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防控技术概述

来源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发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全国每年因布鲁氏杆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布鲁氏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抗逆性强、易变异、潜伏周期长、传染性强、传染源广、危害性大、致死率高的特点.布鲁氏杆菌病影响机体生长和繁殖性能,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是畜牧业及公共卫生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重点在于“防”,实际生产中应当采取全面消毒、疫苗接种、药物预防等措施,提高防范意识.本文综述了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以及主要防疫措施,旨为布鲁氏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B族维生素(VB)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在生命体的重要代谢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被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由于血清成分复杂且部分VB含量极低,现有方法较难准确监测血清中VB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UPLC-MS/MS-MRM)的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成功检测了不同日龄仔猪血清中VB1、VB2、VB3(Nicotinamide,烟酰胺)、VB6(Pyridoxal,吡哆醛)、VB9共5种VB含量.结果显示,随着日龄的增加,断奶仔猪血清中的VB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为了解在圈养条件下,饲养管理措施改变引导东北虎的行为表达[1],达到满足饲养管理的需要、促使动物行为定向表达进而提高圈养动物福利.笔者通过小范围圈养东北虎行为表达进行观察建立行为谱,并分析不同的日常管养、丰容设施及行为训练等措施对其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圈养东北虎的行为表达及时间分配受日常管养措施、丰容设施及行为训练等饲养措施的影响.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疹或牛疙瘩病,是一类具有高度传染性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对牛群生长发育和生产有严重的危害.感染该病毒的病牛全身皮肤出现广泛结节,同时伴有发热、体表淋巴结肿大、四肢及会阴部水肿、口鼻及眼部出现黄色分泌物、母牛的产奶量下降等症状.本文从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与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总结,提出加强牛舍饲养管理及消毒措施、对疫病区进行隔离、开展牛场以及周围环境的虫媒控制工作等,综合提高防控能力,最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