧衣衫的陈酸气味,有满满一车家什压在车胎上、橡皮轮胎猛烈摩擦地皮的气味,它们掺和在灶台炒菜的肉香味、晒太阳的床单味和女主人的脂粉体香味里……
  它们是各种不知名的微小尘粒。
  整幢楼从没有像这一刻这样安静过,我甚至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尖叫。来到自己的床榻位置,我能想象从前的我是如何在上面折腾,面对嘈杂的人世,这里是唯一私密的,我的床铺位置积满了灰尘。这些灰尘就像一粒虫、一棵草,在它浩荡的群落里孤单地面对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其他的尘埃不可能知道……
  我再把头伸到窗外,歪脖子树上的喜鹊窝不知去了哪里,它们是不是也搬家了?它们是不是也会飞回来看看这里的过往……

记忆追上我


  “我的一生”,想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看见金家河在缓缓流淌。再仔细看,这条河流幻化成无数细小水珠进入岸上的庄稼、稻田、房屋、耸入云端的大树……它们闪闪发光,最后又汇聚在一起,进入我的身体。仿佛一条线,紧紧把我和金家埭串联起来,我知道我这辈子就如自由的风在上面生发,风里散发着我的童年和青春的气息。
  最早的记忆是一种感觉。和每一个村里人一样,被父母带到人世,住到一所住过几代人的房子里。每天,听到鸡鸭叫就醒来,撒上一泡尿,然后去院子里走上几步。看着家里人一个个出门忙各自的事情,开始我也会紧张,想他们会不会丢下自己不回来了。日子久了,就会感到这没有什么不正常,他们偶尔会急匆匆地回来上个茅坑拉泡屎,或者,回来做顿饭又出门。到了黄昏,出去的人都会回来,挤在房梁下,一天就过去了。
  金家埭人这种养娃、过日子的方式延续了几百年,估计和金家埭人种地、种庄稼得到的经验有关系。春耕撒下的种子,时间一到就顶到地面上,每天正常的日照、雨淋,它们就可以自然地长高长壮实,时机成熟了就能被收割,它们就是一堆时间的附属物,仅此而已。
  刚满六岁,父亲就告诉我这很重要,说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一个人在院里院外跑,大人们在忙碌,在晒太阳,不理会我会不会摔跟头,会不会尿在裤裆里。我已经学会扑蝴蝶、蜻蜓,能和隔壁的孩子玩躲猫猫。如果肚子餓了,也会爬上餐桌够点剩菜剩饭充饥。
  我是先学会扑蜻蜓还是先学会扑蝴蝶已经记不起来了,就像小时候吃过的蒸糕、发糕、清明团子,早忘了当时的香糯。金家埭到了春夏之交,荒地里、田埂边、池塘对面,该绿的草木都绿了,该开的花都开了。棒头草、山高粱、酢浆草、蛇莓、猪殃殃……五彩斑斓。这时候的金家埭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簇拥在花草的海洋里。那时候,见到红彤彤的蛇莓,总想摘一些尝尝。比自己大几岁的狗蛋阻止了我,说吃了会变成哑巴。
  金家埭的蝴蝶是一夜之间摸进来的。推开窗,突然发现围墙上、石臼上一大堆蝴蝶在扇动翅膀。有些蝴蝶翅膀的背面是嫩绿色的,停在围墙上就像一叶叶绿草;有些翅膀的正面却是金黄色,上面还有一些花纹,飞舞时就像是朵朵金花;还有一些带黑色斑点的白蝴蝶,扇动着翅膀上下翻飞,像朵朵可爱的小白花。它们一会儿翩翩飘在空中,一会儿又悠悠落在物件上,好像是蝴蝶变成了花朵点缀着院子,又像是花朵长出了翅膀飞舞在空中。它们开始一定是冲着墙外的花草香来的,飞入我家院子,纯属串错了门,但它们发现院子里面清幽,散发着生活的况味,就再不愿散去。那些日子抓蝴蝶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背着奶奶用零布头做的大网兜,从院里追到野地……我把“空中花朵”养了起来,搁在窗台上欣赏。
