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赤壁风骨
刘醒龙
拜谒东坡赤壁,最早是在1984年春天。
其时还住在山里,因为陪同外省两位文学前辈,而搭乘长途客车前来古城黄州。那一次,我们沿着一条清静的道路缓缓前行,景象分明很陌生,心里却有一种熟悉仿佛是与生俱来。多年后,有机会在这路旁某文化单位工作,父母来小住,才晓得,自己就是在这路旁一所普通房舍里出生的。清静的路悄然通向一扇朴素小门。门后石壁苍红,正在偏西的太阳,诗意地将人带到二赋堂前。
从这以后,不记得来过多少次。在黄州的几年间,因为相隔几百米,不用挪步,站在窗后,就能将越来越沧桑的东坡赤壁揽入情怀。再往后,我这过客一样的黄州之子,又一次离别去远。偶尔有机会回来小住,不只是深情牵挂,重要的是为文之人,面对古来宗师,在品格操守上再行受戒。
要进二赋堂,须得迈过那道高洁门槛。
这样说,非是怀想此地可曾光彩照人。坡仙显圣处,早就是如此落寞寂寥,如此宏阔高远,如此简易却渊博大千,如此素洁而霓裳万方。虽然听不绝大江东去风流浩叹,清凉赤壁与清凉东坡,才是地理人文的天撮之合。正是有此一段天下无双的合璧,汤汤鄂东五水,才没有写成一部从头到尾的天灾人祸血腥乱世史。称为古老也不够形容筑城久远之黄州,岁月城池四围,被新王朝猛将毁了!又被旧皇族顽军毁了!闻风而起的暴众和运筹帷幄的官兵,更将鄂东之地涂炭多少,败坏江山何止千年?东坡之前,一江两岸散落的莫不是社稷碎片。东坡往后,五水其间破碎依旧,所散落的更有家国的灵肉诗情。
是东坡成就了赤壁,抑或赤壁美名了东坡!
天造地设,就是从九天洒落一滴甘露。眉山苏轼断断不会想到自己日后做了赤壁东坡,如此归结,只能是神圣引领去向。
想来亦非人道是某时某地某事。当年孤鹤横江,惊涛卷雪,哪会相信小小乡谚:河东三十,河西三十。万顷沧桑,水天南逝,一苇知之。涓涓细流的宿命,竟然也是望东而去的茫茫大江之茫茫真理!亘古之河,流尽性情之水。留下东坡赤壁怀古,更流出对星月山水楼阁怀古之怀想。一声吹断横笛,吹断的还有大江,空凭许多乱石淘沙,铺陈在诗词清流与天才赤壁之间。
离开黄州十余年后,陪朋友再来怀东坡赤壁之古,赫然目睹,有使人不齿的文字混珠在二赋堂前。那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感,无异于遇上当年屡屡辱没坡仙的鼠类。气极之余,忽然间又释怀了:如此行径,不过与某某到此一游的涂鸦类似。果然是大江东去,虾蟹蹿得再欢,也不过是风尘之数,成不了风流。
于是判断,鄂东之地,物产中最了不得的是人之风骨。
不比将帅之争以胜败结论,功名之下万骨横陈。诗文哲理以心灵为天下,以真理为至尊。前者极欲统治生命,后者唯愿生命力不断推陈出新。美学是无需雨露的滋润,风雅是掩映文哲的经典。赤壁之水源流五水之上,赤壁之楼风范古城四围。黄州以远各自拥有如苏子东坡的奇迹:熊十力、闻一多、胡风、秦兆阳等,风骨挺拔几乎构成中华晚近以来的精神圣界。
多年前,赴北京某文坛盛会,偌大都城,我等独独寻觅一所古旧院落,拜见在浑沌面前特立独行的乡贤秦兆阳先生。那清瘦、旷寂、沉缓的气韵,使人在大隐隐于市学说之外,无法不生出大傲傲于市的关联。按此品格来分辨,古往东坡,今来赤壁,前有苏子,后继为谁?是才子自风流,有幸得之面授,秦先生思哲其深,才情其远,分明是与苏子风骨相传。一根脊梁无影无形,却顶天立地,扛起飞天横祸,所荫护的是大道之道义,是大德之德行。
本是山水的壁垒,能傲然立世,不只是鄂东学子后续之造化,亦在于诗情弟子们不以先师风雅而附庸,才有东坡赤壁真如圣迹,无以落下坡仙之外半笔污墨。一江流远,惟楚有才,鄂东为最。其言所指,当然是在风华与才情之上,沿袭楚狂屈原的孤鹤与长虹般气节。
有风骨的大地,拒绝生长邪恶奸佞。
东坡赤壁是大道与大德的天赐。有此人文质量,一江五水终将获得清洁与丰饶。
(2010年1月6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抒情的笔调写了对东坡赤壁的赞美,并由东坡之风骨联想到中华晚近以来的东坡遗风。流露出作者对东坡赤壁深沉的爱。
B. 本文语言优美,遣词造句颇见功力,特别是化用苏轼前后《赤壁赋》中名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循。
C. 文章在赞美东坡赤壁的风骨中也顺笔讽刺了一些附庸风雅、亵渎东坡风骨之徒,侧面表达出作者对风骨的珍爱。
D. 文中两次提到“孤鹤”,意在说明作者对“孤鹤”情有独钟,表达自己也要像“孤鹤”一样在文学的道路上孤独前行。
