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突出地强调了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科教学活动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苏教版第八册练习七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从交际话题“小烦恼热线”入手,在让学生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达到实现自我心理调适的目的。
一、倾写烦恼,尊重孩子隐私
在成人的世界里,孩子们是无忧无虑的。其实,如果你悄悄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坎里,你会发现小小少年,烦恼多多。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倾吐自己的烦恼,我另辟蹊径,打消了学生诉说烦恼的心理障碍。我发下事先准备好的小卡片,采取无记名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烦恼倾吐在小卡片上。当小卡片回收好进行分类时,我发现学生的世界远比我们大人想象的复杂多了。有的学生写道:“每天晚上,我总听到爸妈无休止的争吵声,爸妈要离婚了,我怎么办呢?”有不少留守儿童写道:“每当爸妈回来时,我都很高兴。可是,当他们出去打工后,我非常想念他们,我的成绩下降了。”也有外来打工子女写道:“走在路上,在学校里总听到有人叫我们外地人。听到这样的话,我非常难受,外地人就比当地人差吗?”……
没想到从“说”到“写”的转变,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在以往课堂上难以听到的“心声”。“无记名”的小卡片,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使得学生敢说、乐说、想说,内心的情感得以释放。
二、排解烦恼,学会关爱他人
在过去的经验图式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他们既受到许多爱的庇护,同时又受到许多爱的限制与束缚,他们的世界变得狭小,同时又缺失自由的思想。然而新的课程观却完全解放了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完全的大写的“人”,承认孩子的“社会人”角色,特别提倡孩子通过自我实践、主动探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回收小卡片,我将一些具有共性的、典型的、最关注的小烦恼(保护好学生隐私)挑选出来,分发给四人合作小组共同探究,发挥集体的智慧,找到解决烦恼的有效办法。由于是来自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讨论很认真,都想帮助别人。在实践演练环节中,我相机点拨、疏导,然后小结出解决烦恼的基本方法,如:向他人求助、暂时放一放,转移注意力,名言自励,日记排遣,音乐放松,大声呼喊等方法。有的合作小组支招:“我想在外打工的父母时,就给他们打打电话。”有的合作小组反驳:“打长途太费钱了,我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找些自己喜欢的事做,如看喜欢的课外书,做有趣的手工等。过一会儿就不想了。”其他合作小组也纷纷赞同。
孩子的烦恼,让孩子自己解决,这样做既尊重孩子的情感和体验,又展示了孩子的才能,调动了他们自我表达的欲望,为口语交际的课堂增添了“浓墨重彩”。由于都是同龄人,“将心比心”易于接受,孩子们敞开心扉,自由表达,倾吐心中烦恼,释放心理压力,既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又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的好品质。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变得精彩而富有实效。
三、消除自我烦恼,懂得释放调节
通过小组探究,师生的共同合作,已经找到了解决烦恼的一些基本方法,那自己的烦恼能不能自己来解决呢?为了帮助学生运用好这些方法,学会消除自己的烦恼,我又设计了两道口语交际填空题:
(1)如果我有了_______的烦恼,我会_______。
(2)我最大的烦恼是_______,我是这样解决的_______。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形式去解决烦恼。
从解决他人烦恼,到解决自我烦恼,既体现出一个训练的坡度,更突出地培养了学生解决烦恼、控制情绪的能力,交给了他们最基本的方法。即使孩子今后有了新烦恼,相信通过这节课,他们多多少少地都学会通过一些途径来消除烦恼。
本节口语交际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口语交际与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口语交际的课堂,一方面担负着口语交际的一般性任务,即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言语交际,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交往习惯;另一方面,在口语交际的具体实践中,通过集体讨论、探究等方式向学生渗透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排解烦恼,让每个学生学会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达到合理宣泄的目的。
本节口语交际课特点之二,不仅着眼于课堂,还想到课外;不仅注重现在,更注重放眼孩子的未来,这恰恰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终生教育思想的最根本的体现。
一、倾写烦恼,尊重孩子隐私
在成人的世界里,孩子们是无忧无虑的。其实,如果你悄悄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坎里,你会发现小小少年,烦恼多多。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倾吐自己的烦恼,我另辟蹊径,打消了学生诉说烦恼的心理障碍。我发下事先准备好的小卡片,采取无记名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烦恼倾吐在小卡片上。当小卡片回收好进行分类时,我发现学生的世界远比我们大人想象的复杂多了。有的学生写道:“每天晚上,我总听到爸妈无休止的争吵声,爸妈要离婚了,我怎么办呢?”有不少留守儿童写道:“每当爸妈回来时,我都很高兴。可是,当他们出去打工后,我非常想念他们,我的成绩下降了。”也有外来打工子女写道:“走在路上,在学校里总听到有人叫我们外地人。听到这样的话,我非常难受,外地人就比当地人差吗?”……
没想到从“说”到“写”的转变,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在以往课堂上难以听到的“心声”。“无记名”的小卡片,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使得学生敢说、乐说、想说,内心的情感得以释放。
二、排解烦恼,学会关爱他人
在过去的经验图式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他们既受到许多爱的庇护,同时又受到许多爱的限制与束缚,他们的世界变得狭小,同时又缺失自由的思想。然而新的课程观却完全解放了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完全的大写的“人”,承认孩子的“社会人”角色,特别提倡孩子通过自我实践、主动探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回收小卡片,我将一些具有共性的、典型的、最关注的小烦恼(保护好学生隐私)挑选出来,分发给四人合作小组共同探究,发挥集体的智慧,找到解决烦恼的有效办法。由于是来自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讨论很认真,都想帮助别人。在实践演练环节中,我相机点拨、疏导,然后小结出解决烦恼的基本方法,如:向他人求助、暂时放一放,转移注意力,名言自励,日记排遣,音乐放松,大声呼喊等方法。有的合作小组支招:“我想在外打工的父母时,就给他们打打电话。”有的合作小组反驳:“打长途太费钱了,我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找些自己喜欢的事做,如看喜欢的课外书,做有趣的手工等。过一会儿就不想了。”其他合作小组也纷纷赞同。
孩子的烦恼,让孩子自己解决,这样做既尊重孩子的情感和体验,又展示了孩子的才能,调动了他们自我表达的欲望,为口语交际的课堂增添了“浓墨重彩”。由于都是同龄人,“将心比心”易于接受,孩子们敞开心扉,自由表达,倾吐心中烦恼,释放心理压力,既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又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的好品质。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变得精彩而富有实效。
三、消除自我烦恼,懂得释放调节
通过小组探究,师生的共同合作,已经找到了解决烦恼的一些基本方法,那自己的烦恼能不能自己来解决呢?为了帮助学生运用好这些方法,学会消除自己的烦恼,我又设计了两道口语交际填空题:
(1)如果我有了_______的烦恼,我会_______。
(2)我最大的烦恼是_______,我是这样解决的_______。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形式去解决烦恼。
从解决他人烦恼,到解决自我烦恼,既体现出一个训练的坡度,更突出地培养了学生解决烦恼、控制情绪的能力,交给了他们最基本的方法。即使孩子今后有了新烦恼,相信通过这节课,他们多多少少地都学会通过一些途径来消除烦恼。
本节口语交际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口语交际与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口语交际的课堂,一方面担负着口语交际的一般性任务,即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言语交际,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交往习惯;另一方面,在口语交际的具体实践中,通过集体讨论、探究等方式向学生渗透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排解烦恼,让每个学生学会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达到合理宣泄的目的。
本节口语交际课特点之二,不仅着眼于课堂,还想到课外;不仅注重现在,更注重放眼孩子的未来,这恰恰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终生教育思想的最根本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