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浅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ain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霸凌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它影响青少年正常生活和学校的教学活动,危害社会秩序。本文通过分析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探讨有效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校园霸凌;反霸凌;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10-02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校园霸凌事件浮出水面,社会各界开始逐步正视校园霸凌这个早已存在的问题。2016年12月,在北京市中关村二小发生的霸凌恶性事件,再一次给公众敲响警钟。校园霸凌事件对于当事人、学校以及整个社会来说,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的毒瘤。对此,我们必须有着正确的认识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校园霸凌的定义及特征
  1.什么是校园霸凌
  霸凌一词在我国台湾广泛使用,它源于英文bulling一词的音译。通常采用挪威學者DanOlweus的定义: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处于一个或多个学生领导的负面行为之中。霸凌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攻击性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势力悬殊的学生之间,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和人际交往的排挤。它长期存在于校园中,许多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霸凌。
  霸凌通过暴力霸凌、言语霸凌、社交霸凌、网络霸凌等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霸凌呈现上升趋势。
  2.校园霸凌案例
  在洛杉矶,3名中国留学生因欺凌同学,以绑架罪和酷刑折磨罪被判处重刑。
  就读于中关村二小的斌斌被同学丢进厕所垃圾桶,海淀区教委介入调查。
  美国科伦拜校园霸凌盛行,于1999年发生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
  3.校园霸凌的特征
  手段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霸凌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表现之一是网络霸凌的增多。霸凌者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对被霸凌者进行言语上的攻击,其危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严重。
  群体互动性。据多个案例来看,霸凌往往由个体与个体间的矛盾发展为个体与群体间的暴力行为。随着暴力情绪的蔓延,简单的事情会逐步升级为暴力事件。
  过程阶段性。霸凌行为分为三个阶段:潜伏期、萌芽期和发生期,三层之间层层递进。
  二、校园霸凌的现状及危害
  1.校园霸凌的现状
  校园霸凌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屡见不鲜。根据美国2015年统计的数据,有1/4的学生遭受过校园霸凌;2013年,19.6%的高中生在校园内遭受霸凌,14.8%遭受网络霸凌。长相、身材和种族作为被霸凌者遭到霸凌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学生间的欺凌事件也成为常态。最高法的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5年间的校园暴力案件中,造成人身伤害的暴力占到88%之上,造成重伤、死亡等不良后果的高达67%。
  2.霸凌事件造成的危害
  (1)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每一次校园霸凌的产生,都会对受害者,施暴者和旁观者造成难以磨灭的创伤,成为困扰一生的梦魇。受害者长期受人欺负,身上伤痕不断,精神上也饱受摧残,轻者焦躁、烦闷、自卑,重者抑郁,产生幻觉,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2)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学校声誉
  当霸凌事件产生后,学生间议论纷纷,无心学习,这无疑会打乱正常的教学。其次,霸凌事件的出现,引起舆论关注,如若处理不善,家长评头论足,学生抗议示威,影响学校声誉,老师能力受到质疑。
  (3)霸凌者或被霸凌者都会成为暴力行为者,从而危害社会
  一方面,在2002年,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作案者曾遭遇霸凌,受到羞辱和不同程度的伤害。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被霸凌的状态下,内心脆弱封闭,会对威胁产生过激反应,由受害者变为施暴者。另一方面,有数据表明,霸凌者与常人相比,会更加冷漠,缺乏怜悯,遇到摩擦多采用暴力解决,他们犯罪的可能性高出常人3成以上。
  三、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性格品性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会影响霸凌的产生。有三类父母,一类“严爱”,一类溺爱,一类“不爱”。这三类教育方式都很容易引发霸凌。在洛杉矶凌虐案中,缺少家庭的关怀是霸凌发生的重要原因。
  2.学校因素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一些人,他们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力,于是就产生了校园霸凌。学校对霸凌事件不当的处理是助长霸凌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师或同学得知霸凌事件,却不以为意,一味地姑息纵容,造成对受害者的再度伤害。
  3.社会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缺乏必要的管制措施,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不良媒体。电视上过于血腥的战争场景,新闻里过于详细的犯罪情节,这些暴力文化的泛滥,都加剧了校园暴力的产生。
  沉迷于网络游戏也是一大原因青少年自制力较差,很难分清楚虚拟和现实的区别,一味寻求刺激,往往迷失自我。
  此外,枪支的泛滥也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作案人非法囤积弹药,并学习互联网上的教学视频,自制引爆装置,企图毁灭学校。
  四、如何應对校园霸凌