2. 阅读全文,并结合你所认识的苏轼,“赤壁风骨”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本第10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寒山寺的钟声
熊召政
我总觉得,含蓄的忧愁,淡淡的、蕴藉的忧愁,让人去体会——而不是得到某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神韵,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当属此列。
现在,我伫立在寒山寺内的这一方诗碑前,禁不住又一次吟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刻在碑上的是这诗。书丹的,是清代的大才子俞樾。字体秀逸,让人感受到霜花满天渔火摇曳的宁静之美。江浙士子特有的楮墨风流,让人享受到内敛的含蓄之美。
聪明的俞樾,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张继的诗意。
只有几岁时,我便会背这首诗。儿童的心灵,因为稚弱而容易接受暗示,我是背唐诗长大的,所以中毒甚深。淡淡的忧愁,悄然的伤感,在我的生命中挥之不去。就像这首诗,储藏在我的心中,就像棉衣储藏在柜子里。只要一到冬天,我们就会把棉衣从柜子里拿出来穿在身上。一俟我独行在外,在异地的旅舍里,夜深人静,孤灯之下,这首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没来寒山寺前,我以为这孤寂的夜半钟声,会穿过广袤的田畴,掠过萧瑟的村庄,遥遥地、悠悠地,传到停泊在河埠的客船上。其实,寒山寺就在运河边上,撞钟处与泊船处咫尺之遥。寺门不远处,就是横架在运河上的枫桥。甚至,船上的客人只要探头窗外,就可看到小和尚扯动钟杵的身影。
寒山寺的规模并不大,比起苏州城内的戒幢律寺来,又不知小了多少。寺名寒山,是为了纪念唐代那位著名的诗僧。从寒山留下的数百首诗作来推断,这位秀才出身的关中人从未真正地出家,或者说,从未举行过正规的受戒仪式。他远离家乡,来到浙江天台山隐居,与天台山国清寺的火僧拾得相善。所以,佛教史上,将这两位僧人并提,一些寺庙中,都建有专门的寒拾殿纪念。
探究寒山寺的来历已不重要。因为寒山寺的闻名与寺庙本身无关。重要的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一首诗造就千古风景,当以此为最。中国的许多景点,都是因为诗人而产生的。如杭州西湖的白堤、苏堤,绍兴城中的沈园等。还有,陈子昂之于幽州台,崔灏之于黄鹤楼,辛弃疾之于郁孤台……莫不都是诗韵与名胜相得益彰。
徜徉在寒山寺外的运河边上,正是油菜花黄的江南三月。乍暖还寒,嫩嫩的阳光,让你无法体会深秋萧瑟的行旅。从寺门前行不远,是铁铃关,挨着关墙的是枫桥。这座建于前唐的石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涛洗礼,已无复当年的旧貌。桥下悠然流过的运河水——它的上游是尽藏铅华的西湖杭州,下游则是曾经纸醉金迷的瘦西湖扬州,这真是一条黄金水道啊。航行其上,有千金买笑的巨贾,有倚红偎翠的达官。在深秋之夜,能够独自一人伫立船头,披冷霜、听乌啼、伴黄枫、看渔火的,大约只有远离富贵的诗人了。
我真不知道,如果没有诗人,我们的世界又能从哪里看到这一道道绝妙的人文风景?我的故国江南是美丽的,温婉的,而且,总还含有那么一点点忧愁。单看月、霜、枫、渔火、客船这五个词,似乎没有什么,但加上“乌啼”与“钟声”,这凄苦与悠扬的两重奏,上述这些互不关涉的景物,便一刹那间生动起来,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与一个“愁”字对应,奇妙的美感便油然而生。这时,你感受到的寒山寺也不再是一座庙宇,而是一座寒冷峻峭的山峰,它带给你至深至大的深秋的寒意。
于是,愁有了温度,钟声也有了深度——它是要穿过千重山万条水的。在你最初的生命意识中撞响,一程程发散,一圈圈荡开。听到了它,被尘俗的生活弄得愚钝了的灵魂,又豁然醒悟。呀,没想到,真正的生命已经离我这般遥远。
美呀,寒山寺的钟声,然而更美的,是翘首船头的独立的诗人!
近年来,听说每年除夕,都有不少日本人去国离家而来,为的是在那特定的时刻,能够听到寒山寺的送旧迎新的钟声。对于这些渴慕中国古典文化的异乡客,我表示理解,但同时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听得懂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里头,蕴涵着多么深邃的禅机啊!