  我清清楚楚地意识到我正在长大。我家有一条小狗,我给它取了当时我所能想到的最美好的名字——小花。小花是流浪到我们家门口的。那时,金家埭家家户户都热衷养狗,壮年时可以看家护院,等到老了可以宰了做红烧狗肉。小花应该是被狗爸狗妈遗弃的。某一个早晨,奶奶出门看到冷风中的它一副可怜的模样,动了恻隐之心,便把它留了下来。   我带着它一起跑,一起转进围墙外的荒地去疯去野。这条狗也渐渐成为一个孤独者,没有见到我就趴在鸡窝边上发呆。我的三个姐姐给它骨头,它也只是礼节性地嗷上两声,从不主动缠上去。小花是一条认人的狗,来家没多久它就能分辨出人的脚步声,如果是我回来,它会第一时间窜出墙门。
  小花整整陪伴了我五年,直到某天起床,忽然发现它不见了。一条突然消失的狗,让我把整个村庄翻遍了,我去我们耍过的草甸上、沟渠边、河埠头……还是踪影全无。它像被淹没在金家河,而水面已经被风抹平。那时候我常常梦到一条没有主人的狗、一条肚子饿扁的狗,在为一根干骨头走村串巷、挨家乞讨……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从它的影子里走出来。
  小花的消失成为我童年最无法释怀的事。哪怕之后我家有了第二条第三条狗,哪怕它们更加忠心地对待主人,也无法激起我对狗那份最原始的喜欢。我会像调教一头小牲口那样调教它们,偶尔还会脱口骂上几句粗话。
  在我们那个大家庭中,奶奶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是个老式的裁缝师傅,就是那种用手摇缝纫机做衣服的手艺人。她年轻时在很远的地方谋生,老了回到她的故乡,养养鸡鸭,种点小菜,也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奶奶重男轻女,孙儿四个中处处护着我。她把糖果、糕点分成两份,我占一半,三个姐姐占一半。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很少生气,遇上与周边邻居、远房亲戚有人情往来,她也会从夹袄袋里摸出两张纸币。每年夏天,奶奶都会用她的私房钱给我们姐弟买冰棍、汽水和绿豆汤。
  奶奶对吃不是特别讲究,最开始还吃点荤菜,到后来就以素食为主。她的穿着比较讲究(相比其他居住在金家埭的人),这应该与从事的工作有关系。她在村里的人缘不错,在我的记忆里,上门做衣服时要是有人背地里谈论别人的坏话,奶奶会替那个人辩解……
  记忆就是一艘漂浮在金家埭旧时光里的船,一闭眼,舵就掌握在一根草、一把稻穗、一排树手里。后来,奶奶归了佛,成了一个虔诚的人!

西河路和西河路的玉兰树


  玉兰树又长高了一截。蔡天新说,你要是去到一个陌生地方,想快速摸清这里的情况,就仔细看看当地的植物,或许就能瞄出端倪。这话出自一个去过近百个国家的旅行家口中,我相信了。
  西河路上种的是玉兰树,一种落叶乔木,每隔十米一棵,排布得整整齐齐。如果非要说西河路的玉兰树与别处的玉兰树有所区别,真的有些刁难人的意思。就像在西河路上生活的人,他们分开是一个人,聚在一起是一群人。西河路的玉兰树也是这样,它们聚在一起,具有了无比强大的排他性,或许就是最大的特色。
  每年早春,我把头伸出鸽子楼,就能看见风从眼前跑过去。
  风跑到西河路就成了跨栏运动员。它们从萧然山和北干山的豁口进入跑道,一棵玉兰树一棵玉兰树的跨越,它们既要保证风速,又要面对高栏的阻隔,只得放下姿态与脾性。一段路跑下来,它们裹挟着的冰雪的寒气,就被消磨得寥寥无几。
  风跑累了经常会停下来休息,这时候,它们会抱住楼下的几棵玉兰树不停地摇。很多次,我都感到烦躁且气愤,好好的玉兰树又没招谁惹谁,干嘛这样死缠着不放。但当我早晨醒来,楼下的玉兰树往往是整排玉兰树中最早开花的那几棵。
  很多玉兰树就这样争先恐后地在不经意间开花了!