  1.家庭防控
  校园霸凌可以从家庭滋生,也应当从家庭消亡。首先,父母应当尽到责任,不仅要爱,更要理性地去爱;其次,在家里,父母和孩子要加强交流,相互理解,当发现孩子产生消极情绪时,要及时开导,帮助孩子走出泥潭,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后,与校方加强联系,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2.学校防控   雨果曾说过:“多办一所学校,就少办一所监狱”。学校应当是教人从善,远离罪恶的地方,而不应当是罪恶产生之所。因此,防止校园霸凌的发生,还校园一片清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加强人性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暴力。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有效处理霸凌事件的能力。应当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用于教师的培训,帮助老师预防和处理霸凌事件。最后,创造出反霸凌的校园文化。开展校内活动,如角色扮演、心理咨询等;举行“反欺凌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3.社会防控
  设立应对霸凌问题的第三方机构,当校园霸凌事件事态严重时,该机构有权自行调查,更好的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反霸凌的组织和网站,并開通举报校园暴力的24小时热线,从而创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的社会环境。
  4.法律防控
  法律是維护国家稳定与和谐的的重要途径,在美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利用法律严厉处置。而目前,我国有关校园暴力的立法却存在“空白”。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宇华教育集团董事长李光宇提议,制定《反校园暴力法》,明确规定应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条文,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校园暴力事件,根据情况对施暴者定罪量刑,以法律手段减少校园霸凌的产生。只有将反霸凌上升到制度层面,霸凌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五、结语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理应受到特殊的保护。因此,我们必须扫除所有影响校园安全的障碍,为他们营造出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校园霸凌作为其中的主要问题,深深扎根于学校之中,严重地威胁了校园安全,引发不良的社会效应。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打赢这场持久战,还学生一个宁静祥和的校园。
  参考文献
  [1]南琦.向霸凌sayno:认识—对付—走出霸凌的校园,暴力防治三部曲〔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11.33-34
  [2]邓贤丽.论我国校园霸凌的立法保护〔J〕商,2016(34):261-261.
  [3]张国平.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A〕当代青年研究〔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2011(8):73-76.
  [4]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A〕教育理论与实践〔C〕太原: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31):26-29.
  [5]王康秀.校园“霸凌”研究——基于中学德育有效性探讨〔D〕苏州大学,2012.
  作者简介:勾喜多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6级4班的学生。
  唐咏梅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通讯作者。
其他文献
【摘要】德育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是很多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做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学科与德育教育结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优化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结合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
黎小志是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每天回到学校,上课就是坐在那里画呀,写呀,从不听课。下课就喜欢作弄别人,调皮捣蛋,又喜欢乱拿别人的东西。这是我从教22年来碰到的一个最棘手、最特殊的学生。面对这样一位学生,我该怎么办,怎么办?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我突然眼前一亮:对!给他最温暖的关怀。  走进这个特殊的世界之前,我没想到过,世界上还有这样一部分随班就读儿童需要我们去给予特殊的关爱。走
期刊
【摘要】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学班级文化是以中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教室为主要空间,以班级精神风貌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最能体现班级文化本质内容的是班风、学风、班级精神。笔者认为,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完全可以走一条“搭建班风物质载体→打造学风制度文化→形成班级精神风貌”的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班级文化;路
【摘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同伴间的冲突对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减少是必不可少的,个体成长历程中肢体冲突非常常见。本文在阐述初中男生日常肢体冲突的不良影响、原因和类型的基础上,探讨分析班主任如何高效处理这些肢体冲突,并以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说明,具有良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初中男生;肢体冲突;高效处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