(2011年1期《知识窗》)
1. 下列各句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遣词造句上,作者善于想人所未想,如“嫩嫩的阳光”写出了江南三月乍暖还寒时,虽明艳却不并炽热的阳光,显得非常真实,有质感。
B. 本文题为“寒山寺的钟声”,但文中并没有着重描写钟声如何动听,如何悠扬,如何凄苦,而是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把“钟声”化作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可谓深谙“形散而神聚”的散文创作真谛。
C. 作者认为,探究寒山寺的来历已不重要,因为寒山寺的闻名与寺庙本身无关。这是很有见地的。但作者还是对寒山其人作了介绍,充分说明了景因人传。
D. 在这篇文章中,“钟声”不仅仅是指当年的钟声,更指代离人之苦、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景因诗生、远离富贵、生命感悟等。
2. “愁有了温度”可以说是作者的独创,试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温度”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倒数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生命已经离我这般遥远”?试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鼓手的遭遇
(波兰)斯•姆罗热克
我爱我的鼓。我用一根宽带子系着鼓,挂在我的脖子上。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手指已把鼓槌磨得铮亮,这也表明了我的勤奋和爱好。我常常背着这面鼓在大路上走,大路两旁的田野随着季节的变化,交替出现绿色,金黄色,褐色和白色。可是,我的鼓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咚咚声。因为我的手已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这面鼓的了。
一天傍晚,正当我精神抖擞地敲打着这面鼓的时候,一位将军走到我面前。他衣着不整,上身穿件短上衣,没有扣扣子,袒胸露怀,下身穿的是一条衬裤。他跟我打了个招呼,干咳了一声,接着便赞扬起政府和国家来,最后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说:“您总是这样不停地敲鼓吗?”“是的!”我高声回答,同时敲得更有劲了,“为国争光!”
“说得对,很对。”他点点头表示赞同,但显得有些忧心忡忡,“您还要这样长时间地敲下去吗?”“是的,将军同志,只要我还有力气!”我兴奋地回答。“噢,好小伙子!”将军夸奖我说,同时伸手挠了挠头,“你能这样敲多久呢?”“一直敲到死!”我自豪地大声说。
“嗯,嗯……”将军感到惊诧,他沉默了片刻,思索着什么,随后又转了话题。
“已经很晚了。”他说。“晚只是对敌人而言,决不是对我们。”我大声叫嚷说,“明天属于我们!”“说得很好,很好。”将军表示同意,但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
“战斗的时刻已经来到!让大炮轰鸣吧!让钟声敲响吧!”我怀着一名真正的鼓手的高尚的激情,振臂高呼起来。
“不,不要敲钟!”将军急忙说,“钟,当然要敲,但只是在某些时候。”“对,将军!”我紧接着他的话说,浑身激动得发热。
“我们有了战鼓,干吗还要钟。当我的战鼓敲响时,让钟声统统停下来吧!”为了证实这一点,我把鼓敲得像在发起冲锋一样。“绝不是相反,是吗?”将军犹豫而又谨慎地问道。同时,用手把自己的嘴遮了起来。
“绝不是相反!”我大声说,“我们的战鼓将不停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将军,您可以信赖您的鼓手!”我感到有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
“我们的军队可以因为您而感到骄傲。”将军有点儿酸溜溜地说,“是的,我们的军队会感到骄傲。我们不会停滞不前,因为我们要进军,是的……夜以继日地进军。但我们每前进一步……是的,每一步……”
“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不停的胜利鼓声!”我脱口而出,一边击着鼓。
“喔,这,这,”将军嗫嚅地说,“是的,确实是这样。”说完,他朝自己的帐篷走去。我独自一人留了下来。但是,孤独更增强了我作为一名鼓手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责任感,更增加了我对将军的爱戴之情,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充溢了我的心灵。“将军,你走了。”我心想,“但是你知道,你忠诚的鼓手还在警戒着,你的额上已经出现了一道道犁沟似的皱纹,你还在全神贯注地考虑战略部署,用小旗在地图上标明我们共同的胜利之路。你和我,我们两人将一起迎接曙光,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我将以你和我个人的名义,用鼓声宣告它的来临。我将竭尽全力把鼓点敲得更急,更响,夜已深沉,我将用青春的全部热情,献身于我的光荣劳动。”只是在鼓锤击鼓间歇的时刻,我才听见从将军的帐篷里传来弹簧垫的哧溜声。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在将近午夜的时候,在帐篷前面,隐约出现了一个白色身影,这就是身穿睡衣的将军。他的声音有点嘶哑。
“所以,您是说,这个……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是吗?”他说。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他还到我这儿来,真是使我感动,他真正是战士的慈父啊!
“是的,将军!无论是寒冷还是睡意,都不能战胜我,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击鼓,我的天职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要求我这样做,鼓手的守则和荣誉也要求我这样做!苍天在上,我保证战鼓长鸣!”