  有时我在想,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上天安排好的,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它们总在我们不经意间完成了自己的一生。
  玉兰树不光在花季受人关注。早些年,菜价、肉价还没高到离谱,周围的住户家家要灌香肠、晒鱼干、腌白菜、酱板鸭鸡腿。因为西河路住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陆续都安家到了外面,西河路上的几百户每户身后都隐藏着几户小家庭),酱货、腌货都是一批又一批地做。在相同的时间段,这么多酱货、腌货,必须及时晾晒,才能拔出里面的鲜味,这就需要兰树发挥它的作用了。不难想象,近年底时西北风爬上树,玉兰树的叶子也掉得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家家户户叉上树杈的美食。
  日子久了,西河路上每棵玉兰树的使用权,大家都心知肚明。大伙按就近原则分配。通常,路左边的绝不晾晒到路右边,门对出的原则上不会有人来抢,对着公厕、路口的几户,都会找同侧的玉兰树,哪怕走得再远些。当家家户户把一年准备的年货挂上了树,谁家根枝散得开就一目了然了。
  西河路是老城区与人民路相交的次干道。人民路上种的是法国梧桐树,高高大大,遮天蔽日。每次遇到台风、暴雨这种极端天气,人民路上的梧桐叶也会跑到西河路,西河路上的玉兰叶也会跑到人民路。两种树叶难得相遇,被风裹挟着纠缠在一起,似乎在传递两条路上不同的消息:车流量、人流量、路两旁的商户、路上的斑马线、路灯的种类与规格,甚至巡逻的交警……

几棵银杏树


  抬头,看到了薄雾中的银杏树。
  西风进村时,首先爬到树杈上,像猴子喜欢蹭在树上摇一样。西风进入我家时,首先爬上院墙外的银杏树,再从二楼窗户跳入我的房间。翻翻昨天写的诗稿,摸摸我买来准备御寒用的衣服,熟络得很。它们把银杏树枝作为进门的跳板,偶尔也会用力过猛,第二天一出门,地上全是银杏叶。
  我们家在金家埭的最边上,再往前走就出了村庄。也就是说,西风一旦从我家出去就走完了整个村庄。当然,我家边上的银杏树也是一样,树叶被稍稍带出一点就出了村庄。
  金家埭是柴岭山下几个村庄中的一个,一般来说南方的村庄不大,村东头和村西头通过一条狭长的路连在一起。风不知道这个村庄有多大,它们从我家出去,突然发现四周是无垠荒野。它们常常想留一留,于是便死死抱住银杏树狠狠地再摇上几摇。
  整个下半年银杏树基本上都是这样过来的。每一阵风过后,银杏树都会朝着自己计划的方向努力生长。每一个外地人来到金家埭,如果从路这一头进村,远远地望过来,一定是先望见几棵银杏树再望见整个村庄。刚开始的時候,银杏树颜色是生生涩涩的,那时候的风柔和得多,爬在树上也是慢条斯理的样子,随着季节的不断深入,风才逐渐变得狂躁起来,转眼之间就把树摇得一片金黄。   那时候金家埭是一年中最安静的。人是一个一个走掉的,天麻麻亮人就出村劳动了。那是一年中最关键的一段时间,晚稻收割以后播撒下麦子,错过了就错过了一年。村庄是静止的,除了银杏树偶尔会动一动,头上的几片云偶尔会动一动。
  在金家埭活久了,就会觉得时间慢了下来,而在其他事物上飞快地流逝着。一条拴在银杏树上的狗,从呆萌可爱的来到这里,到长成保家护院的生猛模样,我没看见家里人给它喂过几顿狗食,直到有一天发现它躲在树荫底下站不起来了,我知道它活得差不多了。想想,一条狗来到金家埭到离开金家埭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而过。
  树上那窝鸟,反正我是说不上名字,第一次发现它们,我还兴奋得要命。有时我花一晌午工夫看它们飞进飞出,等我刚刚有些看腻了,它们就被蒋四五的弹皮枪给收拾了。为此,我还约蒋四五到交货塘空地决斗,怂包蛋没敢来。
  有时想想,在金家埭做一棵树也是不错的。我年轻时的那些年,也像银杏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了金家埭的泥土里。我是个没有太多抱负的人,出生在哪里就是哪里人,吃哪里饭,干哪里活。天一亮,金家埭人吃饭我就吃饭,金家埭人出门我就出门。太阳下山,金家埭人回来我也回来,金家埭人睡觉我也睡觉……