我讲这番话的时候,丝毫没有想到要向将军献媚,也没有想到要博得他的欢心。这不是指望升官或是获得奖赏的夸夸其谈,我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可以去作这样的理解。我始终是一名诚实的、直心肠的、称职的鼓手。
将军咬了咬牙,我以为这是因为他感到冷的缘故。后来,他瓮声瓮气地说:“好,很好。”说完就走了。
很快,我就被捕了。执行这项命令的巡逻队一声不吭地包围了我,从我的脖子上摘去了战鼓,从我精疲力竭,冰冷的手中夺走了鼓槌。谷地里一片寂静。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告诉我,逮捕我是执行将军的命令,罪名是暴露目标!
此刻,天色已开始发亮,天空升起了第一批玫瑰色的云彩。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当我们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我清楚地听见了这鼾声。
(2011年《小说选刊》,有改动)
1. 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一个正常的人异化为愚忠、愚爱、愚蠢的木偶人,“我”被愚弄到把敲鼓与“为国争光”的荣誉感联系起来,将敲鼓这件小事上升到 “伟大的理想”的程度。
B. “我”把将军敷衍的言语理解为对自己的嘘寒问暖甚至褒奖,因而更加卖力地敲鼓,最终导致被捕。
C. “我”将敲鼓这个小任务极尽崇高化、神圣化,甚至当作一种伟大的事业和理想,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任何工作都是伟大的。
D. “我”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卑微人物,把微不足道的工作当作“伟大的理想”,近乎于病态的狂热,反映了当时波兰统治阶级严酷的愚民政策。
2. 阅读全文,试分析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分条例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的故事情节体现了“草灰蛇线”的特点,试从将军的态度角度作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子“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当我们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我清楚地听见了这鼾声”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水墨江南
熊召政
水墨江南,是我最为心仪的画轴。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上的鸟啼、落日下的橹声,匍伏在蜇气上的春梦无痕、浮漾于绵雨中的秋叶满山,或宁静、或喧闹,或尺幅玲珑、或无远弗届。我心中的江南,永远是一幅常读常新的水墨。
现在,我又置身在水墨之中。趁着紫燕啣来的微雨,沐着杜鹃染红的熏风,坐在涡轮搅水的画舫上,我航行在千岛湖中。
因为在建德县修筑了拦江大坝,在古淳安的县境里,在旧时的新安江的中段,一座五百八十平方公里的湖泊出现了。千余座与白云厮守的青山,变成了泽国中的岛屿;十余万与鸡犬相伴的烟灶,变成了水族中的另类。人定胜天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但智能风景,却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默契。
比之承载过大汉湍流盛唐烟雨的新安江,千岛湖太过年轻。几十度春花秋月,它甚至还没到天命之年。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江南水墨中的神来之笔。亦或,它可比拟于桂林阳朔的鬼斧神工。
春雨时断时续,画舫渐行渐远。俯视水底,深黛而明澈;近岸浅波,虫鱼戏逗,荇草摇曳;远眺众岛,岩苍而螺翠;树林深处,茶烟袅袅,山市嚣然。山重水复,一湾一胜景;水复山重,一岛一生机。揽水湾中,可见鸥影横波,银鱼似雪;徜徉山间,可赏石窦飞瀑,小岛依人。有茶山处必有茶寮,有胜景处必有长亭。山一伸必至浅滩,浅滩即船市;水一折必有码头,码头即花坞。大哉瑶池落人间,美哉千岛湖!
遥想当年,被两岸青山逼窄的新安江,亦是一条流淌着春梦的河流。从皖南的屯溪,到西湖边上的杭州,数百里航程,它汲纳了多少幽谷兰露,桃花流水。夕阳下的帆影,犹如杜牧在二十四桥边写下的绝句;月华中的花船,犹如百尺楼头吹响的洞箫。李白在江中朗吟,新安江绝异诸水;海瑞在岸畔叹息,新安江流着忧患。商旅经过,水泛胭脂;兵爷经过,涛凝疮痍。这一条劫难过、绮绣过、空灵过又哀愁过的河流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命运。
从杭州乘船到屯溪,已经绝无可能。但是在千岛湖里品藻江南,却是难得的风雅。桂楫兰桡,在万顷碧浪中得大自在;鱼歌鸟韵,在中天明月下做珍珠梦。今夕何夕,我问舟子,你的楼船将在哪一重花汛里停泊?舟子笑而不答。但是,我看到他抛出一根缆绳。立刻,我们的游船像一只敛翅的白鸥,留在了烟波深处,留在了愈久愈令人陶醉的江南水墨中。
(《烟花三月下扬州》)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六段中,既有对新安江往昔的赞美,也有对新安江饱经忧患的叹息,还有对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改造新安江的赞美,更有对新安江明天的希冀。
B. 年轻的千岛湖之所以被作者视为“江南水墨中的神来之笔”,不仅仅因为它是“智能风景”,而且其风景特点也与典型的江南风景高度相似,都有水墨画般的美。
C. 文章在表达上注重情景交融,并把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句句有情语,处处见诗意,很好地起到为主旨服务的目的。
D. 本文语言优美,既华丽铺张又朗朗上口,兼具骈文风格;意蕴丰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水墨江南”的赞叹和留恋。
2. 你是如何理解本文题目“水墨江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什么是“智能风景”?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全文,理解文中加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醒龙
拜谒东坡赤壁,最早是在1984年春天。
其时还住在山里,因为陪同外省两位文学前辈,而搭乘长途客车前来古城黄州。那一次,我们沿着一条清静的道路缓缓前行,景象分明很陌生,心里却有一种熟悉仿佛是与生俱来。多年后,有机会在这路旁某文化单位工作,父母来小住,才晓得,自己就是在这路旁一所普通房舍里出生的。清静的路悄然通向一扇朴素小门。门后石壁苍红,正在偏西的太阳,诗意地将人带到二赋堂前。
从这以后,不记得来过多少次。在黄州的几年间,因为相隔几百米,不用挪步,站在窗后,就能将越来越沧桑的东坡赤壁揽入情怀。再往后,我这过客一样的黄州之子,又一次离别去远。偶尔有机会回来小住,不只是深情牵挂,重要的是为文之人,面对古来宗师,在品格操守上再行受戒。
要进二赋堂,须得迈过那道高洁门槛。
这样说,非是怀想此地可曾光彩照人。坡仙显圣处,早就是如此落寞寂寥,如此宏阔高远,如此简易却渊博大千,如此素洁而霓裳万方。虽然听不绝大江东去风流浩叹,清凉赤壁与清凉东坡,才是地理人文的天撮之合。正是有此一段天下无双的合璧,汤汤鄂东五水,才没有写成一部从头到尾的天灾人祸血腥乱世史。称为古老也不够形容筑城久远之黄州,岁月城池四围,被新王朝猛将毁了!又被旧皇族顽军毁了!闻风而起的暴众和运筹帷幄的官兵,更将鄂东之地涂炭多少,败坏江山何止千年?东坡之前,一江两岸散落的莫不是社稷碎片。东坡往后,五水其间破碎依旧,所散落的更有家国的灵肉诗情。
是东坡成就了赤壁,抑或赤壁美名了东坡!
天造地设,就是从九天洒落一滴甘露。眉山苏轼断断不会想到自己日后做了赤壁东坡,如此归结,只能是神圣引领去向。
想来亦非人道是某时某地某事。当年孤鹤横江,惊涛卷雪,哪会相信小小乡谚:河东三十,河西三十。万顷沧桑,水天南逝,一苇知之。涓涓细流的宿命,竟然也是望东而去的茫茫大江之茫茫真理!亘古之河,流尽性情之水。留下东坡赤壁怀古,更流出对星月山水楼阁怀古之怀想。一声吹断横笛,吹断的还有大江,空凭许多乱石淘沙,铺陈在诗词清流与天才赤壁之间。
离开黄州十余年后,陪朋友再来怀东坡赤壁之古,赫然目睹,有使人不齿的文字混珠在二赋堂前。那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感,无异于遇上当年屡屡辱没坡仙的鼠类。气极之余,忽然间又释怀了:如此行径,不过与某某到此一游的涂鸦类似。果然是大江东去,虾蟹蹿得再欢,也不过是风尘之数,成不了风流。
于是判断,鄂东之地,物产中最了不得的是人之风骨。
不比将帅之争以胜败结论,功名之下万骨横陈。诗文哲理以心灵为天下,以真理为至尊。前者极欲统治生命,后者唯愿生命力不断推陈出新。美学是无需雨露的滋润,风雅是掩映文哲的经典。赤壁之水源流五水之上,赤壁之楼风范古城四围。黄州以远各自拥有如苏子东坡的奇迹:熊十力、闻一多、胡风、秦兆阳等,风骨挺拔几乎构成中华晚近以来的精神圣界。
多年前,赴北京某文坛盛会,偌大都城,我等独独寻觅一所古旧院落,拜见在浑沌面前特立独行的乡贤秦兆阳先生。那清瘦、旷寂、沉缓的气韵,使人在大隐隐于市学说之外,无法不生出大傲傲于市的关联。按此品格来分辨,古往东坡,今来赤壁,前有苏子,后继为谁?是才子自风流,有幸得之面授,秦先生思哲其深,才情其远,分明是与苏子风骨相传。一根脊梁无影无形,却顶天立地,扛起飞天横祸,所荫护的是大道之道义,是大德之德行。
本是山水的壁垒,能傲然立世,不只是鄂东学子后续之造化,亦在于诗情弟子们不以先师风雅而附庸,才有东坡赤壁真如圣迹,无以落下坡仙之外半笔污墨。一江流远,惟楚有才,鄂东为最。其言所指,当然是在风华与才情之上,沿袭楚狂屈原的孤鹤与长虹般气节。
有风骨的大地,拒绝生长邪恶奸佞。
东坡赤壁是大道与大德的天赐。有此人文质量,一江五水终将获得清洁与丰饶。