  银杏树也一样,它和其他树保持距离,不喜欢泥土把它带到它不喜欢的地方。每次到了秋天,槐树、杨树、泡桐树还在努力守着自己的脸面,不愿意交出那点少得可怜的绿,金家埭的银杏树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西风过后,继续保持笔直的姿态。至于叶黄叶落,这只是为了告诉路人,金家埭昨夜留住了风霜与时间。

记忆看见我


  我在金家埭一住就是几十年,却还是觉得这几十年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太短了些。
  那年我出世,一家人喜极而泣。终于添上男丁了,这已是这户人家等来的第四个孩子,前面三个都是女娃。男娃可以站着撒尿,可以到社坛庙抡大锤搡年糕,可以赤膊下金家河摸鱼虾摸螺蛳,有太多女娃不能比的好处。
  为了庆祝我降生,父母卖掉了年猪,掏出压箱底的全部积蓄,为我风风光光地办了十几桌剃头酒。父亲不停给祖上磕头,感谢香火的来之不易。奶奶忙上忙下招待客人,分糖,分花生,分蜜枣……母亲是那天的另一位主角,七姑八婆围着她,把好听的话说尽了。
  我的幼年没有跨出过金家埭。一开始被做裁缝的奶奶带在身边,她在家收一些村里人送来的布料做衣服,一把剪刀,一竿尺子,一台老式缝纫机,一个熨斗,这是她全部的设备。全不像种地,要祈祷风调雨顺,撒化肥打农药,如果遇上不好的年景会旱死涝死,颗粒无收。通常我会在院子里自己玩,看家里的猫捉老鼠,看家里的狗警惕地看进出家门的陌生人。我也会凑上去和它们玩耍,过家家时当玩具将它们摆放在一个地方。通常它们也一动不动,眼珠子跟着我转来转去。有几次我不小心弄疼了它们,它们就会叫喊,奶奶便从堂屋冲出来,不分青红皂白狠狠训斥它们一顿。
  在金家埭哪家有事都少不了来请奶奶帮忙,有人会来把缝纫机抬过去,奶奶除了把工具带上,还要带上我。奶奶干活我就在这户人家东转转西瞅瞅,碰上没见过的东西就凑上去闻闻摸摸,这也许是我第一次对金家埭做近距离的观察与调研。奶奶在村里的人缘很好,经常能收到一些饼干、糖果等礼物。奶奶总是先悄悄让我挑,我的三个姐姐收到的往往是挑剩下的。
  后来渐渐长大也依旧没有踏出过金家埭。幼儿园在社坛庙的角落里,六岁那年我被送了过去,教我们的是位姓邓的老师。她是个穿着考究的中年妇女。每天的上午和下午,每个孩子会分到一块糕点和两颗牛奶糖,偶尔也會轮换一下,上午发糖,下午再发糕点。
  很多年以后,我再次见到她,她已经退休,在家带小孙子。我想凑上去问问邓老师,你还在用老办法管孩子吗?她存放在记忆中的糖果与糕点是不是已长出了绿毛?
  那时候,白天成年人都需要去地里劳动,老人和孩子留守在村庄。那时候的村庄是那么大,晚上那么多人住在里面一点不觉得拥挤,一到早上,人一个一个走掉,一下子少了那么多人,那么多门、窗虚掩着,总让人感到深不可测。
  我悄悄地走在村里的土路上,用那双幼小的脚丈量过,从村庄东走到村庄西要走多少步。直到我背上书包,真正开始读书,我每天还是在反复丈量金家埭到底有多大,我至少需要走完多少步,才可以跨进位于村庄另一头的校门。
  我和同学之间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我的家就在这个村上,可以走读,所以一天至少有四次在土路上走的机会。有时候因为被某件事耽搁迟了便走得快些,有时候由于时间充裕,慢悠悠地踱过去。我觉得我对金家埭的认识,与这条路是分不开的。它就像村庄的主神经,背负着曾经与它一同生活过的众多生命的珍贵印迹。
  我曾经私下想过,这么小的我能够看懂这个看似毫无头绪的村庄,是不是与我那么认真地观察一条路有关?路的两边一定是树和矮墙,它们相互掩映,但泾渭分明。金家埭路边种的基本上都是水杉——一种被认为活化石的笔直树种。它们本来是没有主人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属于全部金家埭人的。可是,总有一些人,空下来就去树下转转,把水牛拴到上面,把狗拴到上面,再用篱笆围起来。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再没有谁去想那棵树真正的主人是谁,时间再一长,树也长得差不多可以派上用场了,这棵树便会成为他家的梁上之木。我看到好多棵这样的树悄无声息地爬到梁上,也没见到谁提出有何不妥。