(2010年1月6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抒情的笔调写了对东坡赤壁的赞美,并由东坡之风骨联想到中华晚近以来的东坡遗风。流露出作者对东坡赤壁深沉的爱。
B. 本文语言优美,遣词造句颇见功力,特别是化用苏轼前后《赤壁赋》中名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循。
C. 文章在赞美东坡赤壁的风骨中也顺笔讽刺了一些附庸风雅、亵渎东坡风骨之徒,侧面表达出作者对风骨的珍爱。
D. 文中两次提到“孤鹤”,意在说明作者对“孤鹤”情有独钟,表达自己也要像“孤鹤”一样在文学的道路上孤独前行。
2. 阅读全文,并结合你所认识的苏轼,“赤壁风骨”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本第10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寒山寺的钟声
熊召政
我总觉得,含蓄的忧愁,淡淡的、蕴藉的忧愁,让人去体会——而不是得到某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神韵,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当属此列。
现在,我伫立在寒山寺内的这一方诗碑前,禁不住又一次吟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刻在碑上的是这诗。书丹的,是清代的大才子俞樾。字体秀逸,让人感受到霜花满天渔火摇曳的宁静之美。江浙士子特有的楮墨风流,让人享受到内敛的含蓄之美。
聪明的俞樾,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张继的诗意。
只有几岁时,我便会背这首诗。儿童的心灵,因为稚弱而容易接受暗示,我是背唐诗长大的,所以中毒甚深。淡淡的忧愁,悄然的伤感,在我的生命中挥之不去。就像这首诗,储藏在我的心中,就像棉衣储藏在柜子里。只要一到冬天,我们就会把棉衣从柜子里拿出来穿在身上。一俟我独行在外,在异地的旅舍里,夜深人静,孤灯之下,这首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没来寒山寺前,我以为这孤寂的夜半钟声,会穿过广袤的田畴,掠过萧瑟的村庄,遥遥地、悠悠地,传到停泊在河埠的客船上。其实,寒山寺就在运河边上,撞钟处与泊船处咫尺之遥。寺门不远处,就是横架在运河上的枫桥。甚至,船上的客人只要探头窗外,就可看到小和尚扯动钟杵的身影。
寒山寺的规模并不大,比起苏州城内的戒幢律寺来,又不知小了多少。寺名寒山,是为了纪念唐代那位著名的诗僧。从寒山留下的数百首诗作来推断,这位秀才出身的关中人从未真正地出家,或者说,从未举行过正规的受戒仪式。他远离家乡,来到浙江天台山隐居,与天台山国清寺的火僧拾得相善。所以,佛教史上,将这两位僧人并提,一些寺庙中,都建有专门的寒拾殿纪念。
探究寒山寺的来历已不重要。因为寒山寺的闻名与寺庙本身无关。重要的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一首诗造就千古风景,当以此为最。中国的许多景点,都是因为诗人而产生的。如杭州西湖的白堤、苏堤,绍兴城中的沈园等。还有,陈子昂之于幽州台,崔灏之于黄鹤楼,辛弃疾之于郁孤台……莫不都是诗韵与名胜相得益彰。
徜徉在寒山寺外的运河边上,正是油菜花黄的江南三月。乍暖还寒,嫩嫩的阳光,让你无法体会深秋萧瑟的行旅。从寺门前行不远,是铁铃关,挨着关墙的是枫桥。这座建于前唐的石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涛洗礼,已无复当年的旧貌。桥下悠然流过的运河水——它的上游是尽藏铅华的西湖杭州,下游则是曾经纸醉金迷的瘦西湖扬州,这真是一条黄金水道啊。航行其上,有千金买笑的巨贾,有倚红偎翠的达官。在深秋之夜,能够独自一人伫立船头,披冷霜、听乌啼、伴黄枫、看渔火的,大约只有远离富贵的诗人了。
我真不知道,如果没有诗人,我们的世界又能从哪里看到这一道道绝妙的人文风景?我的故国江南是美丽的,温婉的,而且,总还含有那么一点点忧愁。单看月、霜、枫、渔火、客船这五个词,似乎没有什么,但加上“乌啼”与“钟声”,这凄苦与悠扬的两重奏,上述这些互不关涉的景物,便一刹那间生动起来,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与一个“愁”字对应,奇妙的美感便油然而生。这时,你感受到的寒山寺也不再是一座庙宇,而是一座寒冷峻峭的山峰,它带给你至深至大的深秋的寒意。
于是,愁有了温度,钟声也有了深度——它是要穿过千重山万条水的。在你最初的生命意识中撞响,一程程发散,一圈圈荡开。听到了它,被尘俗的生活弄得愚钝了的灵魂,又豁然醒悟。呀,没想到,真正的生命已经离我这般遥远。
美呀,寒山寺的钟声,然而更美的,是翘首船头的独立的诗人!
近年来,听说每年除夕,都有不少日本人去国离家而来,为的是在那特定的时刻,能够听到寒山寺的送旧迎新的钟声。对于这些渴慕中国古典文化的异乡客,我表示理解,但同时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听得懂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里头,蕴涵着多么深邃的禅机啊!
(2011年1期《知识窗》)
1. 下列各句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遣词造句上,作者善于想人所未想,如“嫩嫩的阳光”写出了江南三月乍暖还寒时,虽明艳却不并炽热的阳光,显得非常真实,有质感。
B. 本文题为“寒山寺的钟声”,但文中并没有着重描写钟声如何动听,如何悠扬,如何凄苦,而是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把“钟声”化作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可谓深谙“形散而神聚”的散文创作真谛。
C. 作者认为,探究寒山寺的来历已不重要,因为寒山寺的闻名与寺庙本身无关。这是很有见地的。但作者还是对寒山其人作了介绍,充分说明了景因人传。
D. 在这篇文章中,“钟声”不仅仅是指当年的钟声,更指代离人之苦、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景因诗生、远离富贵、生命感悟等。
2. “愁有了温度”可以说是作者的独创,试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温度”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倒数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生命已经离我这般遥远”?试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鼓手的遭遇
(波兰)斯•姆罗热克
我爱我的鼓。我用一根宽带子系着鼓,挂在我的脖子上。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手指已把鼓槌磨得铮亮,这也表明了我的勤奋和爱好。我常常背着这面鼓在大路上走,大路两旁的田野随着季节的变化,交替出现绿色,金黄色,褐色和白色。可是,我的鼓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咚咚声。因为我的手已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这面鼓的了。
一天傍晚,正当我精神抖擞地敲打着这面鼓的时候,一位将军走到我面前。他衣着不整,上身穿件短上衣,没有扣扣子,袒胸露怀,下身穿的是一条衬裤。他跟我打了个招呼,干咳了一声,接着便赞扬起政府和国家来,最后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说:“您总是这样不停地敲鼓吗?”“是的!”我高声回答,同时敲得更有劲了,“为国争光!”
“说得对,很对。”他点点头表示赞同,但显得有些忧心忡忡,“您还要这样长时间地敲下去吗?”“是的,将军同志,只要我还有力气!”我兴奋地回答。“噢,好小伙子!”将军夸奖我说,同时伸手挠了挠头,“你能这样敲多久呢?”“一直敲到死!”我自豪地大声说。
“嗯,嗯……”将军感到惊诧,他沉默了片刻,思索着什么,随后又转了话题。
“已经很晚了。”他说。“晚只是对敌人而言,决不是对我们。”我大声叫嚷说,“明天属于我们!”“说得很好,很好。”将军表示同意,但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
“战斗的时刻已经来到!让大炮轰鸣吧!让钟声敲响吧!”我怀着一名真正的鼓手的高尚的激情,振臂高呼起来。
“不,不要敲钟!”将军急忙说,“钟,当然要敲,但只是在某些时候。”“对,将军!”我紧接着他的话说,浑身激动得发热。
“我们有了战鼓,干吗还要钟。当我的战鼓敲响时,让钟声统统停下来吧!”为了证实这一点,我把鼓敲得像在发起冲锋一样。“绝不是相反,是吗?”将军犹豫而又谨慎地问道。同时,用手把自己的嘴遮了起来。
“绝不是相反!”我大声说,“我们的战鼓将不停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将军,您可以信赖您的鼓手!”我感到有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
“我们的军队可以因为您而感到骄傲。”将军有点儿酸溜溜地说,“是的,我们的军队会感到骄傲。我们不会停滞不前,因为我们要进军,是的……夜以继日地进军。但我们每前进一步……是的,每一步……”
“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不停的胜利鼓声!”我脱口而出,一边击着鼓。
“喔,这,这,”将军嗫嚅地说,“是的,确实是这样。”说完,他朝自己的帐篷走去。我独自一人留了下来。但是,孤独更增强了我作为一名鼓手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责任感,更增加了我对将军的爱戴之情,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充溢了我的心灵。“将军,你走了。”我心想,“但是你知道,你忠诚的鼓手还在警戒着,你的额上已经出现了一道道犁沟似的皱纹,你还在全神贯注地考虑战略部署,用小旗在地图上标明我们共同的胜利之路。你和我,我们两人将一起迎接曙光,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我将以你和我个人的名义,用鼓声宣告它的来临。我将竭尽全力把鼓点敲得更急,更响,夜已深沉,我将用青春的全部热情,献身于我的光荣劳动。”只是在鼓锤击鼓间歇的时刻,我才听见从将军的帐篷里传来弹簧垫的哧溜声。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在将近午夜的时候,在帐篷前面,隐约出现了一个白色身影,这就是身穿睡衣的将军。他的声音有点嘶哑。
“所以,您是说,这个……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是吗?”他说。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他还到我这儿来,真是使我感动,他真正是战士的慈父啊!
“是的,将军!无论是寒冷还是睡意,都不能战胜我,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击鼓,我的天职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要求我这样做,鼓手的守则和荣誉也要求我这样做!苍天在上,我保证战鼓长鸣!”
我讲这番话的时候,丝毫没有想到要向将军献媚,也没有想到要博得他的欢心。这不是指望升官或是获得奖赏的夸夸其谈,我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可以去作这样的理解。我始终是一名诚实的、直心肠的、称职的鼓手。
将军咬了咬牙,我以为这是因为他感到冷的缘故。后来,他瓮声瓮气地说:“好,很好。”说完就走了。
很快,我就被捕了。执行这项命令的巡逻队一声不吭地包围了我,从我的脖子上摘去了战鼓,从我精疲力竭,冰冷的手中夺走了鼓槌。谷地里一片寂静。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告诉我,逮捕我是执行将军的命令,罪名是暴露目标!