  土路要经过一个水塘,大概几亩的水面,和金家河相通。水塘有河埠头,周边的人和牲口都喜欢池塘里的水。蒋四五家就在池塘边上,当年他端了我家鸟窝我就想灭了他。他们父子先去野地里刨来一小片土,贴在路边上,种上南瓜和葫芦,朝着池塘搭了一个巨大的瓜棚。第二年又去野地里刨来一些土,往池塘进一步拓展。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三五年下来,这块地就成他家的了,再拉来两车砖,围墙砌好就成了他家的猪圈。后来我总结,在金家埭要干成一件事,要一步一步慢慢来,等到大家习以为常了也就成了。
  在金家埭住久了,我会知道凡从路上拉来运去的东西,没一样不遗落一些在路上。它们可能是没倒干净的土渣,扬起灰尘成了金家埭的霾,可能是吃剩下的粮食,明年长成了金家埭新的谷子和苞米,可能是打底肥的粪球、尿,从路上弥漫开去,翻上围墙与围墙里的气味发生关系,成金家埭的独特气味。

西山马场


  为一匹骏马安个家。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来自西山豁口的风喜欢在下午和人捉迷藏,它们跑进草丛里一股一股地吹。蜻蜓一动不动停在栅栏或拴马用的皮质缰绳上。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蜻蜓,光线打在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色各异的细长尾巴上,倒颇有几分意趣。马偶尔走动几步,又回到原地,它们和蜻蜓一样,打算在天黑前走过围栏,走到马厩。
  对于马和它的伙伴来说,我是闯入者。但是马并不在乎,它已经接受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它比人更诗意地栖居于美妙的自然,享受着这份安逸。我掏出相机,它也坦然,它似乎明白,它就是我的风景。
  每隔一段时间,草丛中就会窜出几只鹌鹑。它们发现马的蹄印旁,一坨刚落地的马粪好像刚出炉的新鲜披萨,充满着诱惑。这种冒险是值得的,它们迅速地靠近,啄了啄又迅速地离开。我知道鹌鹑是聪明的动物,贪嘴容易暴露自己,所以它们冒险一阵后就会自动安静下来,如同一切从未发生过。
  一只屎壳郎探头探脑,从马蹄的缝隙中钻了出来。它们生活在另一个马场,它们是来打探什么的?小的时候,我最喜欢抓屎壳郎玩。给它们也套上缰绳,安上车轱辘(拖一个火柴盒),在大树下跑拉力。我们握住它们从黑暗中伸过来的手,接住它们从地底下喘上来的气息,从单调的童年生活中找到一点乐趣。
  “一匹马跑起来了”,像鹞鹰脱离榆树,一愣神的工夫,就把马场放大了几倍甚至几十倍。没有见过马奔跑的人根本不知道,或者说没有看过马在眼前奔跑的人根本感受不到马的这种扩张能力。从西山开始,从地面到云层,整个大地浮现出一骑绝尘的辽阔无垠。蒿草再不是一根简单的草,风也再不是简单的风,它们再也不能保持自己的速度。
  我会控制不住自己。我跟马没有长久的接触经历,要去的地方好似没有远到要骑马才可以到达。马从来不属于谁。我牵来一匹白色的马,翻身骑了上去,马也不认生,撒开腿便跑到了马的队伍里。或许马早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又一个马鞍,高高地安置在背上,替它看路、拉缰绳。在西山马场,万物都是通马性的。这里的人不是主角,马场主人的宝马车也不是,而且我认为这里的马最大的马性是即便它等了一下午,也无所谓。
  在西山马场,我丢失了所有时间,而我的时间被马捡走了。
  责任编辑:谢 林
其他文献
捧着沉甸甸的上下两册共51万字的《人生与诗》,顿感大气厚重。拜读之,作者胡世宗先生所熟识的80余位中国现当代诗人的形象便鲜活丰满地浮现在我脑海里,如满天繁星,烁烁夺目。 一、 《人生与诗》展现了中国现当代诗人的精神和品格,为新一代诗人树立了学习榜样,确立了人生坐标   在《人生与诗》这部书中,胡世宗先生通过大量描述自己与诗人们交往的亲身经历,运用真诚、直白、幽默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诗人首先要成为
闲云关不住,來去任由心。  自在凭栏处,人稀草木深。  老叶飘零樟木春,与时消息物常新。  日中则仄花无语,进退行藏又一轮。