此刻,天色已开始发亮,天空升起了第一批玫瑰色的云彩。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当我们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我清楚地听见了这鼾声。
(2011年《小说选刊》,有改动)
1. 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一个正常的人异化为愚忠、愚爱、愚蠢的木偶人,“我”被愚弄到把敲鼓与“为国争光”的荣誉感联系起来,将敲鼓这件小事上升到 “伟大的理想”的程度。
B. “我”把将军敷衍的言语理解为对自己的嘘寒问暖甚至褒奖,因而更加卖力地敲鼓,最终导致被捕。
C. “我”将敲鼓这个小任务极尽崇高化、神圣化,甚至当作一种伟大的事业和理想,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任何工作都是伟大的。
D. “我”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卑微人物,把微不足道的工作当作“伟大的理想”,近乎于病态的狂热,反映了当时波兰统治阶级严酷的愚民政策。
2. 阅读全文,试分析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分条例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的故事情节体现了“草灰蛇线”的特点,试从将军的态度角度作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子“迎接黎明的只是一阵阵响亮的鼾声,当我们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我清楚地听见了这鼾声”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水墨江南
熊召政
水墨江南,是我最为心仪的画轴。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上的鸟啼、落日下的橹声,匍伏在蜇气上的春梦无痕、浮漾于绵雨中的秋叶满山,或宁静、或喧闹,或尺幅玲珑、或无远弗届。我心中的江南,永远是一幅常读常新的水墨。
现在,我又置身在水墨之中。趁着紫燕啣来的微雨,沐着杜鹃染红的熏风,坐在涡轮搅水的画舫上,我航行在千岛湖中。
因为在建德县修筑了拦江大坝,在古淳安的县境里,在旧时的新安江的中段,一座五百八十平方公里的湖泊出现了。千余座与白云厮守的青山,变成了泽国中的岛屿;十余万与鸡犬相伴的烟灶,变成了水族中的另类。人定胜天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但智能风景,却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默契。
比之承载过大汉湍流盛唐烟雨的新安江,千岛湖太过年轻。几十度春花秋月,它甚至还没到天命之年。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江南水墨中的神来之笔。亦或,它可比拟于桂林阳朔的鬼斧神工。
春雨时断时续,画舫渐行渐远。俯视水底,深黛而明澈;近岸浅波,虫鱼戏逗,荇草摇曳;远眺众岛,岩苍而螺翠;树林深处,茶烟袅袅,山市嚣然。山重水复,一湾一胜景;水复山重,一岛一生机。揽水湾中,可见鸥影横波,银鱼似雪;徜徉山间,可赏石窦飞瀑,小岛依人。有茶山处必有茶寮,有胜景处必有长亭。山一伸必至浅滩,浅滩即船市;水一折必有码头,码头即花坞。大哉瑶池落人间,美哉千岛湖!
遥想当年,被两岸青山逼窄的新安江,亦是一条流淌着春梦的河流。从皖南的屯溪,到西湖边上的杭州,数百里航程,它汲纳了多少幽谷兰露,桃花流水。夕阳下的帆影,犹如杜牧在二十四桥边写下的绝句;月华中的花船,犹如百尺楼头吹响的洞箫。李白在江中朗吟,新安江绝异诸水;海瑞在岸畔叹息,新安江流着忧患。商旅经过,水泛胭脂;兵爷经过,涛凝疮痍。这一条劫难过、绮绣过、空灵过又哀愁过的河流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命运。
从杭州乘船到屯溪,已经绝无可能。但是在千岛湖里品藻江南,却是难得的风雅。桂楫兰桡,在万顷碧浪中得大自在;鱼歌鸟韵,在中天明月下做珍珠梦。今夕何夕,我问舟子,你的楼船将在哪一重花汛里停泊?舟子笑而不答。但是,我看到他抛出一根缆绳。立刻,我们的游船像一只敛翅的白鸥,留在了烟波深处,留在了愈久愈令人陶醉的江南水墨中。
(《烟花三月下扬州》)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六段中,既有对新安江往昔的赞美,也有对新安江饱经忧患的叹息,还有对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改造新安江的赞美,更有对新安江明天的希冀。
B. 年轻的千岛湖之所以被作者视为“江南水墨中的神来之笔”,不仅仅因为它是“智能风景”,而且其风景特点也与典型的江南风景高度相似,都有水墨画般的美。
C. 文章在表达上注重情景交融,并把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句句有情语,处处见诗意,很好地起到为主旨服务的目的。
D. 本文语言优美,既华丽铺张又朗朗上口,兼具骈文风格;意蕴丰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水墨江南”的赞叹和留恋。
2. 你是如何理解本文题目“水墨江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什么是“智能风景”?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全文,理解文中加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