蓦然间 远山的丹霞和丹霞石  叩开静空 繁星的灵魂之门  ——题记风的印记 只属于追风的有风的人  夏日万壑松风 高原流火映燃往日朝晖  流云的羽翼隽永着山野上每一片风景  飞霞回眸延河谷 秘境之夜灿烂   山谷对风说:我的天空很高 咆哮着呼吸  静空对风说:我的星空很亮 星星和生灵   都是光源  延安 清晨的雾 山风吹过山的那边  一叶紫色的红船熠熠靠岸   紫色的流水 朔风的航行  吹拂着不
谁的长河落日圆  谁在旷野中呼喊先灵的讯息  谁在颀长的风中找寻悉存之安慰  谁又在雕花门槛外洒下桑椹籽一串  染红了遥远天边的长河落日圆  你在葡萄架的阴凉里安心休憩  你在大丽花的嫣嫣笑靥里  你在南疆金色的光线之外  塑造一轮孤独的长河落日圆  我在工业风小镇中看到电影的质感  我在空旷的烈阳里抚摸泥土的柔软  我在漫天飞舞的棉花絮雨中感受  在疾驰的公路里找寻到  这一片心中的长河落日圆南
列车上  如果真有一双  至高无上的眼睛  一定看到了,此时  这颗不太圆满的星球上  许多修炼成钢筋铁骨的爬虫  沿各个方向爬动  我只是寄生于此的一分子  要随它从早晨爬到晚上  在每个站点  一些人上来了  一些人无奈地下去  我只能让目光和想象越轨  一条道走到黑  随时就可能有声音传来  你到站了在深秋的庄稼地里穿行     秋已深下来了  回家的路上  我深入一大片庄稼地  这父老乡
万物将自化  夜间的水干涸在洞穴里  散发出某种腐败的气味  被叫着丈夫的人探出头颅  沉默在阴雨中已哭过一万次  在河南,人们看见黄淮海的阴郁天  一只鸟停在电杆上  他怀念昨夜的亡妻  路人拥挤,口中念念有词  有人不想写诗,不想与人打招呼  有人在擦拭皮鞋  有人关闭房门又打开  心中波谲云诡  每个人都试图探测更开阔的地带  但整条街道褶皱已起  书本和手机在洪水中散落一地  一位妇人不停
2016年仲夏,我从电力系统管理岗位上退休了,终于可以过颐养天年的休闲生活了。退休后的生活计划我也早有安排,最大的梦想就是到国外旅游,欣赏一下异国风光,体验一下生活,为我正在编纂的诗集《光吟集》增添一些不同国度的文化气息。不久接到上级领导的通知让我做好撰写《中国工业史·电力工业卷》的准备工作。  《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的发起是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由我国工业界二十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提
这“蜕去疼痛的鳞”,出自伟大的诗人保罗·策兰(Paul Celan)。在读到孙担担的“我看着自己/一如灰烬回望火焰”我就想到了这句诗。   孙担担的诗在此前我一点都没有接触过,而她早在1998年即出版过诗集《舞者》。由此,我不得不正视,任何一个人的诗歌阅读都是充满局限和死角、盲区的,尤其是在当下海量的诗歌生产以及诗人批量生成的境遇下更是如此。   事实证明,孙担担的诗回到了原点,即诗歌是为什么
月照敦煌  月照敦煌,照着  党河上那如弓的人间桥梁  月牙泉边,我咳嗽了几声,望了望天空  如同那人用斧头砍掉了几枝近似相思的   疾病  坐在鸣沙山梁  我想了想古代的党项,还想了想月氏和羌  一丝风声,来自内心  怨什么怨  月照敦煌,也照玉门关外  刚刚给我发来一声驼铃的新疆窟窿峡:与一头牦牛对峙  一片黄马莲滩上究竟有多大的秘密  两只蝴蝶像一对新婚的夫妇  打开了一扇扇凝望的窗户  夜
访千年古树群  九月的天总是高一些  深山在云的下面  一只自寻短见的青蛙  在水涧的石头下安排好自己的子女  跑到乡道上来,蹲着  挡住我的去路  耽误了几分钟  不知这只青蛙有何冤屈  千年古树群,像一群隐贤的乡绅  看我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我是一个浮躁的人  刚才上山的路上遇见一位僧人  驮着一大包衣钵  我停下车,打开车窗,想搭他上山  他摆摆手,算是谢绝  刚刚经过一个叫学堂的地方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